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2025年的中秋月色已然淡去,但有一幕喧闹欢腾的景象,却屡屡浮现脑海,清晰如昨——那便是故乡等地的中秋“曳石”。这一民俗已被列入“宁德市第二批非遗名录”,格外引人瞩目。
所谓“曳石”,就是一队人前拉后拽一块扁平大石,奔跑于村街巷道上。巨石与路面摩擦发出的轰鸣声,夹杂着观众助威吆喝声,蔚为壮观。
近年每逢中秋,微信群便不时有人上传“曳石”视频,其中大多拍摄于霞浦牙城、沙江等地。视频中,多支队伍身着不同颜色运动服,每队约数十人(不乏女队)。队员们分列两侧,拉着两根长绳,合力拖动一块巨石。石块据说重达两三百公斤,上方或端坐一位中年男子,或仅置饰品而不坐人。其后则由三四人拽着,在街面上边奔跑边“哈哈嗬!哈哈嗬”地叫喊(央视一套午间新闻曾转播)。这情景,瞬间唤醒了笔者儿时一段遥远的记忆——故乡蕉城区赤溪镇桃源村的中秋曳石。
桃源村的中秋曳石俗称“蹬石溜”,其形式既与上述相似,又与之有别。它仅限于每年的“中秋夜”,平时不举行(牙城等地曳石据说农历八月十一就开始了)。记得那时村里“门头下”——村民休闲聊天场地,有一块七八十公分见方的花岗石。每逢中秋夜,人们便用铁链捆住石腰,并在其前后系上粗麻绳。虽也前拉后拽,但队伍仅一支。且或受限于村巷狭小,上阵队员一般不上十人。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活动中少不了一位被人从腋下抱住、双脚蹬于石块后沿的“主角”。笔者印象中的这位“主角”,那时非村里人称“第三”的莫属。“第三”时年半老且孤身一人,其身材矮小,性格憨厚,不善言语。或因于情非所愿,据说“第三”每逢中秋就东躲西藏,生怕被抓差。但桃源村落不大,况且他也无太多去处。就像当地那句带着揶揄味的土话所说:“泥鳅躲不过土窝”,他最多躲在家中角落柴草堆内。所以人们不用太费劲,总能准确无误地将他从藏身处“请”出,适时引至众人眼前。每每见他挣不脱、逃不过,急得满脸通红的可掬憨态,人群中总会爆发出阵阵善意的欢笑。那笑声裹挟着逗趣,将“第三”聚焦于溶溶月色与一众悦颜之下,浑然而成一幅平日罕有的乡村欢愉图景。
由于当时的村道都是石板路,石块被拖跑后与路面激烈摩擦,不仅响声震耳,而且火花四溅。尤其“第三”被架着奔跑时既紧张又无奈的神情,让场面更为壮观有趣,沿途村道因而总被围观者挤得水泄不通。“第三”或许也纳闷,平日孤寂的自己,竟也有被需要之时。
关于中秋“曳石”由来,各地说法不尽相同。霞浦牙城等地中秋“曳石”,确定与戚继光抗倭有关。据民国《霞浦县志》记载,明嘉靖三十二年中秋,倭寇企图攻打福宁府城。当时戚家军主力施援福安、宁德两地,城内防守空虚。情急之下,参将下令以“曳石”之计疑敌。是夜,满城灯火通明,军民合力拖石呐喊,声震郊野。倭寇兵临城下,听闻吆喝阵阵,疑有重兵埋伏,不敢轻举妄动,竟不战而退,避免了生灵涂炭。这段“以石代兵”的退敌佳话,遂被当地民众化作中秋“曳石”之俗。岁岁相继,以纪戚公之恩。
而有些地方之“曳石”活动,则与“天狗食月”有关。相传人们中秋夜赏月时,最怕月亮被“天狗”吞食。为吓跑天狗,便以“曳石”之响声,辅以锣鼓声、鞭炮声、呐喊声造势。与笔者故乡相隔不远的霍童石桥村之“推犁锉”,据说系由其开基始祖黄鞠引自中原(故又称“黄鞠犁锉”),旨在既消除人们对山妖河鬼的恐惧,又寄托对中原故土思念之情。其中之“人锉”,亦由一人双脚踩住石块,一人托之,另两人各拉踩石者双臂。四人协力顶着石块前行,极似桃源村的“蹬石溜”。“人锉”与本村“蹬石溜”之“主角”,应当是为活动添趣而安排。霞浦曳石上端坐者,却负号令队伍进止之责,二者用意明显不同。
笔者无法确切考证故乡“蹬石溜”之渊源,亦难断言其与驱邪间的关联度,也不知其背后是否还另藏着古老密码。但活动举行时要绕村一周,早已为不成文的规矩。途经沿街店面时,店主必须鸣放鞭炮,否则队伍便停滞其店前,也已自不待言。这种民俗很受村民欢迎,当然不会有哪个店家不主动接应。
回想那时的中秋夜既享月饼,又饱眼福,至今都难以忘怀。遗憾的是,当时笔者年纪尚小,记不清诸多具体细节与传说。举家随父迁居后,同属一县的“西乡”一带不见有类似活动,就更加模糊了记忆。
近些年每逢中秋夜,桃源村依旧延续“曳石”传统,但要么因石板路已被水泥覆盖,难以拖动石块;要么出于安全考虑,便改将石块装进油桶,拉着滚动发声。据说前些年又改用竹子横串成竹排造型,排中装上扶手,站立一人,拉动的响声也很大。且活动中还伴以舞蹈、锣鼓等,形式更为丰富多样。笔者虽然不曾现场观看,但闻知颇感欣慰。这与时俱进的“曳石”,仿佛古木新芽,依然在一方沃土中展现活力。尽管笔者记忆深处的时光已然远去,但新生代正用他们的智慧与热情,为古老文化续写新的篇章。我们深信,这穿越历史的隆隆石声,必将继续叩响后人心扉,于岁月长河中,亘久回荡!
2025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