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麓宁的头像

杨麓宁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6
分享

又见钟山

去外地上学后,只有冬夏假期才得空回南京暂住。家离钟山南麓不远,夏天万物兴盛,记忆自然浮现陵园路绿意盎然的景象,想着想着,仿佛脑丘上也生起了树,根脉往里扎,扎得人气躁心浮。

头几次避一半暑,在晚饭后进山慢跑。路两侧的梧桐仍是旧时模样,枝干茁壮健康,直刺天幕。头顶的树叶细细密密地纹刻着自然宫殿的穹顶,眼前的树叶弥漫在灰蓝的空气里,近处的被路灯照亮,筋络鲜明,显出辉煌的金绿色;远处的则一叠掩着一叠,一片连着一片,直至浩浩荡荡地充溢在整幅视野中,如雾似梦。

从陵园路出发,一路向北到行健亭,再折向东,可以选择从邮局路下到孝陵卫,也可以径直行向灵谷寺,从体育公园下山。两条线沿途均有路灯,道路平坦开阔,适合夜跑。过了美龄宫,行人便不大多了,时或遇到一家出来散步的市民、三两结伴的跑友,或是一列单车队,携一阵风倏忽而过。夜色随着脚步徐徐盖下来,四下惟余蝉声。月辉伏在温热的树木枝杈上,然后融化滴落在人们的头顶上。有一种静谧的生命力在空气中流动,当我迈步向前,它亦朝我涌来,山外的生活在心口留下的压力和焦虑瞬即被冲淡了。

这座山不在远郊,而在城中。走进去,置身巨树之间,人好像从城市里有身份、有公事、有目的的“一个”,变成一星一粒。但是,蓊郁的绿野依然始终找得到他们,它荫庇每一位来访者,爱护、托起他们的气力。想到这些,我便自感幸运,同时感激钟山慷慨的馈赠。

我把这些感受分享给女友,并希望能和她一起去山里转转。她欣然同意,和我相约在八月的一天午后。

山脚下,骄阳当空。梧桐依旧参天矗立,但路似乎显得不开阔了。暑期旺季,各地的游客都慕名来访。钟山确是值得探寻的胜地——天下名陵,千年古刹,亭台别墅,水榭湖光。若想细味,腾出完整的一两天来是必须的。

向前去,路却愈走愈窄了。城市的背景音仍在耳膜上打鼓,徒步或停下会变成被“狩猎”的对象:“租电动车吗?50元三小时,不骑车不好走的。”询问的人扯着嗓子,额头浮着一层细密的油汗,眼神里有些焦灼。我们摆手,她便骑向下一个目标;而下一个推销者,也前仆后继地赶来。

同时,有不少人举着相机,甚至在路中间支起反光板和三脚架。“拍一张么?梧桐大道写真,包帅、包美。”于是在镜头光束前,柏油路上竟也横起树来。它们躯干精致,枝杈光滑,摇曳生姿。然而,这些树的生命力大都爆发于相片定格的一瞬,之后疲惫无奈的神情复又显现。

向前去,人、电动车、机动车杂乱地排列在道路上,构成了我们注意力的大部分内容。梧桐好像矮了许多,蝉也噤声,树荫压不住浮躁的气氛,仿佛置身于一个大型叫卖场。连接明陵大金门与四方城的木桥上,黑压压挤满了人,称其为一大奇观亦不为过。导航软件里,此地已被赋予一个新鲜的名字——“梧桐大道网红桥”。

这些景象,是夜跑时的我未曾见到的。那天我们悻悻而返,我没能将自己吸收到的丰沛的能量分享给她。

在我们共同的记忆里,陵园路是洁净而宽阔的,在这条路上每天发生的游赏故事是健康有序的。逶迤前行,即使疲惫,也仍能从人们的神态里看到满足。那是山野的氧气一股股涌入胸腔的舒畅,也是秉着“行万里路”之心,与历史对话后感到的精神富足。在旅行攻略如此发达的今日,这份默契的共识何以被打破了?

倘若网红桥上的人们不再彼此拥挤、争抢“绝佳机位”,而是在这须臾又漫长的时间里极目远望,将思想自心笼放飞,落脚在某一枝梧桐上,某一根六百余年的画柱上,便任它自由地栖息……倘若这个时代的我们是这样旅行与生活,是否焦虑便不会在人群中横行?

天色将晚,一切烦嚣总归于寂静。钟山不会觉得困倦,路两侧的梧桐依然茁壮,直刺天幕。无论如何,它还是为我们保留着奔跑的权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