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里来了一位28岁的未婚男性患者,因骑车摔伤致骨盆和右下肢骨折。从他来的那一天开始,他就成了我们科的特殊患者。之所以特殊,不是因为他的病情如何严重和复杂,而是因为他有一个不一般的爸爸。整个病房里,他爸爸的诉求最多,一会这事一会那事,一天不到他们床边几十趟是绝对不肯放过我们的。若是我们的动作慢一点或问题解答没有让他爸爸感觉满意,就要发脾气找领导要投诉。除此之外,也因为他的一系列巨婴式的表现,都给我们留下来比较深刻的印象。
他的爸爸50多岁的年纪,虽然看起来瘦弱,但是精力和体力都很好。自患者入院起,就开启了不停运转的模式,日夜陪伴患者身边,吃喝拉撒皆亲力亲为。从来没有见过哪一个老爸能够对自己的儿子如此的无微不至,哪怕妈妈的细心呵护都被他斥为粗手笨脚而变得无所适从。
在他的照顾下,患者如同三岁小孩一样娇弱难缠。打针怕疼,还没有开始扎针就开始了哼唧;吃饭要哄要喂,其实他的双手没有伤,完全可以自己动手吃饭,但很多次都是爸爸妈妈哄着喂着才吃;骨折后的功能锻炼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刚碰上他的腿就叫起来,甚至流出了眼泪……
我们都不喜欢接近他,嫌他太过于矫情。28岁的小伙子硬生生活出三岁小孩子的风格,让人不禁目瞪口呆。他成了我们眼中的“巨婴”,背后挨了不少白眼。你能想象一位28岁的大男人躺在床上轻声细语的撒娇,什么也不做,完全靠老爸照顾的样子吗?换个人,也不会如此心安理得吧?可他偏偏日复一日的这样过着。病房里其他家属和患者也颇有微词,因为他的耐受性差,整日哼哼唧唧的,多少打扰了其他人的休息和睡眠,但也没有办法,只能由着他们每日上演父爱如水他如鱼的戏码。
终于,他要出院了。在我做出院指导时,忍不住问询他的生活现状和后期打算。才知道他是自己租房,一个人在外面生活。完全靠自己找了一份工作,拒绝了爸爸对他的工作安排。会自己照顾自己,洗衣服做饭虽然不精通,但也足够应付日常生活。有自己的朋友和同事,能够和睦相处……
我夸赞他说:“没想到你的能力还不错,还以为你爸把你照顾得那么好,你什么都不会呢。”
他笑着说:“我爸就喜欢瞎操心,我做啥他都不放心,总是喜欢指手划脚,如果不顺他的意,都要教训你好几天。我和我妈也不喜欢他的这种作风,事事都要干涉个没完没了,也与他争吵抗争过,但是他还是那样。生活还得继续不是?我们也不想生活在整日吵闹的环境里,有时就必须做出适当的让步。但有些事如果我硬要做,他也没有办法。我的工作是我自己找的,在外面租房子住也是我要坚持的。可能在你们的眼中,我事事都依赖他,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会做很多事,不过在我爸面前,我就很少做事。”
我宽慰他说:“你爸是真的为你好,这世上再没有人能像他这么无所保留的照顾你、爱你了。”
他点点头:“是的,这一点我也不怀疑。但这样的爱让人感觉有点窒息,忍不住想逃离。所以我离开了家,自己单住。虽然没有成家,我也想要拥有更多自己的空间。反正以后我不会这样爱我的孩子,我会给他更多一点的自由。不可否认,这社会存在风险,人心有时险恶,但作为一个男子汉,我必须身处其中,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必须去做的选择。”
我连忙肯定他的认知:“你有自己的想法,也能够坚持走自己的路,真的很不容易!尤其在你爸那么想干涉你的情况下,也是很勇敢了!虽然我们也不赞同你爸的做法,认为他太宠爱你,可是也不得不承认,他为你做的真的很多。这些天他的付出我们都看在眼里,不得不承认:他比一个母亲还要细心!”
他不好意思的笑着:“我现在躺在床上,什么也做不了,只能依赖他。其实他也喜欢我对他的依赖,虽然累点,但心里很满足。你们也夸他把我照顾得很好,他更是干劲十足。回家后,我会按照医生的要求去锻炼,即使很痛也会坚持。你看,我的腿比昨天弯得度数大了。除了锻炼,还会在家里完成一些工作上的事情。等完全好了,还是会出去单住,尽量减少父母的负担,也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成长空间。”
一番谈话后,让我对他的感观有了些许改变。其实他是敏感的,也会感知到我们对他的不屑,但生活在那样一个环境里,他也是无可奈何的。改变不了他老爸,只能改变自己,去顺从,去接受,去一点点妥协。也许成为别人眼中的“巨婴”是他也不想的,但生活环境的逼迫让他不得不改变了自己。但幸好,他还保留了一些自己的担当。
当我把他的故事分享给同事们听,有些人不苟同我的认知。她们肯定的认为他就是一个巨婴,而那些交谈,都是他的狡辩,他可能什么都做不了。
其实我们大多是幸运的,没有真的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当你和他的老爸仅仅相处短短的几个瞬间就感觉无法忍耐时,你能想象一个从小就笼罩在“以爱之名”巨掌之下的他的心情吗?无论你做任何事,都可能会被指责训斥,然后再迎来一长串语重心长的教诲:我都是为你好……只有我真心的对你好……当你稍有反驳,便会迎来暴风骤雨般的怒吼,甚至打骂羞辱时,你还会保留你的倔强吗?当所有的泪水流过,所有的委屈只能自己消化,你还有能力去成为自己想要的模样吗?
扪心自问,当我们置身于象他那样的境地,不是一时,而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你会变成什么样子?你能保证比他更好吗?
没有经历过同样遭遇的我们,真的没有资格在别人的天空里指手划脚。
让我们先学会静静地聆听吧,去听见“看见”之外的故事,也许是你感知之外的另一个版本。毕竟别人的故事就是别人的故事,而不是你以为的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