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邂逅岳阳,令我深深倾心。不仅因为城中有我的好战友,更因那里有名山君山、名水洞庭湖、名楼岳阳楼。
初访君山是在一个初夏。坐在车上远望,碧绿一片。诗人刘禹锡在《望洞庭》中将君山比作“青螺”,只因这里满目皆是绿意。
此番与岳阳山水再会,是应战友之约。他们曾是主政一方的部队骨干,文武双全。同游此类人文历史景观,各人自有见解,正因他们的博学,更添我此行兴致。
我们随着美丽的导游,边听边看,一路称奇。行至一片竹林,导游问道:“你们见过竹子吗?”我并未觉得稀奇,答道:“我老家湖北与你们一湖之隔,这样的竹子,山前屋后遍地都是。”导游含笑说:“不错,竹子历史绵长,许多地方都有。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就曾写‘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但君山的竹子独一无二,与你们所见过的皆不相同。”
我有些好奇:究竟有何不同?直到走进一片斑竹林,见竹身布满咖黑色斑纹,上面还有游人刻下的大小不一、字体各异的名字。我对导游说:“这斑痕,怎么像是人的眼泪?”她打趣道:“您有一双慧眼。斑竹确是君山独有,伴着一个凄美的传说。”
相传舜帝有二妃,名曰娥皇、女英。四千多年前,尧禅位于舜,并将二女嫁予他为妻。后舜帝南巡,娥皇、女英追至洞庭湖,惊闻舜帝死于苍梧之野,遂在君山泣血而死。从此,青竹浸染斑斑血泪,斑竹故称“潇湘竹”或“湘妃竹”。
传说终究是传说。那斑竹成因究竟为何?原来君山土质特别,含某种菌类,竹子感染后便生斑。尽管“斑竹泪”只是传说,却因这段动人爱情,人们又将君山岛唤作“爱情岛”。斑竹林间,常有少男少女流连徜徉,为表忠贞,在竹上镌刻彼此姓名,象征不渝之情。
沿盘山石径东行,小径逶迤,于三岔路口见湘妃墓立于路旁。楚人哀之,筑墓建庙以祭。所谓墓地,实则简陋:水泥封顶,前立石碑,上书“湘江妃墓”。墓前石级南北各有碑刻:北为屈原《离骚》中的《湘君》《湘夫人》,南为唐宋乃至近人咏叹诗词,自李白、常建、刘禹锡,至清代赵嘏,乃至鲁迅“不知何处吊湘君”之句,皆在此洒下一掬千古同情之泪。
穿过斑竹林,沿山间小路立有湘妃祠。祠宇雄伟,前有开阔祭场,门内悬湘君、湘夫人起舞艺图,两旁侍立护祠神将。再入内才是正殿,匾额题“渊德候”,其意难明。问导游,她亦说不清。殿内塑娥皇、女英二像,香火颇盛,四周挂满信众所赠锦幛,皆为感恩戴德之词,兼有“心诚则灵”之劝。上至功名利禄,下至生息繁衍,予人无所不能之感。这潇湘二妃,果真“神通广大”。
殿上有湘籍书法家何光岳所书楹联:“二妃斑泪五渚黯踪望断洞庭千层浪,九嶷素服三湘含辂招归浦地万里魂”,抒发了对湘妃哀怨坚贞的同情与钦敬。
湘妃祠南有朗吟亭,取吕洞宾“朗吟飞过洞庭湖”诗意,将八仙传说与风光旖旎的君山相连,人间仙境更显斑斓。亭内供吕纯阳诗作,旁立捐款箱。见此不由联想:八仙虽神通万千,上天入地,似也难逃孔方兄之诱?谁说神仙不食人间烟火,无欲无求?
除湘妃祠,东边山间尚有柳毅井与传书亭,载有《柳毅传书》传说:秀才柳毅赴京应试,途遇洞庭龙女三娘,受夫家虐待,遂仗义传书入海。龙女叔父钱塘君惊闻侄女遭囚,奔赴泾河,杀小龙而救之。三娘感柳毅恩义,请叔作媒,柳毅却避施恩图报之嫌,拒婚而归。三娘矢志不渝,化身渔家女与柳毅邻里相处,情意日笃,终以实情相告,二人遂成伉俪。相传柳毅即由此井叩开龙宫之门,步入碧波水府。
君山西部虽多自然景观,如猴头岩、猴子洞、香雪亭……然此类景致多见,已不觉新奇,总不如传奇之趣。闻说君山南麓有秦始皇射蛟台与封山印,遍寻不见痕迹,或本为子虚乌有,以讹传讹,亦不足奇。
君山多茶,尤以银针为特色,乃我国黄茶之珍。虽值冬日,仍见漫山茶园。据介绍,君山茶始于唐,清时纳为贡品。君山位处洞庭湖岛,土质肥沃,多为砂壤,气候温润,雨量充沛,湿度适中。春夏湖水蒸发,云雾弥漫,林木丛生,自然环境宜茶,故品质清纯。清代时,君山茶分“尖茶”、“茸茶”两种。“尖茶”形似茶剑,白毛茸然,称为“贡尖”。君山银针香气清高,味醇甘爽,汤色黄澄,芽壮多毫。冲泡后,芽竖悬汤中,升沉起伏,三起三落,蔚为趣观。冬色春光,殊途同归,或许亦是君山之趣。
离君山,我们乘车往岳阳楼。车沿洞庭湖行,时值冬季,雨雾笼罩,天地相连,视野受阻。远望湖水,影影绰绰,静谧安然。湖面偶有飞鸟掠过,微浪轻拂岸边岩石。
岳阳楼高仅三层,算不得雄伟,至少比今日黄鹤楼矮小许多。然何以引无数骚人墨客留下烩炙千古吟咏?既有“呼来风雨,招来神仙,诗酒重逢应识我;流尽兴亡,淘尽豪杰,江湖放荡此登临”之慨;又有“十五年胜地重游,云外神仙应识我;八百里长天一览,湖边风月最宜此”之绘;还有“南极潇湘千里月,北近巫峡万重山”之夸。最动人心者,莫过于“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欢乐到心头”。于景于情,恰到好处。
我与从广州来的战友曹华安先生同立岳阳楼上,面对浩渺无际的湖水,我问他:“华安,此情此景,你会以何词形容此刻心情?”他思忖片刻,答曰:“震撼!”二字亦道出我心声。穿越时空,回望历史,仿佛可见当年樯桅林立,旌旗翻滚,战云奔腾;似闻画角呜咽,战鼓催人,马嘶人啸,顿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磅礴;又见点点渔帆,往来船艇,翩飞江鸥,游鱼锦鳞。
然据导游说,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似未曾亲临。有人肯定地说,庆历六年的他,确未至此。彼时他刚从西北延安守边归来,于河南邓州任职,并未亲登此楼抒怀。仅凭好友滕子京所寄《洞庭晚秋图》“看图作文”。但他非一般性地写景,而是将己身正直人格、高尚情怀、崇高理想、远大抱负,及对人生的感悟、深沉的哲思融于其中。于远在邓州的小城,情动于思,一挥而就,浑然天成,留下这立意高远、情怀宽广的千古名篇。
与其说范仲淹写的是岳阳楼,不如说他是在写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哲理思考。一个从未亲临之人,仅凭一图与丰富想象,便将景物描绘得如此逼真,实不可思议。说实在的,如此美文,若让我凭想象而作,哭也哭不出来。这样的文人,这样的名楼,这样的文章,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另有人说,《岳阳楼记》中之滕子京或为“贪官”。此论真令我惊愕。如此惜字如金之美文,所记之人竟是贪官?大损文之美感。然传言者言之凿凿,此一中国文学史疑案,曾激起不少波澜。
此事何以推断?似是滕子京镇守泾州御西夏时,“费公钱十六万贯”。而范仲淹、欧阳修等名臣为其声辩,称其将公款用于增兵、侦敌、劳军、犒伍、祭亡、抚眷等。然朝廷仍将其贬谪岳州。史学家司马光《涑水纪闻》仅凭传闻记载。直至千年后,一九九二年,人们发掘滕子京墓,见其墓甚简,随葬仅“一块砚台,一串水晶珠,几枚铜钱”而已。此已为滕、范二公力证清白,冤案可休矣。
正是这两处疑点,为斯楼斯水蒙上神秘色彩,亦添我等探究之趣。
无论如何,范仲淹实为中华民族少有“立德、立功、立言”之典范。他能诗善文,转任四方,政绩卓著,开创“庆历新政”。“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千百年后,默读这些句子,仍令人神往。他“布衣为名士,治州为能吏,处边为名将,在朝为孔圣”。镇守延安时,屏障西北,巩固国防,西夏兵称其“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民间流传“军中有一范,敌军闻之惊破胆”。战事不利时,仁宗皇帝指图道:“有范仲淹在,朕无忧矣。”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岳阳楼记》全文三百六十八字,字字珠玑,每一字皆深深烙印于中华民族精神史册,铭刻于每个国人心间。
八百里洞庭湖水,三百余字岳阳楼记。文以楼著,楼以文传。《岳阳楼记》写景状物,探究人心,立意卓著,心气高远,着笔跌宕,语句铿锵,有囊括四海之意、吞吐八荒之心,标志着有宋以来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崭新精神风貌与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一湖一楼一记,托举古城升值;一人一忧一乐,唤起天下共鸣。蒙童学子,无不诵其警句;志士仁人,大多受其熏陶。文中所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独立思想与高洁人格,“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哲理思想与旷世精神,激荡着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之魂,成为全体国人仰望企及的精神高地,树立起中华民族精神史上永恒的丰碑。
2020年1月5日岳阳归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