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守坤的头像

陈守坤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6
分享

田园风光里的乡愁印迹

这天阳光透亮,天空出奇的纯净,我们一行十人受邀驱车来到新化所吴姐家。

新化所离县城不过1小时左右的车程,但是,我还是第一次来。进入新化所地面,景致就大有不同,田坝开阔,车子行进在机耕道上,两侧是稻谷的海洋,广袤的稻田如大自然肆意挥洒的调色盘,深浅不一的绿与黄交织错落,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块巨型的、带着渐变晕染效果的绒毯。宽窄不一的田埂,将稻田分割成不规则却又和谐的块面,有的区域绿意正浓,稻穗饱满挺括,透着蓬勃的生机;有的区域已染上金黄,稻穗微微低垂,正在等待收割;有点田块里机器轰鸣,欢快地唱着丰收的歌谣。一条蜿蜒的溪流穿梭其中,清凌凌的水静静流淌,倒映着蓝天与两岸的稻浪,宛如一条镶嵌在绒毯上的银带。田坝里,偶见一二棵孤树枝丫向四方伸展开来,苍劲有力地挺立在稻浪里,勾勒出一幅静谧又充满生机的画卷;小溪边上,高矮不一的大树正舒展着翠绿的枝叶,为这片开阔的稻田更增添了几分灵动。

远处,错落的村落卧在青山脚下,白墙黛瓦与彩色民居点缀其间,像是从稻浪里生长出的梦幻仙境。连绵的青山如黛,郁郁葱葱,与蓝天白云相接,将这片稻田温柔环抱,整个画面静谧又充满生机,仿佛一首田园的赞美诗,在天地间悠悠低吟。东面的山坡是另一番景象,新翻的红土地层层叠叠向高处远处伸展开去,其间,夹杂着绿树林带。同车的花姐是个“新化通”,她告诉我们,那是近几年刚开垦出来的高标准农田。

我被眼前的风光陶醉。车子继续在机耕道上前行。花姐跟我们讲她所熟知的风土人情,突然顿了一下:“前面右手边上那栋红墙砖房就是我老庚家。”花姐侧过脸来指着侧边远处的红房子给我们看。花姐和吴姐是老庚,自然熟识情况。我们把车子拐过来,再行走一段机耕道,就到了新化所东门。吴姐家就住在东门。

吴姐夫妇为人谦和,热情,已在寨门口等待我们。一下车,我再次被寨门口的古树群震撼。我曾见过要两三个人才能合抱的红豆杉,新化所东门的这一棵红豆杉凭肉眼观察,一眼就能看出比我原先见过的还要大;路旁的一排古树,郁郁葱葱,都是要两三个人合抱才能围住。爱照相的梅子,兰草迫不及待地喊我:“陈老师,快来跟我们照相!”闪了几个镜头之后,有人提议,先进屋,等会儿再出来照。吴姐也说,等下带我们去看一处石景。

吴姐的家离东大门大概百余步。门前一个四五十平米的小院子半人多高的女儿墙围着,四季玫瑰沿墙头绽放开来,袅袅娜娜,千姿百态,让人为之兴奋;墙根下的小花台栽种着各种各样知名的不知名的小花。一部小轿车和一辆小型农用三轮车停在院子里。两间三层的砖混结构小洋楼外墙全用酒红色瓷砖装饰着,后院还有一个小厨房。

大家见了面,向福哥的父母问好,相互寒暄。吴姐的爱人福哥向我们介绍,他们家老房子原在山脑上,并指给我们看。老房子离现在的住房不过百来米远,古树掩映,我们只能看到一些轮廓。福哥接着跟我们介绍新化所的地理人文概况。早在元代至治二年1322年就设立了新化长官司;明代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设置亮寨新化所,明代永乐11年(1413年)置新化府。新化府隶属贵州布政司,宣德十年(1432年)并入黎平府。新化府应该是锦屏县域内建制以来的第一个“府”城。新化府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过去,府城被城墙围着,石牌坊、拴马桩等等随处可见,府内通道大多是鹅卵石砸成的花街和石板铺成的街道,可惜后人破坏殆尽。《锦屏县志》1995年出版的版本有关于新化所人文地理的记载;新编的《锦屏文化丛书·锦屏概览·新化乡》亦有介绍。

寒暄过后,吴姐说带我们去东山看“骆驼石”群,福哥说带我们去看“潘侍郎墓”。

这两处景点都在马家庄屋背后的放牛坡上。

说走就走。他们夫妇二人开上三轮车前面带路,我们坐在小车里紧跟着。沿着机耕道开往东山脚下。两旁沉甸甸的稻谷基本熟透,收割机在田里轰鸣,农民在收割稻穗。车子驶出二三里地,就来到了东山脚下。新垦的梯田的机耕道铺着厚厚的碎石,还没有硬化,小车不敢开上去。把车子停在新路口,在坡脚下了车,步行上去。灌溉渠也随机耕道一直沿伸上去。整个新垦区的农田是按照“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格局进行开垦建成的。根据资料显示,这个建设项目总投资1545万元,建设规模为10300亩,是2020年启动建成的。我们看到,大部分田里已栽种水稻,看上去,稻穗稀疏,不及熟田。

我们来到了山顶,山顶上的那丘大田四围都种着水稻,稻子已经黄尖,稻田的中央有一组大概是云英石的石头群,最大的那块有点像乌龟,其他有几块像双峰骆驼,还有的像绵羊什么的,总之形态各异,新奇。是开垦稻田时挖出来发现的。大家都很兴奋。同行的老年体协吴主席问福哥:“杨馆长,还没命名吧?你看那块大石像不像乌龟?给它取个名字就叫龟寿石吧?”

“我看不像,有点像布达拉宫,就叫‘布达拉宫石’吧。”同行的梅子说。

有人提议:“你们看,整个画面金黄的石景与翠绿的稻浪相得益彰,蓝天、白云相互映衬,干脆就给这组画面命名为‘稻浪石韵’。这样既凸显了石景的独特风貌,又体现出与周边田园风光的和谐交融,‘稻浪’展现田野生机,‘石韵’传达石景的韵味与质感,整体能较好概括场景特点。”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了一回。一边交流,一边忙着叫我拍照。

欣赏过“稻浪石韵”,我们翻过另一座包山寻访潘侍郎古墓。福哥带着我们在没有开垦成田的山林地带转,转了几处都没有找到。

“应该就在这一带——我三十多岁的时候还来过一次。现在到处都开成田了,还真的拿不准在那个位置了。”福哥说,“我们先回家吃饭,中午找个人带我们来。”

福哥一边念叨,一边跟我们讲起潘侍郎古墓的由来。

潘侍郎祖籍山西婺源,五六百年前与父因何来到新化所不详。

相传潘侍郎的父亲带着他投寄在新化所一户财主家,年幼的潘侍郎给财主放牛。有一天,潘侍郎在山上放牛,遇见一位老者,老者有意考他:“娃崽,我饿烟了,身上没火,能不能帮我到寨子里讨个火来给我抽烟?”于是潘侍郎就到山下的马家庄去讨火。火讨到了给了老者,老者却故意弄灭,叫他再去。连续试探了侍郎三次,侍郎也不埋怨,而是老老实实地一次又一次地往返于山路之间。老者认定侍郎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就在放牛坡上指点了一穴阴地给潘侍郎,并告诉他,在那地里倒插一段楠竹(楠竹倒插可以存活)作为标记,将来其父过世,就葬在这个地方。吩咐潘侍郎,跟财主讨要这个地方,并要立个“送”的字据,以免日后反悔。至今,村里还流传着那首关于送地的歌谣:

“东门有个放牛坡,

送块墓地给潘大哥,

今后哪个要反悔,

罚他金子银子万万箩。”

送地的是刘家,各姓氏族人一一签字作证。

大家都知道,千金难买一个“送”字,既是送了人的东西,有了字据,主人是不可以在要回去的。

那个时候,潘侍郎不过八九岁。又过了几年,潘侍郎的父亲去世,在财主和村民的帮助下,年少的潘侍郎把父亲葬在了栽插竹子的地方。

潘侍郎人很聪明,埋葬父亲之后就离开了新化所外出求学,不断进取,入了官府,官至明代侍郎(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官员)。潘侍郎功成名就之后,回到新化所,重修其父的坟茔。

我们一边聊,一边下了山。

吃过中饭,福哥联系到了当地欧阳村党支部黄成芬支书(黄支书系马家庄人),黄支书指派了一名村干带我们上了山,在一片杉木林地里找到了潘侍郎为其父潘尔和修的墓地。

潘尔和墓具体位置在离新化所东门约1.5公里的放牛坡上。放牛坡现在九成以上的土地被开垦为农田,墓葬就在留下来的这片大概有三四百平米的杉木林中间。林里有一处见方四五十平米长满了人多高杂草隆起的空地,在草木掩映间,断碑、石狮子石狗、石笔石砚等等石雕隐约可见。我们把草丛拨开,仔细分辨。与《锦屏县志》记载的相吻合。

潘尔和墓修于明正德十一年(1436年),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重修。高3米余,长7米,宽6米,全用料石砌成。墓葬被盗,料石早已被人挖抬殆尽,所余无几;坟土塌流,高不足1米。碑6块:墓前碑前后各1块,前为方碑,高1米,宽0.7米,碑文完整可见;后为圆头碑,碑文已剥蚀无存;前不远左右各1块,高1.95米,宽1.035米,厚0.2米。两块石碑都已折断,只剩半截立着,还有半截倒在地上。左边残碑上面能辩认出来的字有下面九行:

“奔父丧过黔阳祭”

“其危群季未嗣立子弱”

”京有灵福建递孙子”

“来京贵泉仙堂不选”

“东归痛心欲死者几瞻”

“往澧需人以将口悠”

“我后人承厥世祀尚”

“潘祺立石”

右边1块字迹已难辩认。

墓前5米处还有两块已倒的残碑,均成“凸”状,一块高0.63米,厚0.13米,最宽处0.43 米,最窄处0.27米,上有3行刻字:

“嘉庆九年冬月吉旦”

十六世祖讳澧生潘公之墓”

“赓孙秉建、秉恭、秉房重立石”

另一块仅半截,高0.3米,右面字已不能辩认,左面字存“澧生潘公墓”、“赓孙上致同立”两行12字。基前约7米处,左右各立石华表1支,现仅存1支,高2米许,上刻对联一副,因风雨剥蚀,字迹全无,但据见过的人说,上联是“一门九进士”,下联为“六部四尚书”。华表后是拜台,台后左、右各置石砚台1个,长1.3米,宽2米,厚0.2米,石笔架1座,已不知去向,还有1支比人还高的石笔直立在坟地最前面的树林里,现存石狮石狗两座。

还有今人打造的石狮子一座,和今人立的一块石碑,碑刻”尔和公名垂千古,忠孝友德泽万代”和立碑时间“2015年立秋”、立碑人“婺源桃溪孔坊喬孙拜立”等文字。

该墓葬1987年10月20日被列为锦屏县文物保护单位。

新化所东门放牛坡上的潘尔和墓,具有一定的人文地理参考价值,据说外省外县的一些地理先生也到此考证。正是:

苍藤老树覆坟茔,荒径迷踪草色芊。

石兽披榛藏野棘,残碑蚀藓卧寒烟。

游人驻立寻遗韵,野客低吟感逝年。

莫叹荒丘湮故迹,山深自有史篇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