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暗的银幕上,雪花无声飘落,覆盖了满洲的冻土,却掩埋不了历史渗出的血色。《731》以冷峻而克制的镜头语言,将我们带回到那个人性被实验室化的恐怖时空。当镜头凝视着那个被编号为“马鲁太”的小女孩——她扎着羊角辫,被日军从母亲怀里抢走时,手里还紧握着半块红薯,坐于实验台,眼里满是疑惑,直至冰冷的针头刺入手臂,方才哇地一声哭出来——这些细节让科学与人性的断裂变得如此触目惊心。在这部电影构筑的影像迷宫中,我们遭遇的不仅是历史的残酷证据,更是一个尖锐的质询:在沉溺于血腥的复仇与屈服于集体的遗忘之间,人类应当如何记忆?
电影中,石井四郎率领的731部队以科学之名,将活生生的人体转化为实验材料。从惨无人道的冻伤实验到令人毛骨悚然的细菌实验,从毫无人性的活体解剖到灭绝人性的毒气测试,每一项罪行都令人发指,每一个细节都触目惊心。那些被剥夺了姓名、仅存编号的“马鲁太”,在系统性的人性消解过程中,他们的眼神如同深邃的黑洞,吞噬着所有的希望,如同利刃般刺痛着每一位观众的心。这一幕幕场景不是单纯的暴力展示,而是对人类文明脆弱性的深度拷问。当医学——这本该守护生命的技艺——被扭曲为制造痛苦的精密工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上的罪行,更是现代性本身可能蕴含的暴力本质。影片通过实验室的冰冷细节、实验者的机械操作,将这种暴力具象化,让观众在沉默中感受到历史的重量。
人类记忆有着趋利避害的本能,渴望逃离创伤的阴影。遗忘,仿佛是历史伤口的一种自然愈合机制。在电影中,战后731部队成员大多免于审判,他们的“研究成果”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国家觊觎的机密资料,这段历史被刻意尘封。这种制度性的遗忘构成了一种双重暴力——它不仅在物理上摧毁受害者,更试图从人类集体记忆中抹去他们的存在。影片通过历史档案的刻意缺失、幸存者证词的有意忽视,揭示了这种结构性遗忘的残酷性。然而,影片并未停留在对遗忘的批判上,而是通过幸存者的回忆、历史档案的再现,将记忆的创伤转化为集体反思的动力。
然而,遗忘从不意味着真正的解脱。那些被压抑的记忆,如同弗洛伊德所说的“被压抑者的回归”,总会以各种形式萦绕在现在。《731》中那些挥之不去的影像——实验室里整齐排列的标本瓶、受害者最后的目光、研究者颤抖的双手——正是历史幽灵的具象化。它们提醒我们,未被彻底审视的过去,必将成为现在与未来的隐疾。当我们在电影中直面那些残酷实验的还原场景时,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集体心理治疗。影片通过幸存者破碎的回忆、尘封档案的艰难再现,将个体的创伤记忆转化为集体反思的动力。同时,影片也通过这一过程,将记忆的创伤转化为对未来的希望,让观众在反思中找到前进的力量。
记忆的政治学从来不是中立的。在《731》公映前后引发的争议中,我们看到了记忆如何成为不同力量角逐的场域。这些争议本身揭示了记忆的复杂性——它既可以是和解的桥梁,也可能被各种力量塑造为新的分裂线。而真正的记忆伦理,恰恰要求我们超越这种工具化,拒绝为任何当下的政治目的而扭曲历史悲剧。影片通过多视角的叙事,展现了记忆的多元性,避免陷入单一化的解读。同时,影片也通过开放的讨论空间,让观众在争议中思考记忆的真谛。
影片对王子阳(编号1007)的塑造,提供了一条耐人寻味的叙事线索,也揭示了“汉奸”与“英雄”这一二元叙事的陷阱。从被同胞唾骂为“汉奸”,到最终带领越狱并壮烈牺牲,完成“英雄”的身份反转。这一设计固然带来了戏剧张力,但王子阳的“为之一振”,或许并非简单的幡然醒悟,而是在炼狱中一种更为复杂、更为痛苦的生存策略的破产。当他目睹孩童被制成“冰雪人”时,他赖以妥协的幻想彻底崩塌。他的牺牲无比壮烈,但影片试图告诉我们的,或许不只是“他是英雄”这个结论,而是在系统性毁灭人性的机器面前,任何简单的道德标签都显得苍白无力。影片通过这样的多视角叙事,既展现了施害者的官僚式冷漠,也呈现了参与者在极端环境下的道德挣扎,避免了单一化的历史解读。
在血腥与遗忘之间,存在着第三条道路——一种不沉溺于创伤展示,也不屈服于遗忘诱惑的记忆伦理。这种记忆不追求历史的“完结”,而是承认过去的不可逆转性,同时承担起对未来的责任。《731》的价值恰恰在于它开启了这样的记忆空间——它不是简单地呈现恐怖,而是邀请观众思考:在知道了这一切之后,我们该如何继续前行?影片通过开放式的结尾,将记忆的反思转化为行动的呼吁,让观众在思考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电影中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场景:一名研究者在实验日志中冷静地记录着体温数据,同时在私人日记里写下“今日又一人死去”的道德挣扎。这种人格的分裂状态或许正是现代人的隐喻——我们常常在专业知识与道德良知之间、在知道与行动之间存在着令人不安的距离。真正的记忆,应当弥合这一裂缝,让历史知识转化为当下的行动伦理。影片通过这一场景,揭示了记忆与行动的辩证关系,呼吁观众将记忆转化为对现实的干预。
对731部队的记忆,不仅仅关乎历史,更直指未来。在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与人性的关系问题变得愈发紧迫。《731》提醒我们,当科学脱离人文精神的指引,当研究失去伦理的边界,历史悲剧便会以新的形式重演。记忆那些被编号的受害者,不仅是还他们以尊严,更是守护我们自己的人性底线。影片通过现代科技与历史暴力的对比,揭示了记忆的现实意义。同时,影片也通过这一对比,让观众在反思中找到科学与人性的平衡点。
影片结尾,那些无声的黑白档案照片缓缓滑过银幕。他们没有名字,却用目光凝视着每一个观众。这种凝视邀请我们成为记忆的承担者——不是以复仇的心态,而是以反思的姿态。在血腥与遗忘之间,我们选择记忆,不是为延续仇恨,而是为打破暴力的循环。正如哲学家桑塔格所言:“对他人的苦难的承认,是记忆开始的地方。”《731》通过这一场景,将记忆的承担转化为对和平的承诺,让观众在反思中找到前进的力量。
《731》最终告诉我们:记忆不是关于过去的囚牢,而是关于未来的承诺。那些历史的伤口,应当成为我们道德罗盘上的刻度,指引我们避开曾经的暗礁,驶向更为光明的人性彼岸。在这个意义上,记忆成为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团结,连接着逝者与生者,过去与未来,在血色与希望之间,开辟出一条属于人类的道路。影片通过这一总结,将记忆的反思转化为对未来的希望,呼吁观众在记忆与行动之间,找到人性的平衡点,让记忆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