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建中的头像

陈建中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8/01
分享

日用而不知---藏在生活中的《大学》与《中庸》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些掷地有声的箴言,您是否耳熟能详?它们常在古装剧的厅堂书房里高悬,作为官员名士的座右铭。这些承载着古人智慧与至高追求的语句,正是源自儒家典籍《大学》与《中庸》。

《大学》《中庸》并非遥不可及的玄奥古卷。它们的智慧精华早已如水银泻地,悄然渗透进我们的语言、思维与文化血脉,只是我们常常“日用而不知”。它们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其实近在咫尺。细察之下,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融入日常的成语典故‌。活跃在我们口头的众多成语,其源头便藏在这两部典籍之中。比如,‌源自《大学》的有‌: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没世不忘、豁然贯通、心广体胖(原意为心胸宽广则身体舒泰)、无所不用其极(原意指追求至善的极致努力)等。‌源自《中庸》的有‌:隐恶扬善、半途而废、执其两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等。‌

激励人心的格言警句‌。一些体现人生理想、道德修养、治国理政的警句,常被奉为圭臬,其原型也多出自此二书。如开篇所引的诸多名句,以及‌出自《中庸》‌的、阐述勤能补拙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预示国家兴衰的“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等。‌

凝聚智慧的俗语箴言。‌许多蕴含深刻自然、社会与人生哲理的俗谚,其根基亦在《大学》《中庸》。如《大学》提出的‌明辨本末与次序的‌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点明万物有根本与枝节,万事有终结与开端。懂得轻重缓急与先后次序,便接近大道至理。‌洞察情感盲区的‌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揭示人常看不清自己孩子的缺点,却总嫌自家禾苗不够壮硕。‌阐释财富真谛‌的“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仁者用财富修养身心德行,不仁者却用生命去追逐财富。‌揭示理财大道的“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指出财富累积的根本法则:生产者多,消费者少;创造勤快,消耗舒缓,如此财富方能长久充盈。

在“四书五经”中,《大学》与《中庸》对现代人而言或许最为陌生。尽管它们在儒家体系中地位崇高,被程颢、程颐、朱熹等大儒视为儒学体系的“蓝图”与“筋骨”,但其思想的抽象深邃,常令初学者望而却步。

相比之下,其他经典的形象更为具体:《论语》《孟子》是圣贤对话录,《诗经》是诗歌瑰宝,《易经》探究宇宙玄机,《礼记》规范礼仪制度,《尚书》是上古文献汇编,《春秋》为编年史书。那么,《大学》《中庸》的独特价值究竟何在?‌

《大学》——“内圣外王”的蓝图

《大学》‌为孔子杰出弟子曾子(曾参)所述。在儒家传承史上,曾子地位举足轻重。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颜回虽最受器重却英年早逝。真正为继承和发扬光大孔子思想做出最大贡献者,正是曾子。他以孝道、诚信和“吾日三省吾身”的深刻自省闻名,“曾子杀彘”教子守信的故事、“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箴言千古流传。因此,曾子被尊为“宗圣”,成为孔子思想重要的传承者与发扬者。

《大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提纲挈领式地提出了“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套由内而外、由己及人、由家至国的完备进阶体系,清晰勾勒出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生路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积极入世、勇于担当,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程。‌

《中庸》——“至诚至和”的智慧‌

相传《中庸》为孔子之孙子思(孔伋)所作。子思亦是儒家传承中的关键人物,与孟子(孟轲)有间接师承关系,共同创立了思孟学派。北宋时,子思被追封为“述圣公”,与孔子(至圣)、曾子(宗圣)、颜回(复圣)、孟子(亚圣)并列为儒家五大圣人。

《中庸》的核心要义,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庸之道”。它并非简单的折衷妥协,而是追求内在“至诚”之心与外在“中和”之行的辩证统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强调情感与行为的恰如其分;“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则点明了达到中和境界的宇宙和谐观。它探讨了诚、慎独、时中等深邃哲理,旨在塑造人格的平衡与和谐,寻求天地万物各安其位的理想状态。

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支柱,《大学》与《中庸》不仅是古人修身治世的圭臬,其智慧更已悄然融入中华文化的深层密码,化作我们日用而不觉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宝库。它们所倡导的个人德性精进、家庭和睦、社会有序、天下太平的崇高理想,以及对内在中正平和与外在行为合度的不懈追求,穿越千年时空,依然闪烁着解决个人安身立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永恒光芒。

在喧嚣纷扰的现代生活中,重读《大学》《中庸》,不仅是对千年经典的致敬,更像是开启一座尘封的智慧宝库,为我们寻回那份源自古老智慧的定力与方向感。如有兴趣者,不妨抽暇翻阅,您定能发现,那些看似遥远的哲思,早已在您的生活中悄然回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