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建中的头像

陈建中

网站用户

其他
202507/11
分享

中华文化的语言宝库--读《左传》印象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这段传诵千古的文字,出自《左传·庄公十年》的《曹刿论战》。这篇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不仅生动记述了长勺之战的史实,更留下了"一鼓作气"等脍炙人口的成语,展现了《左传》作为语言宝库的独特价值。

作为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不仅是史学经典,更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其语言风格独树一帜,既简洁凝练又含蓄典雅,既典奥深邃又丰润华美,开创了史家之文的新境界。作为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左传》与《诗经》《尚书》等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对汉语的发展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日常使用的许多名言警句和成语典故,都能在《左传》中找到其源头。

一、智慧结晶:历久弥新的名言警句

《左传》中的名言警句,凝聚着先秦时期的人生智慧和治国理念。这些警句言简意赅,内涵丰富,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个人修养方面,《左传》提出诸多精辟见解。“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宣公十二年)道出了勤劳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宣公二年)展现了儒家文化中改过迁善的宽容精神;“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庄公二十四年)则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崇俭戒奢的价值取向。

在处世哲学上,《左传》的警句同样发人深省。“多行不义必自毙”(隐公元年)揭示了恶行终将自食其果的规律;“骄奢淫逸,所自邪也”(隐公三年)警示人们克制欲望的重要性;"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僖公二十四年)则强调了血浓于水的亲情纽带。

为政之道方面,《左传》的论述尤为精辟。“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昭公五年)确立了公正执政的基本原则;“人各有能有不能”(定公四年、五年)则体现了知人善任的用人智慧。这些思想至今仍为治国理政者所借鉴。

二、语言精华:源远流长的成语典故

《左传》堪称汉语成语的重要发源地,据统计,出自《左传》的成语多达200余条。这些成语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原貌传承型。如“一鼓作气”(庄公十年)、“唇亡齿寒”(僖公五年)、“外强中干”(僖公十五年)等,历经两千余年仍保持原貌,足见其语言生命力之强。

第二类是演变发展型。如“言不由衷”由“信不由衷”(隐公三年)演化而来;“退避三舍”由“辟君三舍”(僖公二十三年)调整而来;“劳师袭远”则简化自“劳师以袭远”(僖公三十二年)。

第三类是意义提炼型。如“鞭长莫及”提炼自“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宣公十四年);“尔虞我诈”浓缩了“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宣公十五年)的深意;“众怒难犯”则源于“众怒不可犯”(昭公十三年)的警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左传》中的许多历史事件已成为后世常用的典故。如"东道主"源自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僖公三十年);"楚囚""南冠"则出自钟仪守节的事迹(成公九年)。这些典故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如骆宾王《在狱咏蝉》中的"南冠客思深",夏完淳《别云间》中的"今日又南冠",都赋予了作品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文化基因:影响深远的语言遗产

《左传》的语言成就不仅体现在其丰富的词汇创造上,更在于其对中华文化基因的塑造。书中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僖公十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僖公十四年)等成语,早已融入民族的语言血脉;“问鼎中原”(宣公三年)、“上下其手”(襄公二十六年)等典故,则成为特定文化意象的载体。

这些语言遗产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关键在于它们既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记忆,又蕴含着普遍的人生哲理。正如清代学者章学诚所言:“《左氏》之文,文史之极则也。”《左传》将历史真实与文学艺术完美结合,使其语言既具有史料价值,又具备审美价值。

从《曹刿论战》的“一鼓作气”到烛之武退秦师的“东道主”,从钟仪守节的“南冠楚囚”到子产治郑的“众怒难犯”,《左传》为我们留下了一座取之不尽的语言宝库。这座宝库不仅是汉语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华文明独特性的生动体现。在建设文化强国的今天,深入挖掘《左传》的语言财富,对于增强文化自信、传承文化基因具有特殊意义。正如《左传》本身所昭示的:优秀的文化遗产,永远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源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