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响平的头像

陈响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12
分享

都市遇飞篷

夏日的傍晚,刚下过一场大雨,天空仍有层云,纯净中晕染着几分朦胧。清凉的风中带着城市的嘈杂,拂过武昌古城昙华林的石阶。我一个人沿着青石板路,独自在山顶漫步。拐到山间一个下坡的弯道处,我忽然看到右边的一片杂草丛中,有一株碧绿的蒿草格外引人注目。走近一看,这不是老家所说的“荒田蒿”么?长得比我膝盖还高,厚实的颈干,尖尖的叶片,与周边的高楼大厦显得好像不太协调。没想到,这本应长在乡间田野的草,却在这都市的山间也遇到了,一种亲近感便油然而生。

家乡人之所以称这种野草“荒田蒿”,是带有一种贬义的,因为它的生命力实在是旺盛了,每到夏季,田间地头,到处疯长,如果不及时清除,就可能导致田地荒废。为了搞清楚“荒田蒿”的学名,我立即掏出手机,将镜头对准草尖,手机亮起的那一刻,屏幕上立即显示出“飞篷”两个字。我顺着显示出的内容,用手划拉着手机屏幕,查看了相关资料介绍。接着,我又蹲下身子,用指尖轻轻抚过“飞篷”粗糙的茎秆,只见上面长满了细棱的绒毛,扎得掌心有点痒。再看看叶片边缘,都是一些参差不齐的锯齿。

看见它,我的记忆之门一下子就打开了。五十多年前的那段清苦日子,“荒田蒿”曾伴着我们一起度过。那时候,乡村里的的每户人家粮食普遍比较紧缺,挖野草来补充主粮缺口是常有的事情。记得当时每天放学后,还未歇工的母亲,一边挑着担子,一边朝着我们大声喊:“到田畈周边去掐点荒田蒿,记得要掐嫩尖儿的,莫要老叶子!”于是,我们几个孩子就奔向田边地头。好在这种野草生命力旺盛,又多生长在山坡、草地、路边等开阔地带,比较好找。大家眼睛滴溜溜地转,专挑叶片最嫩的“荒田蒿”下手。小心翼翼地掐下嫩尖,嫩尖里会流出绿色的汁液,一不小心就沾在指甲缝里,怎么洗都好像有点洗不干净似的。

回到家后,母亲会把“荒田蒿”用清水洗净,然后全部倒进烧开的水里,用竹筷轻轻搅动。没有一会儿,原本翠绿的“荒田蒿”尖,就变成了深褐色的了,卷在一起。母亲把它们捞出来,平铺在竹箩里,放在太阳底下暴晒。等要食用的时候,母亲会把晒干的“荒田蒿”取出来,用温水泡软,“荒田蒿”就恢复了些柔性,母亲在灶膛里烧旺火,待锅烧得快红的时候,她就往锅里倒点油,放几棵红辣椒,又往里面撒点盐,用锅铲反复清炒几下,一股辣香味顿时盈满厨房。夹一筷子炒熟的“荒田蒿”,放进嘴里,满满的清香,那滋味至今令我难忘。

“荒田蒿”的作用远不只如此,它除了可供人食之外,还可以用来喂猪、养牛,积农家肥。到了冬季,它的叶片老了,颈干成了枯枝,又可以为农家提供做饭的燃料。更令人稀奇的是,这个名为“飞篷”的“荒田蒿”还是个天然的“药箱”。古代医书《本草纲目》记载,它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止血、健脾消积的作用。这倒让我想起十来岁的时候,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儿。那时候我比较调皮,经常在外面与小伙伴一起疯玩,一个不小心,就摔了一跤,膝盖重重地磕在地上的一个石头上,当时就皮开肉绽,血珠子直往外冒,疼得我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母亲赶忙从屋里跑出来,看到我受伤的膝盖,她好像并不怎么慌张。转身就跑到屋前,摘下几片“荒田蒿”的叶子,用“芒捶”将其捣碎,然后,轻轻地把碎草渣敷在我的伤口上。那辛辣的汁液,混着我的血珠,渗进了皮肉里,疼得我“嘶”地倒吸一口凉气。不过神奇的是,没几天工夫,伤口结痂的地方就开始发痒了。当时我还小,只觉得伤口痒痒的难受,却不知道这背后的原因。如今查了资料才知道,原来母亲当时给我敷的那些黏糊糊的“荒田蒿”草浆里,藏着能止血消炎的神奇成分呢。

随着都市霓虹的亮起,五彩斑斓的灯光照亮了城市的夜空。而此刻,我的脑海里还在回想着“荒田蒿”的过去,对刚刚才知晓的“飞篷”还有点不太习惯。我呆呆地看着它,像是认识的一位新朋友,静静地立在那里,正安静地向我讲述着那些古老而又质朴的故事,那些关于生存、关于亲情、关于岁月的故事。



2025年6月10日(星期二)写于昙华林陋室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