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文学的地域书写中,邹世鸿先生的《鱼池赋》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渝东鱼池古镇完成一次诗性的文化重构。这篇长达800字的赋体作品,不仅承袭汉赋铺陈扬厉的传统笔法,更融入现代人文关怀,在骈散交融的文字间构建出一个立体多维的文化空间。
赋文开篇即以石柱县"千野明珠"的意象起兴,将鱼池镇置于秦汉开埠、宋得名的历史坐标系中。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历史空间的建构展现非凡的洞察力:虽然文中提及"精盐入鄂之要道"的表述与史实稍有出入——考诸方志,此地实为石柱县城通往西沱古镇达长江、川汉输气管道公路之咽喉要道——但这种诗化处理恰恰体现文学创作对历史记忆的创造性转化。
赋文构建的三重历史空间极具张力:商贸脉络通过"背工佝偻脊背""石板凹深存足印"等细节复活明清商帮记忆;宗教文化借"佛莲洞禅宗""绝壁神工"勾勒出佛教本土化的轨迹;红色记忆则以"六门垭枪炮""方斗山硝烟"铭刻革命历史的地理坐标。这种多层次的历史叙事,使古镇形象超越了简单的时空容器,升华为文化记忆的载体。
在地理叙事方面,赋文展现精湛的空间组织能力。"东邻悦崃,西接沿溪"的精准定位(若补入"东北接石家乡"则更臻完善),与"千野草场,万亩辣椒"的意象群组合,既保持方志书写的精确性,又赋予地理空间以诗性魅力。这种书写策略暗合法国哲学家巴什拉的空间诗学理论,使物理空间转化为承载情感与记忆的"幸福空间"。
四季时序的铺陈更见匠心:春日山花绽放的馨醇,夏日绿意如葱的缠绕,秋日红豆挂果的迷人,冬日万里如银的雪景,不仅构成完整的自然循环体系,更将农耕文明的时间观与现代审美意识完美融合。这种时空交织的叙事模式,正是地域文化书写中最动人的篇章。
在语言艺术层面,赋文实现三大突破: 其一,骈散节奏的精心调配。如"山高林密风光独特,雨沛日丰景色迷人"的工整对仗,与"身躯因子弹而倒下"的散句穿插,形成张弛有度的韵律节奏,既保持赋体的音乐性,又增强情感表现力。其二,时空蒙太奇的现代运用。"石板凹深存足印"与"超市物品丰盈"的意象并置,创造过去与现在的对话空间,这种手法堪比艾略特《荒原》中的时空跳跃,却更具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其三,音韵系统的精心营构。"香馨""艳艳"等双声叠韵词的频繁使用,既承《诗经》复沓之美,又通过语音象征强化情感表达,使全文宛如一部交响诗。
赋文最深层的价值在于对地域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盐道精神转化为开放意识,佛教遗产转化为心灵环保资源,红色记忆赋能乡村振兴。这种转化在结尾律诗中得到完美体现——"凸凹石板存盐渍"与"庄严佛像洞中藏"的意象并置,不仅是艺术手法的展示,更是文化传承创新的诗性宣言。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赋文通过"荷塘画境""广场歌舞"等当代生活场景的描写,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生活图景,实现了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这种书写策略,为当下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文学样本。
鉴于作者非本地人的身份背景,赋文在某些细节上尚有提升空间: 首先应增补"湖广填四川"移民史实,完善人口变迁叙事;补充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啰儿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描写,增强文化多样性表现;引入马千乘(其墓在此)、秦良玉(民间传说她接圣旨的寺庙遗址在此)夫妇的历史叙事和灵山佛的民间传说,补入当代气势比较恢弘的万家店子,以丰富人文内涵。其次在生态描写中植入具体数据(如森林覆盖率78%、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等),增强文本的现实参照性;对"佛莲洞""六门垭"等地域意象作适度阐释,提升文本的普适传播价值。最后在情感转换处增加过渡性描写,如:"虽经炮火洗礼,终见盛世太平"之类的承转句式,使从英雄悲歌到盛世欢歌的情感过渡更加自然流畅。
《鱼池赋》超越传统游记文体,开创"文化地理赋"的新范式。其以《文选》典丽为体,以方志笔法为用,将历史人类学的深描方法与文学意象系统完美结合。在方法论层面,这种写作实践为地域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既保持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艺术性。
在当代文旅融合的背景下,该作的文本价值更显突出:既可作地方软实力建设的文化符号,又能为文学人类学提供高质量的田野文本,实现了文史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更重要的是,这种创作实践回应了全球化背景下地域文化如何保持个性的时代命题,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成功案例。
《鱼池赋》以地理为骨、历史为血、人文为魂,熔铸骈赋之工丽与散文之畅达,既见诗家之匠意,亦怀史家之深邃。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成就本身,更在于展现了一种文化自信——通过诗性语言重构地域文化记忆,使传统在现代性语境中焕发新生。这种创作实践证明,真正优秀的地域文学,从来都是通向普遍人性深处的文化密码。
在这个意义上,《鱼池赋》不仅是地域赋中的上乘之作,更是当代文化书写中一座值得深入研究的文学地标。它为如何用传统文体表现现代生活、如何将地域经验提升为人类共同的情感财富,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这样的文本,值得每一个关心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人认真品读和深入研究。
附录此赋原文——
鱼池赋
文|邹世鸿(璧山)
千野明珠,大美鱼池。旧日南宾境,今朝石柱旗;川鄂盐道,客商云集。东邻悦崃与黄水,西邻王场和沿溪。南接龙沙万朝岭,北接西坨王家畦。嗟乎鱼池,开埠于秦汉,得名于宋时。山民尚武朝关羽,学子崇文拜祖师。武庙因取水修池,遇雨出鱼而称奇。
境内,东西沟壑纵横年年隽秀,南北溪流漫淌日日清新。山高林密风光独特,雨沛日丰景色迷人。起伏峰峦,耸入高高云海;挺拔苍松,环披淡淡玉津。春日,四处山花绽放,林间小径馨醇。夏日,万里青葱缠绕,满山绿意如春。金秋十月,挂果青松迎日,满山红豆迷人。冬日,飞雪漫天飘舞,连绵万里如银。
溯乎!鱼池古镇;精盐入鄂之要道,佛教繁衍之圣宫。佛像岂是凡夫手造,绝壁疑为上古神工。嗟乎!望莽莽群山;千野山中传故事,佛莲洞里坐禅宗。不失为一方圣地也。看不平兮古道,听呼啸之松风。怀佝偻兮脊背,忆逆境之英雄。宁静兮老街,石板凹深存足印;泛黄兮木柱,楼房精致胜灯笼。面对蜿蜒小径,仿佛看见那一代代背工、忙碌之身影穿梭于春夏秋冬。嗟乎!风沙掩盖多少陈年往事,岁月磨平起伏万年颜容。古老鱼池,土木楼记录千年故事,青石板历经多少霜风。
溯乎鱼池,在雾蒙的冬春翘盼明灯的火焰,于昏暗之岁月迎来耀眼之红星。红旗艳艳,战鼓声声。鲜艳的红旗终于在寒冷的冬季,插上这片古老的土地。悲乎!多少志士蒙难;方斗山中云雾漫,六门垭上枪炮横。炮火硝烟冲碧宇,英雄热血染旗旌。身躯因子弹而倒下,烈士之精神却永存。悲乎!鲜血染红泥土,忠魂永住乡村。
嗟乎!今日之鱼池;安宁兮阳光普照,盛世兮繁荣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街区绚丽如城。广场歌舞常在,超市物品丰盈。春日兮香馨弥漫,百花兮斗艳纷呈。夏日兮清风环绕,池塘兮莲子散馨。秋日兮瓜果盈架,田野兮稻谷如屏。冬日兮雪花飘舞,漫山兮洁白晶莹。荷塘十里犹如画,万亩辣椒红若旗。今日兮大美石柱,清凉兮康养鱼池。有诗为证:
千野草场名远扬,鱼池古镇换新装。
民风纯朴宜居住,环境清幽好纳凉。
艳丽荷花波上荡,庄严佛像洞中藏。
凸凹石板存盐渍,屹立雕楼漫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