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程俊华的头像

程俊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30
分享

桐城寻脉

桐城,这座看似平凡的小城,往昔为县,如今不过是县级市。然而,一旦提及“桐城派”,那可是声名远扬、如雷贯耳,“文都”美誉当之无愧。于我而言,桐城派在心中扎根已有半个世纪之久。犹记初中时,便听闻桐城散文派、桐城画派……数次远行,多次途经,却总是失之交臂。直到立冬前几日,终于得偿所愿,我与志趣相投的老年大学同学们一同登上前往桐城的旅游大巴,开启了这场满怀期待的“寻脉之旅”。

我向来明白自己笔触质朴,不擅描摹自然风光。四季更迭,草木枯荣,这是自然亘古不变的规律,即便勉强拼凑词句,也难有新意。我所追寻的并非表面的景致,而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里那股蓬勃的“春风”。没错,是春风!是桐城自成一派、钟灵毓秀、驰骋华夏且绵延数百年传承的文化脉络,它宛如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明珠,吸引着我一探究竟

每到一处,我习惯先观察当地的建筑,它们是沉默的史官,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同时也会留意当地人自然流露的神情,那是地域文化最生动的注脚。初至六尺巷,只见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国人旅游热衷于打卡,我也只能无奈排队。等待之际,我与一位桐城当地人攀谈起来,他谦逊有礼,操着浓浓的桐城乡音回应我的问题,没有丝毫应付的生硬。交谈中我发现,桐城人在表达认可时,习惯用一个“和”字,诸如“行”“可以”“成交”,皆能用“和”来代替。由此可见,六尺巷所蕴含的礼让“和”文化,早已如春雨润物般,深深融入桐城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他们日常言行的准则 。

随后,我们参观了桐城“文庙”和“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我问同行的桐城本地同学:“这里是桐城的市中心吗?”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这让我不禁感慨,在其他城市,市中心往往是豪华壮观的市政大楼,或是像“万达广场”这样的商业大厦,而桐城却截然不同。风水宝地中心所在,左边是气势恢宏、飞檐斗拱的文庙,宛如历史的巨人,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右边是庄严肃穆的博物馆,仿佛一座文化的宝库,珍藏着往昔的记忆。老师在出发前就曾介绍:“桐城文庙是安徽全境最大的孔庙!”尽管历经十年浩劫,如今的桐城文庙是重修后的建筑,规模已不如从前,但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桐城市政府仍斥巨资大规模修缮文庙,这份对文化传承的坚守与担当,令人钦佩不已 。

首先参拜文庙。孔子一生推崇仁者之心,以及温良恭俭让的谦逊美德,还有勿意勿必勿固勿我的灵活辩证思想。这些不仅是人心安住的根本,更是人性高洁的依托,是中国人的精神之魂。走出“聖集大成”的文庙大殿,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深知孔子的儒家思想无疑是中华文化的脊梁,而桐城文化必然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为何只有桐城派的文脉能够薪火相传,其真正根源究竟在哪里?我探寻“脉”之源的脚步仍未停歇 。

随众文友,我走进了“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刚一进门,现代科技打造的声光电全息影像便映入眼帘,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一位来自桐城的妹子担任义务讲解员,在她的带领下,我们时而驻足,时而前行,沿着宝塔形的桐城文脉示意图,逐步领略桐城派散文的精髓。桐城派散文力扫自宋代以来的浮华之风,提出“义法”之说。“义”指“言有物”,即文章要有充实的内容,如同大树有坚实的根基;“法”则是“言有序”,要求文章具备清晰的条理、严谨的结构和精妙的技巧,恰似精巧的楼阁,每一处榫卯都恰到好处 。

参观过程中,我一度有些走神,被桐城妹子纯正的普通话和完美的儿化韵所吸引。但很快我便回过神来,提醒自己此行的目的是寻“脉”。此时,王老师发来微信,告诉我博物馆还有地下一层。下到地下一层,这里就如同宝塔的底座,承载着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依旧执着地寻找着心中的“脉”。

就在这时,我停留在“裁襟励子”的展签前,指尖触碰到展柜玻璃的瞬间,仿佛穿越时空,百年前的针脚变得鲜活起来。那方褪色的红绸,宛如一块凝结的血痂,诉说着一段动人的故事。桐城姑娘清脆的讲解声在耳畔响起:“这是光绪三十一年的蒙馆……”讲解声时远时近,渐渐化作童子脆亮的背书声:“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故事的主人公是塾师江百川的妻子苏蕙华,她自幼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德才兼备。一天,长子放学回家,说陈师母要给儿子拼做一方彩色肚兜,还缺一块大红绸布,并十分肯定地告诉母亲:“我已经答应师母了,回家找一块!”陈师母的丈夫陈明启是儿子的塾师,与百川先生平日交往密切。苏蕙华自然不想让陈师母失望,更不愿儿子失信。她翻遍了家中的箱柜,无着。最后,她的目光落在了自己心爱的红绸嫁衣上。于是,她毅然拿起剪刀,裁下一块衣襟,递给儿子,温柔地说:“说过的话要算数,何况这是送给先生家的。你父亲也是先生,你要尊敬先生,好好读书。”她还叮嘱儿子,别跟陈师母说这是从衣服上剪下来的,儿子感动地点点头。

可陈师母收到布料后,还是从颜色、剪口和针脚上看出这是刚从衣服上剪下来的。她担心孩子不懂事,瞒着大人剪坏了好衣裳,便托人向苏蕙华询问此事。了解真相后,陈师母心中十分过意不去,便请陈先生陪自己登门向苏蕙华道谢致歉。苏蕙华说:“我不是不爱惜衣服,更何况这是有纪念意义的嫁衣。但我更看重教育孩子,一是要尊重老师,二是要说话算数,三是要成人之美。一块衣襟能成全这三点教育,我该感谢你们才是!”陈先生听闻此事,感慨万分,赠诗一首

古来女传古人编

今事惊人更应传

方讶宁馨为可畏

尤夸女士足称贤

新襟能剪懿行著

画荻堪名妇德全

来日骚坛知必颂

抛砖引玉我徒先

看着展稿,听着桐城妹子饱含深情的解说,我不禁热泪盈眶。刹那间,我想到南宋岳飞之母刺字“尽忠报国”,又想到清末苏蕙华“裁襟励子”。这古老而动人的故事,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悄然开启了我对桐城文脉探寻的大门。踏上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土地,我仿佛能感受到母亲十月怀胎时,腹中婴儿与母体血脉相连的那种原始而深切的悸动。桐城的文脉,恰似这股血脉,在岁月的长河中绵延不绝,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

桐城一游,对我来说,是一场期待已久的文化盛宴。当我真正置身其中,才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更加丰富和震撼。

午间用餐时,我有幸与王老师和几位学长同桌。原本打算中餐不饮酒,但怎经皖北精品酒的诱惑?几杯“种子”酒下肚,醇厚的酒香在舌尖散开,搭配着桐城特色的“水碗”佳肴,每一口都让人感到无比满足。“种子”酒,寓意着希望与传承;“水碗”,承载着地方的饮食文化。一酒一食,一种一养,让我的心沉醉在这浓浓的氛围中,惬意之感油然而生。

饭后,酒意渐浓,困意也随之袭来。然而,当我举目北望,正午的阳光洒在文庙和桐城文化博物馆上,那熠熠生辉的景象瞬间驱散了我的倦意。文庙重修于20世纪80年代,它宛如一座文化的灯塔,照亮了后人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之路。而那座“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建成时间并不长,却让我心生疑惑。它为何不再建得更高大一些,气魄更宏伟一些?为何要往地下拓展呢?

带着这份疑惑,我手搭凉篷,极目远眺。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与这座城市的历史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终于,我找到了答案。博物馆仅建地上一层,并非是因为缺乏财力或创意,而是为了不遮挡远处那连绵蜿蜒的龙眠山。在秋日纯净的艳阳下,龙眠山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而长眠于此的桐城——三圣,及张英、张廷玉父子,他们的精神与智慧,如同龙眠山一般,成为了桐城文化的根基,支撑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脊梁。

登上旅游大巴,我再次回望桐城。这座城市,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江百川、苏蕙华夫妇给两个儿子取名为“兴汉,兴皖”,这简单的名字背后,蕴含着他们对家乡、对国家的深深期许。“兴汉”,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渴望;“兴皖”,则是对家乡繁荣发展的期盼。他们的期望,也是每一个桐城人的期望,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期望 。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