搜索
陈鱼乐的头像

陈鱼乐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8/15
分享

《白袍作甲》: 一部抗战医者精神的史诗性书写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汪万英女士的《白袍作甲》以九千余字的恢弘篇幅,通过程思明、杨婉清这对渝东石柱籍医者夫妇的抗战往事,不仅填补战时医疗救护的历史空白,更以文学的力量重塑民族记忆的精神坐标。这篇纪实报告文学的价值,远不止于个体经历的记录,而是以医者仁心为镜,映照出一个民族在至暗时刻的不屈与坚韧。其意义可从历史、文学、精神三个维度深入剖析。

历史维度的抢救性记录:微观叙事中的宏大史诗

个体生命史与宏大叙事的交织

传统抗战叙事往往聚焦于正面战场的军事斗争,而《白袍作甲》另辟蹊径,以两位普通医者的视角,揭示战争另一面的残酷与崇高。程思明、杨婉清从华西协和大学的热血学子,到宜昌前线的战地医生,再到重庆大轰炸中的生命守护者,他们的经历串联起抗战医疗史的多个关键节点。这种微观视角的叙事,使得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数据,而成为可触摸的血肉记忆。例如,文中对宜昌关帝庙临时医院的描写——"神像倒塌,门板搭成手术台,煤油灯在炮火中摇曳"——寥寥数笔,却生动再现了战时医疗的极端环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血与火交织的时空。

战时医疗技术的真实还原

作为医学背景深厚的纪实作品,文中对战时医疗细节的刻画极具专业性和史料价值。程思明在煤油灯下进行脾脏切除手术、杨婉清为气胸伤员实施紧急穿刺等情节,不仅符合战地外科的实际情况,更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医疗工作者的高超技艺与 improvisation(即兴应对)能力。尤其震撼的是"程思明抽血救伤员"的细节——在O型血告急的绝境下,医者以自身鲜血延续他人生命,这一场景既是对真实历史事件的还原(抗战时期血浆极度匮乏),也是对"医者仁心"最极致的诠释。

重庆大轰炸的民间记忆存档

作品对1941年重庆大轰炸的描写,具有重要的地方史价值。较场口惨案、隧道窒息事件等历史创伤,通过杨婉清分诊台前的平民伤员群像得到具象化呈现。那个"一头挑啼哭婴孩,一头压烧焦课本"的重庆母亲形象,正是"愈炸愈强"精神的经典缩影。这些细节与重庆市档案馆保存的轰炸记录形成互文,使得官方史料与民间记忆得以对话,共同构建更完整的历史图景。

文学表达的审美突破:诗性语言与象征体系的构建

电影镜头般的场景调度

作者深谙视觉叙事之道,开篇即以"铅灰色云层低压着锦官城"的阴郁意象奠定基调,与结尾处现代重庆"高楼林立,轻轨穿楼"的明媚景象形成强烈对比。这种蒙太奇式的时空转换,不仅强化了历史纵深,更暗喻着一个民族从苦难到复兴的历程。而湘西雪峰山雨夜突围的段落——"枪声撕裂雨幕""手术剪刺入颈动脉"——则以紧凑的节奏和强烈的画面感,堪比战争电影的经典场景。

器物符号的隐喻系统

文中精心构建了一套象征体系:煤油灯既是真实照明工具,也是"知识之光不灭"的隐喻;白袍既是医者职业标识,更是"精神铠甲"的化身;手术剪从救人之器变为杀敌之刃的戏剧性转变,则象征着非常时期道德界限的重构。这些符号在叙事中反复出现,形成丰富的文本层次。

方言运用的叙事张力

杨婉清用重庆方言喊出的"幺儿,莫怕!重庆人,骨头硬!",是全文最具感染力的瞬间之一。方言的运用不仅增强了地域真实感,更在语言学层面实现了"声音的政治"——当标准化的抗战口号被转化为方言的口语表达时,民族精神获得了更草根、更坚韧的存在形式。而程思明战后拒绝大城市邀约,坚持"去最偏远的地方"的选择,则通过"还有更偏远的地方吗?"这句朴素的追问,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推向极致。

精神传承的当代启示:从历史到未来的价值重构

医者使命的现代诠释

在"医疗中立"观念盛行的今天,《白袍作甲》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维度:当国家存亡之际,医者的手术刀是否可以成为另一种武器?程思明们用行动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文中"白袍作甲,手术刀为枪"的意象,打破职业伦理的常规认知,构建起中国特有的"战时医者"精神谱系。这对新冠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医者角色定位,具有深刻的参照意义。

"愈炸愈强"精神的当代转译

重庆大轰炸孕育的"愈炸愈强"精神,在文中被提炼为中华民族的抗逆基因。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体现为汶川地震中的"帐篷医院"、武汉抗疫时的"逆行白衣"。作者通过程教授之口点明:"这精神是指引你们面对任何挑战的明灯",完成了历史精神向当代的价值投射。

生命抉择的永恒叩问

作品最具哲学深度的部分,在于对战后人生选择的描写。当程思明夫妇拒绝上海、北平的优越条件,主动选择石柱山区时,他们实际上回答了一个永恒命题:知识分子的价值究竟在于个人成就,还是社会奉献?这对当下青年择业观中的功利主义倾向,构成一种温和而有力的批判。

可能的深化空间与未尽之言

若论可商榷之处,在于对历史复杂性的处理还可更深入。例如:战地医院面临的伦理困境,如军人与平民救治优先权的抉择;国共医疗体系的差异与合作;战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伏笔。

但这些丝毫不减损作品的整体价值。《白袍作甲》以文学的温度熔铸历史的硬度,用个体命运折射民族精神,其叙事策略既延续《西行漫记》式的纪实传统,又创新了集体记忆的建构方式。当程教授在现代化医院讲述煤油灯下的故事时,那束穿越八十年的微光,依然照亮着新时代白衣战士的前路。这或许就是历史文学的最高使命——让记忆成为照亮未来的火炬。 (陈鱼乐 何琼)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