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盛宁的头像

盛宁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12
分享

灯影里的湘江

很久没有回长沙了。特别怀念以前和友人一起泛舟湘江的感觉。终于等到长沙的友人有空闲了,便相约一起。

暮色初合时,我与友人登上一叶“扁舟”(湘江边上的小木船早就没了,替换它的都是崭新的游轮),自橘子洲头缓缓离岸。船也是木制的,船头悬挂了一盏盏竹编灯笼,橘黄的光晕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将湘江的水面染成一片碎金。为了找回当初泛舟的感觉,我们特意选了手划的这种船。桨声欸乃,推开层层涟漪,仿佛搅动了沉静千年的水波。远处的岳麓山影绰约如黛,与天际的晚霞融作一团,恰似水墨画里未干的笔触。

湘江的船不比朱自清笔下秦淮河的“七板子”精巧,却自有潇湘的朴拙气韵。船身漆色斑驳,木纹里浸着岁月的沉香;舱内放了好几张藤椅、几把木凳,简净中透着疏朗。给我们当导游的是个地道的老长沙人,一顶大盖帽遮了半张脸,摇桨的节奏从容如江水的呼吸。他说“这湘江的水,白日里看是绿的,夜里却是青的——青得像老茶缸的底子。”我倚栏望去,果然,天光渐暗时,江水竟凝成一片沉郁的翡翠,厚而不浊,倒叫人疑心是不是楚辞里屈子投下的佩玉所化。

初月方升,两岸的灯火次第亮起。河东是林立的高楼,霓虹如星子坠落,在江面铺开一匹流动的锦缎;河西却还有一番旧时风貌,青瓦白墙的民居间,零星透出暖黄的窗灯,恍若渔火点点。最妙的是横跨江面的银盆岭大桥,灯光缀成一道弧线,金与银交织的光倒映水中,竟将一江碧水割作两半——一半是现代的璀璨,一半是往昔的温存。朋友现在搬到河东住了,我特意问她:“河东现在更方便些吧,都有大城市的感觉了,应该不比你在大上海的感觉差呀。”朋友笑笑:“我还是喜欢去河西吃臭豆腐些”。可能,她和我一样,喜欢古朴一点的长沙吧。

船过杜甫江阁,飞檐斗拱的轮廓被射灯勾勒得愈发清晰。阁中传来隐隐丝竹声,是《潇湘水云》的调子,古琴的清泠混着江风的湿润,袅娜地缠上船头。友人忽指远处:“看那月亮!”抬头望去,月已攀上阁顶,瘦伶伶的一弯,却将清辉泼洒得慷慨。水中的月影被桨声揉碎,化作千片银鳞,与霓虹的倒影厮缠,竟分不清哪是天上光,哪是人间焰。

“这湘江也是多愁善感的了。”友人轻叹。我知她可能想起了柳宗元“独钓寒江”的孤影,亦或毛泽东“漫江碧透”的豪情。千年前,贾谊在此凭吊屈原,写下“湘水无情吊岂知”;今夜,游船画舫穿梭如织,电子屏上滚动着“网红长沙我爱你”的标语。历史的层叠如江底沉积的沙砾,被浪潮一次次翻涌又掩埋。

正恍惚间,一艘双层游轮轰鸣驶过,甲板上爆发出阵阵笑闹,炫目的激光灯扫过水面,惊散了方才的静谧。我们的木船在波浪中颠簸,灯笼剧烈摇晃,光晕碎成狼狈的斑点。船夫默默将船泊向岸边,低声道:“再往前便是五一广场了。”抬眼望去,对岸的酒吧街正喧嚣沸腾,鼓点震得江水发颤,连月色也沾染了几分躁动。

返程时,我们刻意叫船夫导游避开主航道,沿僻静支流徐行。这一隅江面竟还留着些旧时模样:芦苇丛中波光粼粼,如星子坠入凡尘;远处闲人垂钓,水声与蛙鸣相和,俨然是《山鬼》中的场景。月光滤去霓虹的浮华,江水复归沉静的青,像一块徐徐铺展的宋锦。

友人忽道:“这湘江其实也是矛盾的——半面妆成摩登女郎,半面仍是山中灵修。”我默然。

桨声渐歇时,回头望见橘子洲头的青年毛泽东雕像沐在月光里,昂首的姿势与百年前一般无二。而江心的灯火依旧流荡,将历史的光晕与现世的斑斓,糅成一片扑朔迷离的梦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