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程先畏的头像

程先畏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9/26
分享

铺上风云

鹿吐石铺,霍山人口中的“铺上”。这里曾是古老关隘,也是商旅要道,更是铁血战场。一个普通地名的背后,却隐藏着一段风起云涌的岁月。

           ——题记

大别山的秋天,总带着一种沉甸甸的气息。晨雾在山谷间缓缓流动,如轻纱般笼罩着连绵的山峰。淠河水从群山深处奔流而下,冲刷着河床的碎石,发出低沉而有力的声响。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历史的脚步从未停歇。鹿吐石铺——这个位于霍山县城西北的狭长地带,东有卡坊岭,西有马家岭,四周群山环绕,中间低洼如槽,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1938年9月,当中华民族陷入最危急的时刻,这里成为了抵御日本侵略者的重要防线。一场震惊安徽的激战在这里爆发,1370余名日军在此毙命,霍山人民与无数中华儿女一道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一)

1938年的“秋老虎”在大别山腹地疯狂肆虐,霍山城西的淠河水裹挟着上游冲刷的泥沙,浑浊地向东奔涌。省保安第四团第三营的士兵们背着浸透汗水的粗布军装,在崎岖山路上艰难行进,草鞋踩过碎石,发出咯吱声响。

“班长,这鬼天气啥时候是个头啊?”新兵蛋子崔小虎抹了把额头上的汗珠,军帽檐下的脸颊晒得通红。他刚满十六岁,两个月前还在霍山县城的杂货铺当学徒,日军攻陷六安的消息传来,他连夜背着铺盖投奔了保安团。

班长周铁山停下脚步,从腰间取下葫芦喝了口凉水,目光望向远处云雾缭绕的六万寨:“等把小鬼子赶出霍山,天天都是好天气。”这位三十岁的老兵左脸颊有道三寸长的刀疤,那是三年前在上海会战中留下的印记。他原本是正规军的排长,部队打散后辗转回到家乡,编入了省保安四团。

队伍行至落儿岭时,前方传来急促的马蹄声。骑兵通讯员翻身下马,扬起的尘土呛得士兵们连连咳嗽。“团长命令!”通讯员展开泛黄的信纸,声音在山谷间回荡,“日军教导队千余人由联队长南浦湘吉率领,已从霍山城西犯,即刻进驻鹿吐石铺一带布防!”

鹿吐石铺!这个名字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士兵们心中激起涟漪。崔小虎曾听镇上的老人说过,那是个中间低洼、两侧峭壁的狭长地带,东头卡坊岭与西头马家岭都是易守难攻的隘口。他攥紧了手中的步枪,枪托因紧张而微微颤抖。

周铁山将葫芦别回腰间,拔出刺刀检查刀刃:“弟兄们,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用我们的时候到了!霍山的父老乡亲都在看着我们,绝不能让小鬼子踏过鹿吐石铺一步!”士兵们齐声应和,喊杀声惊飞了树梢上的麻雀,在大别山的群峰间久久回荡。

与此同时,烂泥坳的保长万习斋正召集村民们开会。这位五十多岁的汉子穿着浆洗得发白的长衫,手里握着旱烟杆,眉头拧成了疙瘩:“乡亲们,小鬼子要打过来了,部队需要咱们支援。刚才吴团长派人来说,急需五十个民夫去黄栗杪运弹药,来回一百八十里,明天下午就得送到。”

人群中一阵骚动。黄栗杪地处深山,山路崎岖难行,还要在一天内往返,这对常年劳作的村民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小学教师戴克美推了推鼻梁上的圆框眼镜,率先站了出来:“万保长,我去!我年轻,能扛得动弹药箱。”

戴克美刚满二十二岁,去年从安庆师范学校毕业,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教书。她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中医,三个月前为救治受伤的游击队员,被日军残忍杀害。此刻,她眼中闪烁着复仇的火焰,声音坚定得不容置疑。

“我也去!”甲长万世劲拍了拍胸脯,他身后的曹灼友、舒自忠等人也纷纷响应。不到半小时,报名的村民就超过了一百人。万习斋看着眼前这些朴实的乡亲,眼眶有些湿润,他将旱烟杆在鞋底磕了磕:“好!咱们分两组,一组去运,一组在半路接应,一定要把弹药按时送到前线!”

夜色渐浓,淠河两岸的灯火次第熄灭。只有鹿吐石铺方向的山路上,省保安四团的士兵们仍在加急行军,他们的身影在月光下拉得很长,像一道道守卫家园的钢铁防线。而烂泥坳的村口,戴克美正和其他民夫们捆绑着担架,准备连夜出发。远处的山林里,不知名的鸟儿发出凄厉的啼叫,仿佛在预示着一场惨烈的战斗即将来临。

(二)

9月26日清晨,薄雾还未散去,鹿吐石铺东头的卡坊岭就传来了密集的枪声。日军先头部队约五百人,在炮火掩护下向卡坊岭发起猛攻,省保安四团第二营的士兵们依托战壕顽强抵抗。

“小虎,快把机枪架到那边的岩石后面!”周铁山趴在战壕里,对着不远处的崔小虎大喊。一颗炮弹在战壕旁爆炸,泥土飞溅到他的脸上,他抹都没抹,继续举着望远镜观察日军动向。

崔小虎连忙和另一名士兵抬着轻机枪,猫着腰跑到岩石后面。刚架好机枪,就看到十几个日军端着刺刀冲了上来。“打!”崔小虎扣动扳机,机枪喷出火舌,日军像割麦子一样倒下一片。但后续的日军仍源源不断地涌来,他们的训练有素,战术配合默契,很快就逼近了战壕。

周铁山抽出大刀,大喊着“跟小鬼子拼了”,率先跳出战壕。士兵们见状,也纷纷端起刺刀冲了上去。一时间,卡坊岭上刀光剑影,枪声、喊杀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崔小虎在混战中被一名日军绊倒,眼看刺刀就要刺到他的胸口,周铁山及时赶到,大刀一挥,将日军的胳膊砍断。

“愣着干啥?起来接着打!”周铁山拉起崔小虎,又冲向另一名日军。崔小虎定了定神,捡起地上的步枪,朝着日军的后背刺去。鲜血溅到他的脸上,温热的触感让他一阵恶心,但他没有退缩,因为他知道,身后就是霍山的父老乡亲,他不能让他们失望。

激战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日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仍未能突破卡坊岭的防线。南浦湘吉站在远处的山头上,看着战场上溃败的日军,气得哇哇大叫。他没想到,这支装备简陋的中国军队竟然如此顽强。

就在这时,在草场河方向,省保安八团的士兵们也与日军另一股部队展开了激战。保安八团邬团长亲自坐镇指挥,他骑着战马,在阵前来回穿梭,鼓励士兵们奋勇杀敌。“弟兄们,小鬼子没什么可怕的!咱们多杀一个鬼子,家乡的父老就多一分安全!”邬团长的声音洪亮,士兵们听后士气大振。

游击队队长韦高振率领队员们在山林中穿梭,他们利用熟悉的地形,不断袭击日军的侧翼。韦高振是本地人,对大别山的每一条山路都了如指掌。他带着队员们在日军必经之路埋设地雷,在树上架设机枪,给日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队长,你看!小鬼子要撤退了!”一名游击队员指着远处的日军喊道。韦高振举起望远镜,只见日军在保安八团和游击队的夹击下,已经溃不成军,正朝着龙头岩方向逃窜。“追!不能让他们跑了!”韦高振一声令下,队员们像下山的猛虎一样冲了出去。

傍晚时分,卡坊岭和草场河的战斗暂时告一段落。省保安四团和八团的士兵们虽然疲惫不堪,但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崔小虎坐在战壕里,靠在岩石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他看了看身边的周铁山,发现班长的胳膊被弹片划伤了,鲜血染红了军装。“班长,你受伤了,快包扎一下吧。”崔小虎递过自己的急救包。

周铁山接过急救包,简单地包扎了一下伤口:“这点小伤不算啥,只要能打跑小鬼子,就算牺牲也值了。”他抬头望向远处的夕阳,余晖洒在战场上,给尸横遍野的土地镀上了一层金色。“小虎,你知道吗?咱们今天守住了卡坊岭和草场河,就是为明天的战斗打下了基础。小鬼子不会善罢甘休的,明天的战斗会更加激烈。”

崔小虎点了点头,他握紧了手中的步枪,眼神变得更加坚定。他知道,接下来的战斗将是一场硬仗,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就算是牺牲,也要和小鬼子战斗到底。

在黄栗杪通往烂泥坳的山路上,戴克美和民夫们正艰难地行进着。他们每人扛着两箱弹药,脚步沉重地踩在泥泞的山路上。戴克美虽然是个女同志,但丝毫没有示弱,她咬着牙,汗水顺着脸颊流进脖子里,浸湿了衣衫。

“戴老师,你还行吗?不行就歇会儿吧。”万世劲看着戴克美疲惫的样子,关切地问道。戴克美摇了摇头:“没事,我还能坚持。前线的战士们还在等着弹药呢,咱们不能耽误时间。”

民夫们互相鼓励着,加快了行进的速度。山路两旁的树林里,不时传来几声狼嚎,但他们丝毫没有畏惧。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尽快把弹药送到前线,支援战士们打鬼子。

深夜,戴克美和民夫们终于把弹药从黄栗杪运到了烂泥坳,负责看管弹药的士兵们都惊呆了。他们没想到,这些民夫竟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赶到,而且还都是徒步而来。“辛苦你们了,乡亲们!”士兵们连忙接过民夫们肩上的弹药箱,感激地说道。

戴克美擦了擦脸上的汗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只要能打跑小鬼子,再苦再累我们都愿意。”

(三)

9月27日,天刚蒙蒙亮,日军就对鹿吐石铺发起了新一轮的猛攻。南浦湘吉调集了所有的炮兵,对着守军阵地狂轰滥炸。炮弹像雨点一样落在战壕里,泥土、碎石和士兵的尸体被抛向空中,整个鹿吐石铺笼罩在硝烟之中。

“快躲进防空洞!”周铁山大喊着,一把将崔小虎推进战壕旁的防空洞。刚躲进去,一颗炮弹就落在了他们刚才所在的位置,战壕瞬间被炸毁。崔小虎吓得浑身发抖,他看着洞外的火光,耳边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心脏像要跳出胸膛一样。

周铁山拍了拍崔小虎的肩膀,安慰道:“别怕,小鬼子的炮火虽然猛,但他们攻不进来。咱们只要守住阵地,就是胜利。”崔小虎点了点头,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炮火过后,日军端着刺刀发起了冲锋。他们像一群饿狼一样,朝着守军阵地扑来。省保安四团的士兵们从防空洞里冲出来,回到战壕里,用机枪、步枪和手榴弹顽强抵抗。

崔小虎趴在战壕里,双手紧握着步枪,瞄准冲在最前面的一名日军。他屏住呼吸,扣动扳机,日军应声倒下。他来不及高兴,又迅速瞄准下一名日军。战斗越来越激烈,他的胳膊因为长时间举枪而酸痛不已,但他没有停下,因为他知道,每多杀一个鬼子,就多一分胜利的希望。

在鹿吐石铺西北的乌石岩,省保安四团第三营的士兵们正与日军展开拉锯战。日军凭借着优势兵力,一次次向乌石岩发起冲锋,第三营的士兵们伤亡惨重,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营长赵刚拿着望远镜,看着阵地上不断倒下的士兵,心中像刀割一样疼。

“营长,日军的攻势太猛了,咱们的弹药也快用完了,怎么办?”一名参谋焦急地问道。赵刚皱了皱眉头,他知道,现在撤退就意味着前功尽弃,鹿吐石铺的防线也会随之崩溃。“不行,绝不能撤退!”赵刚坚定地说道,“传令下去,全体将士死守阵地,就算只剩下一个人,也要战斗到底!”

这时,远处传来了一阵熟悉的军号声。赵刚心中一喜,他知道,援军到了。只见一七一师一〇二二团的士兵们正朝着乌石岩方向赶来,他们的旗帜在风中飘扬,像一道希望的光芒。

“弟兄们,援军到了!咱们再加把劲,把小鬼子赶下去!”赵刚大喊着,率先跳出战壕,冲向日军。第三营的士兵们见状,也纷纷鼓起勇气,跟着营长冲了上去。日军没想到会有援军赶到,顿时乱了阵脚,开始向后撤退。

在鹿吐石铺东南的汪家大岭,省保安四团第一营的士兵们也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第一营营长李勇是个性格刚烈的汉子,他拿着一把大刀,在阵前指挥战斗。“弟兄们,跟小鬼子拼了!让他们知道咱们中国军人的厉害!”李勇大喊着,一刀砍倒了一名日军军官。

日军的攻势越来越猛,第一营的士兵们渐渐有些抵挡不住。就在这危急时刻,一〇二二团的东路部队赶到了。他们从日军的侧翼发起进攻,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日军腹背受敌,不得不放弃汪家大岭,向后撤退。

战斗持续到中午,日军在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后,仍未能突破守军的防线。南浦湘吉看着战场上溃败的日军,心中充满了绝望。他知道,再这样打下去,他的部队迟早会被全歼。于是,他决定分三路逃窜,企图冲出鹿吐石铺。

西路的日军朝着马家岭方向逃窜,却遭到了第五二六团的迎头夹击。第五二六团的士兵们早已在马家岭设下埋伏,当日军进入埋伏圈后,他们立刻发起进攻。日军被打得晕头转向,纷纷四处逃窜。一部分日军逃到鹿吐石铺东关外的河滩,又遭到了一〇二二团第三营伏兵的阻击。日军前后受敌,几乎被悉数歼灭,只有数十人侥幸逃脱。

北窜的日军逃到仙人冲,遭到了一三八师某团的阻击。他们不得不折向洪家冲逃窜,却又落入了一〇二二团第二营的埋伏圈。经过一番激战,日军被歼十之八九,残敌只能逃回古桥畈。

东窜的日军沿着河道向东南方向逃窜,企图从五桂峡逃出。但他们没想到,一三八师的士兵们早已在五桂峡设下了埋伏。五桂峡地势险要,两岸悬崖峭壁,日军进入峡口后,就陷入了绝境。守军从两岸的悬崖上向下射击,日军无处可逃,只能被动挨打。战斗一直持续到深夜,日军被歼殆尽。

南浦湘吉收拾了三路残兵,只剩下一百余人。他趁着夜色,带着残兵从鸡笼山逃了出去,狼狈地逃回了霍山县城。至此,鹿吐石铺大捷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四)

战斗结束后,鹿吐石铺的战场上一片狼藉。到处都是日军的尸体和武器装备,鲜血染红了河滩和山路。省保安四团和其他部队的士兵们开始清理战场,掩埋阵亡将士的尸体。

崔小虎和几名士兵一起,将阵亡将士的尸体抬到一块空地上。他看着这些曾经和自己并肩作战的战友,心中充满了悲痛。这些将士们为了保卫家乡,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小虎,别太难过了。”周铁山拍了拍崔小虎的肩膀,“他们是英雄,是霍山人民的骄傲。咱们一定要继承他们的遗志,把小鬼子彻底赶出中国。”崔小虎点了点头,他擦干脸上的泪水,继续和士兵们一起掩埋尸体。

在清理战场的过程中,士兵们发现了许多日军的武器装备。有重机枪、轻机枪、步枪、掷弹筒等等。这些武器装备后来都被运到了后方,成为了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霍山的乡亲们也纷纷来到这里,帮助士兵们清理战场。他们有的抬担架,有的运送物资,有的为士兵们送水送粮。戴克美和万习斋也来了,他们看到战场上的惨状,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悲痛。

“戴老师,你看这些将士们,太可怜了。”万习斋叹了口气,“咱们一定要好好安葬他们,让他们安息。”戴克美点了点头,她和万习斋一起,组织乡亲们筹集棺材。在他们的努力下,很快就筹集到了四十余具棺材,用来安葬为国捐躯的将士们。

农民王国才也来到了战场上,他看到士兵们正在清理日军的尸体,主动上前帮忙。王国才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他的家乡就在鹿吐石铺附近。日军占领霍山后,他的房子被烧毁,家人也被日军杀害。他对日军恨之入骨,所以当听说部队要抗击日军时,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支援队伍。

“老乡,谢谢你啊。”一名士兵感激地对王国才说道。王国才摆了摆手:“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你们为了保卫咱们的家乡,付出了这么大的牺牲,我们这些老百姓也应该尽一份力。”

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战场很快就清理完毕。阵亡将士的尸体被安葬在鹿吐石铺附近的山坡上,士兵们为他们立了墓碑,上面刻着“抗日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每当清明时节,霍山的乡亲们都会来到这里,为这些英雄扫墓,缅怀他们的英勇事迹。

战斗结束后,部队对此次战役进行了统计。据统计,日军在鹿吐石铺河滩及洪家冲等处遗尸870余具,在五桂峡遗尸500余具,生俘日军特务营长舒正太等2人,缴获重机枪30挺,轻机枪50挺,三八式步枪385支,掷弹筒52枚。中国军队死伤官兵410余名,

保八团邬团长壮烈牺牲,赖刚旅某排在鸡笼山全体阵亡,当地群众刘贤文、李玉宏等6人在日军的烧杀掳掠中遇害。古桥畈、小河南小街的房屋被日军烧毁殆尽,断壁残垣间还残留着硝烟的味道,曾经热闹的街道如今一片死寂,只有几只乌鸦在焦黑的屋顶上盘旋,发出凄厉的叫声。

崔小虎在清理战场时,发现了邬团长的尸体。邬团长的胸膛被日军的子弹打穿,鲜血已经凝固,他的手中还紧紧握着那把指挥战斗的军刀,眼神依旧坚定地望着前方,仿佛还在指挥士兵们抗击日军。崔小虎跪在邬团长的尸体旁,泪水再次夺眶而出。他想起了昨天战斗中,邬团长骑着战马在阵前指挥的场景,想起了邬团长鼓励士兵们的话语。“邬团长,您放心,我们一定会把小鬼子彻底赶出霍山,为您和牺牲的弟兄们报仇!”崔小虎在心中默默地说道。

9月28日凌晨,日军从六安调来的援兵行至打鱼冲,遭到了省保安八团的顽强阻击。此时的保安八团虽然失去了邬团长,但士兵们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们化悲痛为力量,誓要为团长和牺牲的战友们报仇。

“弟兄们,邬团长为了保卫霍山牺牲了,咱们不能让他白白牺牲!”保安八团的副团长高举着邬团长的军刀,大声喊道,“今天咱们就在这里,给小鬼子一点颜色看看,让他们知道咱们保安八团的厉害!”士兵们齐声呐喊,士气高涨。他们依托打鱼冲的有利地形,构筑起临时的防御工事,等待着日军的进攻。

日军援兵在炮火的掩护下,向保安八团的阵地发起了猛攻。炮弹呼啸着落在阵地上,炸起的泥土和碎石四处飞溅。保安八团的士兵们毫不畏惧,他们躲在防御工事里,等到日军靠近后,用机枪、步枪和手榴弹向日军发起反击。

战斗持续了半日,日军在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后,仍未能突破保安八团的防线。此时,鹿吐石铺一带的守军兵力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增强,日军援兵知道再这样打下去也无济于事,只能无奈地撤退。至此,鹿吐石铺大捷彻底结束。

鹿吐石铺大捷的胜利,像一颗重磅炸弹,在安徽乃至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各大报纸纷纷报道了此次战役的胜利,赞扬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和霍山人民的大力支持。国民政府也对此次战役中的有功人员进行了表彰,省保安四团团长陈景藩、一七一师副师长覃寿乔、一〇二二团团长吴良弼等人受到了嘉奖,戴克美、王国才、万习斋、万世劲、曹灼友、舒自忠等为战役做出重要贡献的群众也获得了表彰,他们的事迹在霍山乃至周边地区广为流传。

战后,霍山人民为了纪念在鹿吐石铺大捷中牺牲的英雄们,在鹿吐石铺修建了一座纪念碑。纪念碑高达十几米,上面刻着“鹿吐石铺大捷英烈永垂不朽”十二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每年的9月27日,霍山人民都会来到纪念碑前,献上鲜花和祭品,缅怀那些为了保卫家乡、抗击日本侵略者而牺牲的英雄们。

崔小虎在战斗结束后,因为表现英勇,被提拔为班长。他接过了周铁山手中的葫芦,也接过了周铁山保卫家乡的责任。他经常会带着班里的士兵来到纪念碑前,给他们讲述鹿吐石铺大捷的故事,讲述那些英雄们的事迹。“弟兄们,咱们今天的和平生活,是无数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咱们一定要好好训练,保卫好咱们的家乡,绝不能让小鬼子再踏入霍山一步!”崔小虎的话语铿锵有力,激励着班里的每一名士兵。

戴克美回到了烂泥坳的小学,继续教书育人。她把鹿吐石铺大捷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教孩子们唱抗日歌曲,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她希望孩子们能够记住那些英雄们的事迹,长大后能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孩子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保卫咱们的祖国,让咱们的祖国变得更加富强!”戴克美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语重心长地说道。

王国才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重新修建了房屋。他把自己在鹿吐石铺大捷中的经历讲给乡亲们听,鼓励乡亲们要团结起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他还组织乡亲们成立了自卫队,定期进行训练,随时准备应对日军的再次侵犯。“乡亲们,小鬼子虽然暂时撤退了,但他们肯定还会回来的。咱们只有团结起来,才能保护好自己的家园,才能不让小鬼子的阴谋得逞!”王国才的话语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赞同。

时间一天天过去,鹿吐石铺大捷的硝烟渐渐散去,但英雄们的事迹却永远留在了霍山人民的心中。他们的精神像一盏明灯,指引着霍山人民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道路上不断前进。1938年10月13日,日军因为在鹿吐石铺大捷中损失惨重,士气低落,不得不全部撤离霍山,集结于六安,随后又转到合肥。此后,日军一直未再进犯霍山县城,霍山人民终于迎来了和平。

但崔小虎、戴克美、王国才等人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和平,日本侵略者还没有被彻底赶出中国。他们依旧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着,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相信,只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就一定能够把日本侵略者彻底赶出中国,迎来真正的和平与幸福。

多年后,当崔小虎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时,他依然会经常来到鹿吐石铺大捷纪念碑前。他看着纪念碑上的大字,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了周铁山、邬团长等英雄们的身影。“老班长,邬团长,你们放心吧,咱们终于把小鬼子赶出中国了,咱们的祖国现在越来越强大了。”崔小虎的眼中含着泪水,声音哽咽地说道。

鹿吐石铺大捷,是安徽抗战史上的一座丰碑,它见证了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见证了霍山人民的爱国情怀,也见证了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定决心。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在大别山的腹地,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五)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霍山时,崔小虎正带着士兵在淠河西岸巡逻。消息是一名村民骑着快马赶来报信的,那村民挥舞着手中的布条,声音因激动而颤抖:“胜利了!咱们胜利了!小鬼子投降了!”

崔小虎手中的步枪“哐当”一声掉在地上,他愣在原地,眼泪毫无征兆地涌了出来。这些年,他从班长升到了连长,身边的战友换了一茬又一茬,周铁山在1940年的一次反扫荡战斗中牺牲了,临终前把那只陪伴多年的葫芦再次塞到他手里,只说了一句“守住霍山”。如今,这句话终于有了最圆满的结局。

他疯了似的朝着烂泥坳的方向跑去,沿途的村民们早已涌上街头,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孩子们举着自制的小红旗在人群中穿梭。崔小虎在人群中看到了戴克美,她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青涩的小学教师,眼角有了淡淡的细纹,但眼神依旧明亮。戴克美也看到了他,笑着朝他挥手,手里还牵着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

“陈连长,你看,咱们终于等到这一天了!”戴克美把小男孩拉到身前,“孩子,快叫陈叔叔,就是这位叔叔和他的战友们,把小鬼子打跑了。”

小男孩怯生生地叫了声“陈叔叔”,崔小虎蹲下身,摸了摸他的头,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珍藏已久的水果糖递给她。这颗糖是当年部队缴获的日军物资,他一直舍不得吃,想留到胜利的那一天。“孩子,记住,咱们今天的好日子,是无数英雄用命换来的,以后一定要好好读书,报效国家。”

小男孩接过糖,用力点了点头,把糖紧紧攥在手里。戴克美看着这一幕,眼眶也湿润了:“是啊,这些年,我一直在给孩子们讲鹿吐石铺大捷的故事,讲邬团长,讲周班长,讲那些牺牲的英雄们,他们不能被忘记。”

此时,不远处传来一阵熟悉的声音,崔小虎抬头一看,是王国才。他推着一辆装满蔬菜的独轮车,正朝着这边走来。这些年,王国才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他种的蔬菜在霍山县城小有名气,还带动了村里的乡亲们一起种菜,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陈连长,戴老师,你们都在啊!”王国才放下独轮车,脸上洋溢着笑容,“今天是大喜的日子,我杀了家里的老母鸡,晚上咱们一起庆祝庆祝!”

“好啊!”崔小虎和戴克美异口同声地答应道。

那天晚上,他们三人坐在王国才家的院子里,桌上摆着炖鸡汤、炒青菜,还有一瓶霍山本地酿的米酒。月光洒在院子里,温柔而宁静。他们聊起了1938年的鹿吐石铺大捷,聊起了那些牺牲的战友和乡亲们,聊起了这些年的经历。

“还记得当年运弹药吗?来回一百八十里,走得脚都磨破了,可心里一点都不觉得累,就想着赶紧把弹药送到前线,让战士们多杀几个鬼子。”戴克美喝了一口米酒,脸上泛起红晕。

王国才也感慨道:“是啊,那天我给部队带路,看到战场上到处都是尸体,心里又怕又恨。怕的是小鬼子的凶残,恨的是他们侵占咱们的家园。现在好了,小鬼子终于投降了,咱们可以安心过日子了。”

崔小虎拿起手中的葫芦,倒了一杯米酒,洒在地上:“老班长,邬团长,还有牺牲的弟兄们,你们看到了吗?咱们胜利了,小鬼子投降了,咱们的家园保住了!”

(六)

时间一晃到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对鹿吐石铺大捷纪念碑进行了修缮,还在纪念碑旁边修建了一座纪念馆,馆内陈列着当年战斗中使用过的武器、弹药、军装等物品,还有大量的照片和文字资料,详细记录了鹿吐石铺大捷的全过程。

崔小虎此时已经退伍,回到了县城,在一家工厂当工人。他每天下班后,都会去纪念馆看看,有时候还会给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解鹿吐石铺大捷的故事。他的讲解生动而详细,仿佛把人们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和爱国情怀。

戴克美依旧在烂泥坳小学教书,她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经常带着孩子们去纪念馆参观,让孩子们亲身感受革命先辈们的事迹。

有一次,一个孩子问她:“戴老师,那些英雄们不怕死吗?”

戴克美摸了摸孩子的头,温柔地说道:“他们也怕疼,也怕死,但他们更怕国家灭亡,更怕乡亲们遭受苦难。所以,他们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卫国家,保卫家园。这种精神,就是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眼神中充满了对英雄们的敬佩之情。

王国才则成了村干部,他带领村民们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还积极推动村里的教育和医疗事业发展。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修起了宽敞的水泥路,盖起了漂亮的教学楼和卫生院,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霍山县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崔小虎的儿子崔建国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临行前,崔小虎把那只陪伴多年的葫芦交给了他,并郑重地告诫他,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崔建国接过葫芦,郑重地点了点头:“爸,您放心,我一定会记住您的话,好好学习,不辜负您和革命先辈们的期望。”

大学毕业后,崔建国回到家乡。他参与了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大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积极宣传鹿吐石铺大捷的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英雄的岁月。

戴克美的学生们也纷纷走上了不同的岗位,有的成为了教师,有的成为了医生,有的成为了军人,他们都把戴老师教给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带到了工作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祖国的热爱。

王国才虽然年纪大了,不再担任村干部,但他依然关心着村里的发展。他经常给村里的年轻人讲鹿吐石铺大捷的故事,鼓励他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七)

2008年,鹿吐石铺大捷70周年之际,县里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老战士、烈士家属、历史学者以及当地的群众齐聚鹿吐石铺,共同缅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缅怀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牺牲的英雄们。

此时的崔小虎已经86岁高龄,身体虽然有些虚弱,但精神依旧矍铄。他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了纪念碑前,看着碑上“鹿吐石铺大捷英烈永垂不朽”这十二个大字,眼中满是泪水。他颤抖着双手,抚摸着纪念碑,仿佛在抚摸着那些逝去的战友们的脸庞。

“老班长,邬团长,兄弟们,70年了,我来看你们了。这些年,咱们霍山变了,国家也变了,变得越来越强大了。你们当年的愿望,都实现了。”崔小虎的声音虽然微弱,但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深情。

戴克美也已经92岁了,她坐着轮椅,被学生们推到了纪念碑前。她看着眼前熟悉的场景,想起了当年和民夫们一起运弹药的日子,想起了和战士们一起庆祝胜利的场景,泪水也忍不住流了下来。“孩子们,你们一定要记住,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是无数英雄用生命换来的。你们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把咱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这样才能告慰那些牺牲的英雄们。”

王国才已经去世多年,但他的儿子王建军带着家人来到了纪念活动现场。王建军手里拿着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是当年王国才和崔小虎、戴克美在他家院子里庆祝抗战胜利的场景。“我父亲生前经常给我们讲鹿吐石铺大捷的故事,讲他和陈叔叔、戴老师一起支援前线的经历。他说,他这一辈子最骄傲的事情,就是参与了那场战斗,为保卫家乡出了一份力。今天,我带着家人来参加纪念活动,就是想告诉父亲,他的心愿实现了,咱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了,他可以安息了。”

纪念活动上,县政府宣布,将鹿吐石铺大捷纪念馆申报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人来这里学习历史,缅怀英雄,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崔小虎的孙子崔明亮是一名军人,他在纪念活动上庄严宣誓:“我将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牢记历史,不忘初心,刻苦训练,保卫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如今,鹿吐石铺已经成为了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纪念碑前,鲜花常年不败;纪念馆内,参观者络绎不绝。

那只陪伴了崔小虎一生的葫芦,如今被陈列在纪念馆的显眼位置。葫芦上的每一道纹路,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诉说着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和爱国情怀。它像一座永恒的丰碑,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牺牲的英雄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