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静姝的头像

静姝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7
分享

秋风已至

都说北方最应景的节气是立秋。确实,立秋前一天早上的风里,已有了一丝凉意,酷暑的燥热还没到立秋就已经开始撤退。立秋当天早上,风明显地有了凉意,好像分水岭一样清晰。也许龙城四季分明的地理位置,让立秋的节令立竿见影,没愧对古人制定二十四节气的智慧。

 立秋第二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样下楼晨练,推开厚重的楼宇门,一股凉意扑面而来,真是秋天来了,前几天弥漫在空气里的热浪这么快就遁形了,前几天还张牙舞爪、横行霸道的炎热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走了。

 这不,跑完一圈,后颈虽然是汗涔涔的,但一到了空旷的巷道口,凉风习习,热意尽消。秋风像从冷洞里钻出来一样,把遮阳帽的帽檐直接掀翻,浑身上下被凉意包裹,身子骨禁不住微颤了一下。前几天,每到这有风的巷口,夏风吹拂,浑身感觉特别舒畅。而此刻,明显地是凉气入骨,浑身的皮肤像抽干水分的青核桃的皮一样,立刻紧蹙起来。跑了一圈就热气腾腾的身体如纸老虎,最怕这嗖嗖的凉气。凉气属阴,本身阳气不足,再受阴气侵袭,身体有点吃不消。跑至楼宇门口,纠结了一下,不敢与这秋风较劲,乖乖地回家吧!风寒入内,又不是没有领教过。

 身在家里,心还在秋风里飘荡。透过窗户,看着窗外的天空,如人们所说,秋天一到,天就高了。确实,窗外的天空突然间像被吹高了一样,高远,辽阔,深邃,湛蓝如绒布。簇拥着大小不一的云团,如山峰峭立,剑指天边。

 秋天来了,夏天终于过去了,高温预警不再让人唏嘘了。凉爽的秋天是如此这般美好。可古人为啥悲秋呢?只有刘禹锡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现在的人们不再悲秋伤秋,反而更喜欢秋天。绚丽多姿的秋天,温度适宜,秋高气爽。即使秋雨绵绵,也无悲伤寂寥之意。晴天,正好出游,放飞身心。雨天,出入有车有伞,道无泥泞,水泥路面,鞋不沾泥,甚或“秋雨绵绵,可饮一杯不”,来点小聚欢饮,闲谈话秋,岂不惬意?

 而今这一年四季,再没有可悲可伤的季节。季季都有风景,季季都有浪漫,季季都有诗情画意!

 我想,古人悲秋伤秋,借景感叹年龄老去难追、人生忽而暮年是一方面,这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吧!另一方面,古人悲秋伤秋,和当时的经济条件有很大的关联。古时,风调雨顺,一到秋天,就应了阴雨连绵这个词。秋雨绵绵,对古人来说是一场生活的考验,考验了古人的衣食住行。

 首先,就衣而言,就是个大问题,衣服的数量本就少得可怜,晴天换洗的衣服都不富裕,别说阴雨天气干不了了。没有太阳,衣服潮潮的,穿在身上如同披了一件半干的毯子,沉重又难受。古人穿草鞋,湿了的草鞋可想而知多么不舒服,即使穿布鞋,也容易湿透,穿在脚上走路都“咯哇咯哇”地响。尤其南方,阴雨天气更多。自古江南出才子,悲秋的诗词便为常见。

 从这一点说,古人悲秋是常态,且有诗句为证:“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诗人杜甫在《彭衙行》中如此写道。“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不但春天无衣著,凄风冷雨绝须防。”“春雨既过云未归,春寒屋下人无衣。”“春雨既过云未归,春寒屋下人无衣。”这些诗句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古人雨后无衣可穿或者本就少衣的窘迫、无奈和清苦。春雨后无衣,秋雨后亦如此。

从食来说,自古民以食为天。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个多雨的季节。我初三年级时,连绵阴雨下了近半个月。庄稼在地里收不回来,菜也摘不回来,吃饭都成了问题,学校因吃饭问题、安全问题不得不放假。古人也难免这样的阴雨连天,有诗为证。

 “五斗陈米已万钱,籴且无之矧借旃。”方回在《后苦雨行》中描绘,七昼夜大雨不停,屋角雨声如万马奔腾 ,五斗陈米价格飙升至万钱,人们连购买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借米,直白展现雨后粮价飞涨、无粮可炊的困局。

“厨灶无青烟,刀机生绿藓。”李白于《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里描述,久雨不停,厨房炉灶不见炊烟,刀和案板都长出绿藓,侧面烘托出雨后因食材匮乏,已长久无法生火做饭的状态。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苏轼在《寒食雨二首·其二》中写,春雨不停江水暴涨,屋内厨房空荡荡,只能煮寒菜,用破败的灶台烧潮湿的芦苇,尽显雨后生活的贫寒与做饭的艰难。春雨后如此,秋雨难道不这样吗?

 再说住吧,古人的房子北方大多土窑洞,南方草房子居多。天晴无所谓,阴雨连绵危险重重。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明证,“屋漏偏逢连夜雨”又何尝不是。可见,古人的居住条件禁不起雨的考验。悲秋再正常不过了。

 最后说行吧。古人之路全是土路,没有柏油马路,没有水泥路,有的是下雨过后的泥路。雨后出行,极其不便。看看古人如何写雨后的道路的。

 “一夜添春雨,中衢长旧泥。屐黏忧折齿,马滑畏颠蹄”。宋代梅尧臣如此写《泥》,诗句描绘了春雨过后,街道上积满了陈年泥土,木屐粘附泥泞难以行走,马匹也因路滑而容易摔倒的情景。秋雨后何尝不是这样?

 “路是新泥作,泥逢积雨滂。如缘大鲶脊,更绕九羊肠”。宋代杨万里在《田路泥行》中这样写道,将积雨后泥泞的新路比作大鲶鱼的脊背,且曲折蜿蜒如同九羊肠,形象地表现了泥路的难行。

 “惆怅东郊道,秋来雨作泥”。唐代姚合这样写《老马》,意思是东郊的道路,在秋天因雨水连绵而变得泥泞不堪,表达了一种惆怅之情。

 “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魏晋曹植在《赠白马王彪·并序》这样写的,形容了暴雨让路途充满泥泞,污浊的石浆纵横流淌,行路十分困难。

 “雨多泥滑野畦荒,官田昨夜方车水,早起看来又渺茫”。宋末元初仇远在《多雨》中通过这句诗,描绘了雨后农田泥泞荒芜的景象,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古人悲秋,今人喜秋。立秋当天,朋友圈霸屏,《人民日报》《央视新闻》都道以立秋问候,真是“天凉好个秋”!

窗外的云团还在慢悠悠地飘,秋风穿过窗缝送来一阵清爽,凉意里裹挟着秋果青涩的香味。楼下枣树上的青枣悄悄地染上了颜色,好像昨天的晚霞遗落的尾巴,又像今早的秋风拿着红色的画笔画过。

“七月流火,八月扑枣”!风景这边独好!

 原来古人的悲秋里藏着生存的重量,而今人的喜秋里,是日子越过越暖的底气。风,还是那阵秋风;天,还是那片蓝天,只是时代把苦涩酿成了甜,让每个季节都成了值得奔赴的风景。

 这立秋的凉风,不只是季节的切换,更是岁月温柔的馈赠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