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鱼乐的头像

陈鱼乐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9/04
分享

《曲艺五重奏:生活的艺术·艺术的生活》浅评

良玉大讲堂内,灯火辉煌,座无虚席,人们低声交谈,眼中满含期待。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星期三夜晚,来自四面八方的文艺爱好者们齐聚于此,仿佛赶赴一场期待已久的文化盛宴。中国戏剧家协会、曲艺家协会会员廖培江先生站在讲台前,身后大屏幕上映出"‘同心·石榴红’土家族文化宣讲活动10——走进曲艺让生活多一份乐趣:从曲艺看土家喜乐精神"几个苍劲有力的红色大字,如同一面文化旗帜,在会场中央熠熠生辉。这一刻,时空仿佛凝固,千年曲艺的长河在这里汇聚成一道绚丽的彩虹,照亮了每个听众的心灵。

廖先生作为中国鲁迅文学院学员、县戏曲协会主席,开宗明义,以"千年曲艺话峥嵘"的气度,将中国曲艺的发展史与艺术特色娓娓道来。他的讲述时而如涓涓细流,润心田;时而如滔滔江河,气势磅礴。当他旁征博引、言之凿凿时,我们仿佛看见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当他摩声状物、绘声绘色时,我们又仿佛置身于一个个生动的曲艺现场。这种讲述的魅力,令人想起杜甫"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千古名句,实可谓"妙语连珠四座倾,千年曲艺话峥嵘"。

余沉浸其中,如饮醇醪,不觉陶醉。廖先生讲到动情处,眉飞色舞;表演到精彩时,满堂生辉。尤其是当他现场演示传统曲艺片段时,那惟妙惟肖的模仿、声情并茂的演绎,让人真切体会到什么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这种浓郁的艺术氛围感染下,余即兴赋词《鹧鸪天》一首以志盛况:"妙语连珠四座倾,千年曲艺话峥嵘。溯源且自唐风起,流韵还随宋雨行。声激越,态空灵。太白豪咏似重生。满堂喝彩惊云处,犹见黄河天外腾。"

然词仅一隅,未尽其妙。今晨拜读汪轶《曲艺五重奏:生活的艺术,艺术的生活——听廖培江老师讲座有感》一文,乃见真章。这篇长达三千余字的观后感,不惟文采斐然,情真意切,更以精巧的结构与深邃的思考,构筑起一座通往曲艺精髓的虹桥。何止于观后感,实乃微型学术珍品,令人顿生"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之叹。其价值不仅在于记录,更在于激活——让古典艺术的基因在现代语境中重新显影。

细读全文,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廖培江先生以"曲艺五重奏"为脉络,将千年艺术精粹凝练为五个璀璨瞬间;而汪轶女士则以"谏、唱、演、学、融"五重解码,完成对传统艺术的当代诠释。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复述与记录,而是创造性的解读与升华。恰如朱熹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古典艺术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以"五重奏"为纲,编织出一曲完美的交响乐章。从病中求知的"序曲"开始,作者巧妙地设置一个极具张力的开场——在鱼池镇卫生院的病榻上,廖老师的小说成为最好的陪伴。这种个人化的叙事,瞬间拉近读者与文章的距离。正如白居易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从个人体验出发,引领读者共同踏上这场艺术之旅。

接着,五个精彩纷呈的"乐章"依次展开,每一个乐章都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谏"之思辨,溯源优孟古风,勾勒出"艺术为民请命"的精神谱系。作者通过对《优孟哭马》和《优孟衣冠》两个故事的深度解读,展现古代艺术家如何用智慧和勇气为民请命。这种分析不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曲艺的社会功能和现实主义传统,正是"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历史回响。

"唱"之共情章节,作者对《借米》唱段的描写可谓极致。无乐器伴奏,仅凭肉嗓,却能將作品演绎得淋漓尽致,这需要何等的艺术功力!作者通过细腻的文本分析和声音描述,将听觉体验转化为文字画面,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段表演中的悲苦、屈辱与坚韧。这种描写能力,实可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现代注脚。

在"演"之解构部分,作者对《醉酒人》的形体演绎分析堪称专业。以"杯数"为阶段,细致入微地解构了从微醺到烂醉的形神变化,对眼神、手势、步态、重心的描述既专业又生动。这种分析不仅揭示表演艺术的奥秘,更阐释"丑态"背后的美学价值,印证"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艺术真谛。

"学"之洞察章节,作者对口技环节的描写令人拍案叫绝。不仅写"像",更分析"为什么像"。指出"学"的艺术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并点明表演者与观众之间"心照不宣的共谋"这一曲艺核心互动关系。这种见解深刻而独到,恰如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生动实践。

最后,"融"之升华部分,对《将进酒》三重演绎的解读是全文的高潮。作者清晰地分析三种演绎方式的不同艺术效果,并提炼出"融"的境界——古今、雅俗、技艺的融会贯通。这种分析精准地触及了传统艺术在当代传承与创新的核心课题,正是杜甫"转益多师是吾师"的完美诠释。

文章的语言艺术值得称道。既见"归谬显正"等专业术语的精准运用,又有"剥笋子"等生活比喻的巧妙点缀,更不乏"文友笑喷"等现场花絮的生动捕捉。这种语言风格,真正做到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和谐统一,使专业性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曲艺的奥秘。

最可贵的是,文章结尾从个人体验跃升至哲学思考,以"最深远的传统永远活在当下的创造中;最动人的艺术,永远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作结,如钟磬余音,绕梁不绝。这种升华令人想起王国维"人生三境界"说,从"独上高楼"的求知,到"衣带渐宽"的探索,终达"蓦然回首"的顿悟。这种思考的深度,使文章超越普通的观后感,成为一篇具有学术价值的艺术评论。

此文的价值,远超寻常评论。在方法论上,它突破传统"内容回顾+个人感悟"的观后感范式,创立"表演-历史-当代"三维评论模型,为艺术评论开辟新路径。在学理上,它平衡了专业性与通俗性,打造了"学术散文"的新范式,回应了曲艺在短视频时代的生存之问。在文化意义上,它通过对"慢艺术"的礼赞,在浮躁时代重塑了艺术的沉浸价值,体现了文化自觉与批评精神。

要之,汪轶此文,展现其四重功力:感受力能共鸣艺术细微,分析力能解构形式奥秘,文字力能再现现场神韵,态度上更见真诚谦逊。这不仅是观后感,更是对"生活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生活化"的完美诠释,其本身就成为它所赞美的艺术精神的鲜活例证。

这是一场未完成的对话。优秀的艺术评论不应止于映照,更应成为棱镜——让传统艺术折射时代新光。正如文中所示,真正的艺术永远在生活与艺术的辩证中生长,而这篇评论,正是这种生长的最美见证。

在全球化、数字化的今天,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一个时代课题。廖培江先生的讲座和汪轶的评论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传统不是僵化的化石,而是活的源泉;创新不是无根的浮萍,而是有本的生长。只有深入传统、扎根生活,才能创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这正是"曲艺五重奏"给我们的最深启示,也是这篇评论的最大价值所在。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期待更多如此精彩的艺术对话,让千年曲艺在现代社会继续绽放异彩,让传统文化的薪火代代相传,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