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鱼乐的头像

陈鱼乐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9/21
分享

铭记历史砺前行,珍爱和平求大同 ——《南京照相馆》观影启示录

       暗房里的红色安全灯下,不仅显影着日军的暴行罪证,更显影着一个民族不屈的精神底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2025年夏天,《南京照相馆》这部充满血与泪、希望与勇气的电影,以29亿元的票房震撼了全国观众,也以其独特的历史视角和艺术表达,引发了我们对历史与和平的深层思考。

电影没有采用全景式描绘南京大屠杀的常规手法,而是通过一个小切口——南京城一家照相馆(华东照相馆)里普通民众阿昌(苏柳昌)、金老板(金承宗)等人冒死保存日军暴行罪证的故事,让我们走进1937年12月那座被战火蹂躏的城市。

邮递员阿昌(刘昊然饰)被日军摄影师伊藤强留在“吉祥照相馆”(电影艺术中的照相馆),为日军冲洗照片。这相馆既是日军暴行照片的冲洗地,又是保存罪证的战场。在相馆暗房中,阿昌与照相馆老板老金(王骁饰)等人发现了日军屠城一件件、一宗宗血腥的罪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面对生死抉择,这些手无寸铁的普通老百姓毅然决定:“将铁一样的证据送出去!”以暴露日军的侵略罪行。

影片中,日军摄影师伊藤拿出两张通行证作为杀戮的暗号,只要见到手持这两张特殊通行证的人,就一定要被灭口。而照相馆中的众人,在这个“人间炼狱”里拼死一搏,只为将骇人听闻的屠城罪证转运出去,让广大世界更多的人知道事实真相。

《南京照相馆》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1938年,15岁的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秘密加印了日军大屠杀的照片,并与吴旋先后接力,将照片藏于毗卢寺厕所墙缝及佛像腹中,直到抗战胜利。“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为“南京大屠杀”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影像证据,再现了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守护历史真相的勇气和觉醒。证明了日军企图掩盖真相的暴行,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坚韧。影片中的台词“这相机只拍人心,不拍狼相”就是觉醒和骨气的见证。这本相册后来成为审判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的“京字第一号证据”。


铭记历史砺前行


《南京照相馆》最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历史的真相往往是由普通人用生命在艰难的守护。

在沈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也有9位普通市民——银行家、教授、医生、教育家等,将300多页记录日军侵华罪证的珍贵材料用蓝布包裹,并在封面上绣下英文“TRUTH”(真相)一词,通过国际社会将铁证昭告世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些手无寸铁的中国普通民众何尝不知道,每一页文件、每一张照片都可能成为自己的死亡判决书,但却无人退缩。在生和死的抉择前,他们毅然决然选择了捍卫真相。

“这些不是照片,是证据。日本人毁了城,毁不了这些光影里的真相。”影片中这台词,可谓千真万确。铭记历史不是延续仇恨,而是对真相的坚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电影中有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场景:暗房里那盏红色安全灯,照见的却全是危险。暗房外是战火纷飞的南京城,是随时可能破门而入的日军;暗房内是藏着“罪证”的底片,是一旦暴露就会丧命的风险。

相馆红光里完成的是双重显影——既是胶片上日军罪行的显影,也是一个民族精神力量的显影。


珍爱和平求大同


《南京照相馆》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和平的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影片揭示了和平的珍贵。它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而是无数先辈用鲜血换来的珍宝。

电影中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些跨越国界的正义接力。不仅中国人在这场抗争中奋不顾身,许多国际友人也毅然选择与中国人民并肩而立,用良知对抗日军的邪恶行径。

在南京沦为人间地狱时,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南京国际安全区主席、德国商人约翰·拉贝冒着生命危险与其他国际友人共同建立“南京安全区”,为约25万名中国平民提供了避难所,拯救了无数生命,他的《拉贝日记》是南京大屠杀的核心第一手材料。美国牧师约翰·马吉则用一台16毫米摄影机秘密记录下日军的暴行,他拍摄的影像成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的关键证据。

这种跨越国界的和平接力,见证了一个深刻的历史侧面:在面对人类共同的历史悲剧时,正义和良知能够超越民族与国籍的界限,照亮黑暗中的光明之路。

影片结尾,老金在牺牲前喊道:“老子是拍照片的!新年咯!给你们拍张照片!”这不是告别,而是把显影的使命递到我们手中——守护“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誓言,铭记那声“永远不是朋友”的宣告,让“铁证如山”的相册永远敞开。

        当然金无赤足,此片值得商榷的也有几点:剧情与角色逻辑欠合理, 部分角色行为动机模糊(如翻译王广海家人莸得通行证后而他还出现在屠杀现场)、转变突兀(如主角团从自保突然变为英雄);结尾处理仓促,部分情节设计生硬(如“能跑不跑”的互相推诿的台词略显尴尬);历史呈现与叙事节奏缺乏震撼力,为避免血腥采用相对温和的叙述方式,但这样削弱历史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令观众难以深切体会苦难;影片节奏前紧后松,后半部分剧情拖沓,有“流水账”之感;为追求高潮或煽情效果,部分场景艺术加工过度(如长篇朗诵地标),显得不够自然真实。

      但瑕不掩瑜,此片仍是一部佳作,让观众在情感中有共鸣感。


结语:未完成的显影


历史是一张未完成的底片,我们每个人都是那显影的人。《南京照相馆》告诉我们,守护真实不仅是摄影机的使命担当,更是每个文艺工作者用理论武装、以专业发声的责任所在。

正如摄影师深入山区记录即将消失的民俗,作家挖掘被遗忘的地方传奇,音乐人用旋律抚慰焦虑的心灵,唯有如此,才能让光影中的真实永不褪色,让历史的声音穿透时空,在新的时代继续回响。

从沈阳蓝布包到南京照相馆,中国普通民众追寻真相、捍卫历史的脚步从未停歇。这段跨越近百年的民族记忆,正穿越时空,持续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勇于担当。

影片中,照相馆里泛黄的背景布在缓缓翻动,北平故宫、天津劝业场、杭州柳浪闻莺、上海城隍庙、武汉黄鹤楼、万里长城……这些中国名胜在背景布上一一呈现。

众人呐喊的那句“大好河山,寸土不让!”不仅是对国土的捍卫,更是对民族尊严、历史真相与和平未来的坚定誓言。

《南京照相馆》正是一部这样的作品:它让历史自己发声,让真相自行显影,让观众在情感的共鸣中,自然理解和平的珍贵与历史的分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