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响平的头像

陈响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24
分享

军中,饭前一支歌

“饭前唱首歌?”这标题是否勾起了你的好奇?甚至让你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莫不是部队里的人都“不太正常”?然而,我要郑重地告诉你,这绝非戏言!但凡在基层连队摸爬滚打过的军人,都深谙此道。无论晨光熹微的早餐,烈日当空的中餐,还是暮色四合后的晚餐,当各班排齐整地列队在食堂门前,那日的值班班排长,只需一个眼神投向静立一旁的连队领导,待领导微微颔首,值班员便如得军令,手臂一挥,指挥全连官兵引吭高歌。这唱一首或几首,是心照不宣的默契,更是铁打钢铸的规矩。歌声不齐整、不嘹亮、跑了调?休想开饭!任凭你饥肠辘辘,饿得前胸贴后背,四肢乏力如棉,你也必须挺直腰板,吼出声来。这规矩,雷打不动。

初闻不解歌中意

缘何饭前必唱歌?初入军营的我,满腹疑云。战友们私下议论纷纷,有人戏谑:“怕不是给饭菜提个醒,好叫它们准备被消灭?”亦有战士牢骚满腹:“训练累得骨头散架,好容易盼到饭点,肚皮早瘪了,哪还有半分气力唱歌?”更有“理论家”搬出“科学”:“饭前唱歌,不怕岔气伤胃?”抱怨之声此起彼伏:“日日唱那几首老调,耳朵都起茧了!”那时的我,和多数新兵一样,对这规矩抵触得很,唱歌时懒洋洋地翕动嘴唇,应付了事。那歌声软绵无力,拖泥带水,几次三番惹得连长、排长、班长怒目圆睁。一声令下:“立正——站好!”食堂大门紧闭,歌声不达标,饭香便只能干闻着,直到吼得他们满意为止。

解惑方知歌有魂

为此,连队指导员特意为我们上了一课——《饭前一支歌的由来》。他娓娓道来:这传统源自我党我军的光辉岁月。井冈山斗争时期,秋收起义部队便立下规矩,“三操两讲”活动前后及早晚点名,必得高唱革命歌曲。朱德总司令更是有心人,亲手收集红军歌曲,装订成册随身携带,随时随地组织传唱。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每日还专门辟出一小时,用于唱歌与小组学习。关于“饭前一支歌”,还有个生动的掌故,相传出自“十大元帅”之一的刘伯承将军。那时,各部队常需同灶吃饭,人多饭少,难免哄抢。刘帅见状,便令本部队士兵列队高歌,待兄弟部队打饭完毕再行用餐。一曲唱罢若未轮到?那就再唱一曲!兄弟部队长官目睹此景,纷纷效仿,这临时的办法便渐渐演变为今日铁打的传统。指导员目光炯炯,总结道:“饭前一支歌,锤炼的是令行禁止的铁律,凝聚的是众志成城的军心,更在无形中激扬士气!吼出了精神,再端起碗筷,那饭菜才更觉香甜!”

歌声熔铸军营魂

经此一课,加之日久磨合,我们这群新兵蛋子,渐渐咂摸出这规矩的滋味。军营之歌,迥异于外界的靡靡之音,它不尚婉转柔媚,唯求气势磅礴:声如洪钟,字字铿锵,穿云裂石,响遏行云!它不独属于饭前,晚点名时唱,升国旗时唱,开班务会时唱,队列行进时唱,大型集会更是拉歌的战场,声浪此起彼伏,热血沸腾。饭前所唱,多为耳熟能详的军旅经典。初到连队,《说打就打》《打靶归来》《当兵的人》《我是一个兵》《团结就是力量》《战友之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学习雷锋好榜样》《当那一天来临》《练为战》……这些旋律激昂、词句铿锵的战歌,最能点燃胸膛的热血,瞬间提神振气!后来,军营文化日益丰富,《驼铃》《雁南飞》《壮志不言愁》《再见吧,妈妈》《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等抒情曲目也飘荡在营区,只是它们情思缠绵,易勾乡愁,终非饭前合唱的上选。

一群生龙活虎的年轻人,高强度的训练榨干了每一分体力,到了饭点,腹中早已擂鼓震天响。偏要列队于饭菜飘香的食堂门前,引吭高歌。那滋味,有时真如百爪挠心,难熬得很!可这“饭前一支歌”,是岁月长河中沉淀的不成文法,是军营运转的仪式感。不唱,便乱了章法;不唱,便失了军魂。它雷打不动,不仅得唱,更要唱得气冲霄汉,吼出青年军人的蓬勃朝气!正是在这一次次声震寰宇的合唱里,军人的集体荣誉感与职业自豪感,如春雨润物,悄然滋长。

既是革命传统,岂能不唱?唯有唱好,方能速速开餐!于是,每每引吭,人人皆抖擞十二分精神,倾注满腔热忱,将那歌声吼得震天价响。歌停,令下,方能鱼贯而入。

说来也怪,这饭前歌声,于我确有开胃奇效。当然,也偶有战友唱罢反觉食欲不振,个中缘由,至今未明。我则常在餐后,仍感旋律在脑中盘旋,甚至咀嚼吞咽间,喉舌仿佛还和着那节奏。

拉歌场上见真章

最热闹的,当属饭前拉歌赛。一次晚餐,正是一排长值连队班。不知他哪根筋被点燃,对着饥肠辘辘的我们慢悠悠宣布:“今晚加餐,红烧肉管够!咱们拉歌,哪个排唱得最带劲,哪个排先进去!”话音未落,他率先发难,吼起号子:“东风吹,战鼓擂,咱们一排会怕谁,谁怕谁来谁怕谁,嘿嘿,谁怕谁!”一排一班长应声出列,双臂猛地向上一扬:“一排的,听我口令!《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预备,唱!”刹那间,一排战士如猛虎出柙,昂首挺胸,吼声震天,那气势仿佛要将食堂屋顶的瓦片掀飞!歌声刚落,二排长已一个箭步跨出队列,扬声问道:“一排的唱得好不好?”

二排战士齐声如雷:“好!”

二排长:“再来一个要不要?”

二排战士:“要!”

二排长:“对面的!”

二排战士:“来一个!”

二排长:“来一个呀,快快快!”

二排战士:“不要象个老太太!”

二排长:“让你唱!”

二排战士:“你就唱!”

二排长:“扭扭捏捏!”

二排战士:“不像样!”

二排长:“像什么?”

二排战士:“就像一位大姑娘!”

二排长用他那浓重的四川腔调应和:“大姑娘丫嘛?”

二排战士齐吼:“嗬嗨!”

二排长:“来一个呀嘛?”

二排战士:“嗬嘿!”

顿时,掌声、吼声、笑声汇成一片。一排只得再战,一曲《说打就打》又吼将起来。那天,三个排轮番上阵,拉歌数轮,早已记不清胜负。只记得歌声震耳欲聋,唱得人人声嘶力竭,唱得个个血脉偾张,谁也不肯认输服软!

风雨如磐歌更壮

另一次刻骨铭心的饭前歌唱,发生在桂林陆军学院受训时。那天上午,四百米障碍和军体拳轮番上阵,榨干了我们最后一丝体力,只盼着早点唱完歌,早点祭那五脏庙。中午,一、二中队结束训练,率先列队食堂门前,静候三中队会合。岂料南方的天,孩儿的脸,说变就变。霎时间,暴雨倾盆,惊雷炸响!二中队几名学员见雨势太猛,下意识躲到了厨房屋檐下。不多时,三中队冒雨赶到,大队长也冒雨出现在队列前。他一眼瞥见檐下躲雨的学员,脸色瞬间阴沉如铁,目光锐利如刀。他沉默着,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半晌,他几乎是咆哮着将那几人吼回队列,对着全体学员厉声训斥:

“身为军校学员,未来带兵的人!你们就这点觉悟?真要打起仗来,冲锋号响了,敌人子弹飞着,你们也先找地方躲雨吗?!成何体统!全体都有——立正!跨立!一中队长,出列指挥!”

军令如山!我们笔挺地立在滂沱大雨中,任凭冰冷的雨水浸透军装,顺着衣角裤管淌下。饥饿感早已被刺骨的寒意和威严的训斥驱散,唯有歌声在风雨中倔强地响起。记不清唱了多少首,只记得在倾盆大雨中挺立了近两个小时,无人敢动,无人敢怨。待到终于开饭,人人如饿虎扑食,虽只是咸菜青菜,却吃得格外香甜。那一刻,风声、雨声、雷鸣声,尽数被食堂里狼吞虎咽的咀嚼声所淹没。

当晚点名,大队长肃然道:“今日午间,非为惩处。是要你们刻骨铭心地记住——何为部队铁一般的纪律,钢一般的意志!身为陆院学员,执行任务,莫说是雨,便是刀山火海,该列队时就得列队,该唱歌时就得唱歌!今后,无论训练、行军、站岗,抑或真枪实弹的战场,没有命令,队列不能散,阵地不能丢!望诸位牢记今日,铭记终生!”

此声远去心长存

从军十三载,我在基层连队度过了近四年时光。后因工作调动,辗转于团机关、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机关。机关与连队,氛围迥异。再无需列队赴食堂,开饭哨响,各自端着碗筷,三三两两踱步而去。从此,“饭前一支歌”成了遥远的记忆。只是偶尔行至食堂门口,那整齐的队列、辘辘的饥肠、震天的歌声、饱满的精气神,仍会倏然浮上心头。

如今,脱下军装已三十载春秋。那些同训练、同站岗、同行军拉练、朝夕相处的战友面孔,常在梦中浮现。而军营赋予我的最深刻的烙印,是那铁一般的纪律和令行禁止的自觉——它已融入血脉,铸入骨髓。首长一声令下,烈日下纹丝不动站成雕塑;酷暑近40度,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毒衣进行防化训练,无人敢懈怠半分;四百米障碍场上,伤痛钻心也要咬牙冲过终点;夜间按方位角行进,纵使迷途荒野,也要穷尽办法准时抵达!

这就是服从!这就是纪律!这深入骨髓的烙印,被我带回了地方,融入了工作,贯穿了整个职业生涯。有人曾笑我“规则意识太强”。我坦然答曰:“刻骨铭心,身不由己。”部队教会我们的东西,早已化作本能。它值得用一生去坚守!那饭前一支歌的仪式,那铁一般的纪律约束,正是熔铸这份本能的炉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人的一生,正需要这般精神与信仰的灯塔,指引航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