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也许你没有看过《列子》这本书,但你一定读过里面的文章。比如,当你看到上面这两段文字时,你是不是一下子就想到了《两小儿辩日》和《愚公移山》这两篇中学时期的课文?是不是能很流利地背诵这两篇课文?你是否还记得,文下的附注都标明,这两篇镌刻在国人集体记忆中的课文,据均出自《列子*汤问》?
现存《列子》共八篇文章,其中最负盛名的,当然就是《汤问》了。《汤问》以殷汤与夏革的问答展开,探讨宇宙无限性、时空相对性等哲学命题,是《列子》中最富有文学色彩的一篇。研究者所谓的“列御寇之书,气伟而采奇。”(刘勰《文心雕龙》),“笔锋横扫天下”(叶蓓卿)等等,说的就是这个。
当商汤与夏革的问答穿透三千年时光,那些镌刻在竹简上的文字,便成了华夏先民仰望星空的青铜镜。“两小儿辩日”的晨昏之辩仍在耳畔,“愚公移山”的钎凿声已化作穿山隧道的轰鸣。这些寓言不是简单的故事,而是先民用神话经纬编织的认知锦缎——女娲补天的五色石是星云图谱,共工撞断的不周山是时空坐标,而纪昌箭下的虱子,早已在电子显微镜下显影为量子世界的密码。
一、无极之辩:青铜时代的相对论
《汤问》开头就借殷汤之口问道:“然则上下八方有极尽乎?”夏革回答说:“不知也。”殷汤坚持打破砂锅问到底。夏革回答说:“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
“无极复无无极”的哲学咏叹,犹如量子纠缠在甲骨文时代的先声。夏革这段充满韵律的应答:“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无极之外复无无极”,将宇宙的无限性演绎成震撼人心的哲理诗。这让人想起爱因斯坦相对论中弯曲的时空,也暗合现代多重宇宙理论的核心要义。当先民在青铜器上铸造"八纮九野"的图案时,他们描绘的不仅是地理疆域,更是一个充满诗性张力的认知坐标系。
二、鲲鹏之眼:上古文明的时空测绘
《汤问》中关于九州四海之外的情形,东边讲到了东海乃至太平洋,南边讲到了海南岛和越南,西边讲到了甘肃,北边讲到了北冰洋。关于太平洋,夏革说:“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意思是说,渤海以东不知几亿万里的地方,有一片大海深沟,真是无底的深谷,它下面没有底,叫做“归墟”。八方、九天的水流,天际银河的巨流,无不灌注于此,但它的水位永远不增不减”。文中对“归墟”的记载,恰似一幅用神话颜料绘制的太平洋海图。那个“八纮九野之水莫不注之”的无底深渊,与马里亚纳海沟的现代探测数据形成奇妙呼应。
除了太平洋,《汤问》中还谈到了北冰洋:“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其中关于北溟有鱼“其广数千里”的记述,不正是对鲸类生物的文学化写照吗?只有在海洋中,才可能有鲸鱼这类体型庞大的生物。
《汤问》中关于“焦螟集于蚊睫”的微观想象,更加令人称奇:“江浦之间生麽虫,其名曰焦螟,群飞而集于蚊睫,弗相触也。栖宿去来,蚊弗觉也。”“焦螟”群栖在蚊子的眼睫毛上,相互接触不到;它们在蚊子的睫毛上来来去去而蚊子却觉察不到,这是一种多么微小的生物啊!按现代生物学的知识来说,这应该是类似于细菌、病毒一类,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微生物了。这种对微生物的先知式描写,比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早了整整两千年。
三、寓言密码:神话叙事中的科学基因
《汤问》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深奥的宇宙认知编码成瑰丽的寓言、神话意象。在《汤问》里面,类似于《两小儿辩日》和《愚公移山》这样的寓言、神话还有很多。除了这两则外,我们熟知的还有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夸父追日、纪昌学射、高山流水、扁鹊换心、薛潭学讴、造父学御、师文学琴、詹何持钩、来丹复仇、偃师造倡、韩娥哭旅、龙伯之国等等。夸父逐日是对光速的原始想象,偃师造倡是古代版的机器人寓言,而“龙伯之国”的巨人传说,或许正是对引力透镜效应的诗意诠释。这些故事不是幼稚的幻想,而是先民用神话语法书写的科学论文,是刻在甲骨上的宇宙方程式。《汤问》以这些寓言、神话构建了一个宏大的认知体系,其中蕴含的宇宙观至今仍令人惊叹。
当现代天文学家凝视深空时,他们的望远镜里依然倒映着商汤追问夏革的身影。《汤问》的价值不在于给出答案,而在于示范了人类最珍贵的姿态——对宇宙永恒的好奇与叩问。这种追问本身,已成为跨越时空的最美诗行,让今天的我们依然能在青铜编钟的余音中,与先民的心跳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