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鱼乐的头像

陈鱼乐

网站用户

其他
202510/30
分享

文艺评论、鉴赏与理论的关系及当代实践

文艺评论、文艺鉴赏与文艺理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文艺活动的完整生态。从概念内涵出发深入剖析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并结合当代实践,尤其数字技术带来的新变探讨其未来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概念界定:三者的内涵与边界

要厘清三者的关系,首先需要明确各自的概念内涵。

(一)文艺评论的本质与形态

文艺评论是文艺评论家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运用抽象思维,对文艺创作、文艺思潮等一切文艺现象及文艺实践活动进行阐述和评判的文章,体现评论者的科学理性认识,严密的科学性是其内在要求。

目的与地位上,文艺评论和文艺创作犹如车之二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能够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

门类与形式多样,基本形式是论文。按门类可分为文学评论和艺术评论,文学评论涵盖诗歌、小说、散文、影视剧本评论等,艺术评论则包含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戏剧、曲艺、影视剧、民间工艺、杂技魔术评论等,艺术评论还可进一步按表现形式分为表演艺术评论和展览艺术评论。按对象分,包括对作家艺术家、文艺作品、文艺思潮、流派、理论、运动、发展史以及读者鉴赏接受等一切文艺活动现象的评论。按表现形式分,有论文式、短论式、书信式、序跋式、体会式、对话式、点评式等丰富多样的类型。

直接对象广泛,涉及作家艺术家、文艺作品、文艺思潮、文艺流派、文艺理论、文艺运动、文艺史以及读者鉴赏等。

语言特点表现为叙议结合、夹叙夹议,既有叙述和事实,又有议论和道理。

(二)文艺鉴赏的深层机理

文艺鉴赏是鉴赏者通过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活动,与文艺作品建立审美联结,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满足的复杂个人审美体验过程,是评论和理论的基础,其本质特征有三:

具身化体验是鉴赏的生理心理基础。例如阅读余华《活着》中福贵失去亲人的段落,读者不仅理智上理解其痛苦,更能通过镜像神经元系统产生心口发闷的生理感受,实现全身心的共情体验,这种体验深刻而直接。

视域融合动态体现为文学鉴赏并非被动接受,而是鉴赏者带着自身“前理解”的主动过程。《红楼梦》的接受史便是典型,脂砚斋的评点聚焦“字字看来皆是血”的家族悲歌,五四时期读者从中读出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当代女性主义者则关注“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性别困境,每个时代的解读都在拓展文本的意义边界,使经典作品常读常新。

心理距离调控在数字语境下有新表现,如数字阅读器提供的界面隔离,有助于维持微妙平衡,读者既能沉浸于《哈姆雷特》的复仇叙事与王子同悲欢,又能保持一定反思性抽离,思考其犹豫背后的人文主义困境。

(三)文艺理论的科学建构

文艺理论是对文艺运动、文艺创作、文艺批评(评论)和文艺鉴赏经验的科学概括,关乎文艺的本质特征规律和社会作用的原理原则,是总结相关经验形成的理论体系,为文艺评论和鉴赏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系统性。

二、辩证生态:三者的内在关联与互动机制

三者并非孤立存在,都是文艺活动的结果,共同构成文艺接受与研究的完整链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联系:同源与互哺

三者的联系在于皆为文艺活动结果,都以文艺作品和文艺现象为对象,均需主体参与和体验。

鉴赏是基础,文艺评论过程包含鉴赏过程,鉴赏是评论的起点和前提,缺乏深入鉴赏体验,评论会空泛教条。

评论是桥梁与深化,它是对文艺作品的研究,在鉴赏基础上使个人审美体验上升为具有普遍性的理性认识,引导和提升鉴赏水平,同时为文艺理论发展提供丰富素材。

理论是指导,为文艺评论提供系统的概念、范畴、原理和方法,使评论更具科学性、深刻性和系统性,其发展影响鉴赏的视野和深度,反过来,鉴赏和评论中的新问题、新现象也推动理论反思创新发展。

(二)区别:概念、方式与目的

三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概念不同,鉴赏是个人审美体验,评论是理性评判与阐述,理论是科学概括与体系建构。

方式不同,文艺鉴赏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强调个人情感投入和直观感受获得,过程相对自由和个性化,不一定运用理论;文艺评论在审美感受基础上,更强调运用抽象思维、逻辑推理,依据标准进行分析评价;文艺理论在大量评论和鉴赏经验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抽象概括和逻辑建构,形成系统知识体系。

目的不同,文艺鉴赏主要为获得审美愉悦、情感共鸣和精神陶冶;文艺评论通过分析评判文艺现象,揭示作品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总结创作规律,引导创作和鉴赏;文艺理论为文艺实践提供普遍指导。

(三)“情感-认知”双通道模型与“四维互动”机制

为更清晰阐释鉴赏与评论的辩证关系及它们与理论的互动,可构建“情感-认知”双通道模型与“四维互动”理论框架。

“情感-认知”双通道模型:

情感通道以镜像神经元系统为基础,实现鉴赏者与文本(作品)的共情联结。鉴赏《活着》时,读者通过情感代入体验福贵的生命历程,激活大脑奖赏回路产生深刻审美愉悦,这种体验接近康德的“鉴赏判断”,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认知通道依托前额叶皮层完成理论分析与价值判断。运用叙事学理论解构《生死疲劳》轮回叙事结构时,评论者需调动逻辑思维进行系统性分析,此过程更偏向康德的“逻辑判断”,追求客观必然性。

双通道循环并非割裂,而是形成“情感激发认知,认知深化情感”的增强回路,表现为初读体验(情感主导)→文本细读(认知介入,可能伴随理论运用)→深度共鸣(情感升华,理解更深刻)→理论建构/评论写作(认知深化,形成系统见解)的螺旋上升过程。俄国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便是典范,他既能以科学家般的精确分析福楼拜的“多声部配合法”,又能以诗人的敏感描述细节“像蝴蝶翅膀上的鳞粉,在阳光下闪烁”,完美展现情感与认知的交融。

“四维互动”理论框架:

“四维”指作者视域、文本潜能、读者期待与评论介入。

作者视域是创作起点,包含作者意图、文化积淀与时代关怀,编码文本最初的意义指向。

文本潜能是作品内在的多义性与阐释空间,优秀作品往往内涵丰富且具有未定性。

读者期待是特定历史时期读者群体的社会审美心理、文化需求和“前理解”结构。

评论介入是评论理论家对作品、作者、读者反应等进行的分析、阐释和价值判断。

这四个维度构成循环激荡的生态系统:作者视域编码文本潜能,文本潜能遇合读者期待,读者期待催生评论介入,评论介入反过来重塑对作者与文本的理解,并引导新的读者期待和鉴赏方向。文艺理论在这四维互动中提供概念工具和阐释框架,使互动更具深度和方向性。以《白鹿原》为例,陈忠实立志书写“民族的秘史”(作者视域),文本蕴含对传统文化、家族制度、历史变迁的复杂书写(文本潜能),1990年代读者渴望超越单一史观、进行文化反思(读者期待),催生大量从文化、历史、人性角度的评论(评论介入),这些评论深化对作品的理解,使其从“农村题材小说”逐渐被阐释为“改革开放史诗”。

三、当代实践:范式转型与能力培养

数字时代为文艺评论、鉴赏与理论的互动带来新机遇与挑战,深刻改变文艺接受生态,当代文学评论正经历三大范式转型:

从单声道到多声道,标志批评话语权重新分配,传统批评多由权威评论家主导,现在形成多维对话空间,莫言作品的研讨会中,作者创作谈、专业批评家理论分析、普通读者读后感共同构成立体的意义协商场域,呼应接受美学“作品意义在读者参与中生成”的主张。

从静态分析演进到动态追踪,数字人文技术使对文学作品接受历程的量化追踪和可视化呈现成为可能,通过对《平凡的世界》30年来评论热点的历时性大数据分析,可描绘其从“农村题材小说”到“改革开放史诗”的意义增值轨迹。

从文本中心拓展到跨媒介叙事,当代文艺评论对象已从纯文字文本延伸至影视改编、动漫游戏、数字艺术等多元媒介形态,以《三体》为例,评论者不仅分析小说文本,还要考察其影视改编的视觉转码、动漫演绎的风格、有声书的声音叙事等,要求具备跨媒介素养和跨学科知识。

面对新变化,提升文艺鉴赏与评论能力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阶梯式的鉴赏能力培养

基础阶段注重感官唤醒与体验深化,可采用“五感阅读法”,鉴赏沈从文《边城》时,不仅用眼睛阅读文字,更调动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全方位沉浸于作品意境;进行“意象图谱”练习,将《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潮水”“明月”“花林”“流霜”等抽象意象转化为可视化图形或思维导图,训练空间想象力和意象联想能力,深化对诗歌意境的把握。

进阶阶段强调互文性阅读与历史视野,开展比较阅读实践,设计系统比较阅读模板,从叙事节奏、人物塑造、语言风格、主题意蕴、文化内涵、艺术手法等多维度对比分析作品,如将《边城》的纯净唯美与汪曾祺《受戒》的冲淡平和比较;建立文学谱系,将单一作品置于文学史脉络定位考察,如探讨钱钟书《围城》与吴敬梓《儒林外史》在讽刺艺术传统上的继承与创新关系,培养历史视野和文学发展纵深感。

(二)模块化的评论写作训练

问题意识培养模块提供“研究对象+理论视角+问题域”的问题生成公式,例如针对《红楼梦》,可提出“大观园空间叙事(研究对象)如何通过现象学空间理论(理论视角)展现权力结构与人物命运(问题域)”,避免空泛论断,引导从具体现象出发运用理论工具聚焦核心问题。

论证能力训练模块设计“三维论证”体系,确保评论严谨性和说服力,分析具体作品(如鲁迅《药》)时,从人血馒头的核心意象(论据搜集,文本细读)切入,运用文化符号学或精神分析等理论(理论运用),最终论证其国民性批判或革命悲剧性的主题(论点提炼),每个分论点都应有来自文本内部的坚实证据支撑。

四、未来展望:技术赋能与范式创新

(一)人工智能与文学接受革命

人工智能技术深刻影响文艺鉴赏与评论方式。

在创作与接受机制研究中,实验发现AI生成的诗歌在读者情感共鸣度、隐喻密度、意象新颖度等文学性指标上与经典作品存在差异。

代际差异研究通过大数据调查显示,不同年龄段读者对AI文学的接受度存在差异,体现在审美期待、创新包容度和交互需求等方面,为理解数字原住民的文艺接受特征提供依据。

智能辅助鉴赏系统方面,基于大数据和生理指标构建的“文学心电图”平台,可分析不同文体(如诗歌、散文)引发的情感反应基线,为个性化阅读推荐和文学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二)元宇宙与沉浸式文艺体验

元宇宙技术为文艺鉴赏带来全新沉浸式体验。

沉浸式接受实验中,在VR重建的《红楼梦》大观园场景中,参与者能“亲历”场景,数据显示这种方式提升读者对空间叙事的理解度和人物关系网络的把握准确度,对“黛玉葬花”等场景的情感投入度也与传统阅读存在差异。

跨媒介叙事创新项目如《三体》元宇宙体验馆,使读者能与科幻世界互动,追踪数据表明,交互式叙事体验提升读者对复杂概念的理解深度,拓展文艺评论的边界。

(三)构建数字时代的文艺接受新范式

面对技术革命,应构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文艺接受新范式。

评估体系创新方面,建立包含感知敏锐度、理论运用能力、创新思维三维度的文艺素养评估体系。感知敏锐度测试可通过分析读者对《百年孤独》中"冰块"意象的多义性解读能力衡量;理论运用能力评估考察运用福柯权力理论分析《使女的故事》的系统性;创新思维维度通过设计《阿Q正传》的跨媒介改编方案测评。

伦理框架建构针对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元宇宙体验中的身份认同等新问题,需建立"技术赋能-人文守成"的双轨伦理框架。前者研究区块链技术在数字文艺作品确权中的应用,后者通过比较《黑镜》虚拟伴侣叙事与现实情感伦理的差异,确立数字时代的审美边界与人文底线。

教育模式革新开发"数字人文工作坊"教育模式,将文本挖掘工具、情感计算技术、虚拟仿真平台融入文艺教育实践,如分析《雷雨》人物关系时,用VR场景体验,生成关系图谱,理解戏剧冲突的空间结构。

总之,新时代更需要理解掌握三者的生态关系,为文艺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