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我们开车从迭部出发,沿白龙江溯流而上,穿越四川省若尔盖县辖区的几个乡镇,高山、激流、密林渐渐甩在身后。峡谷在车轮下舒展成苍翠的褶皱,嶙峋山岩间升腾的薄雾,裹挟着冷杉与杜鹃的清香扑面而来。当最后一片针叶林退作天际的剪影,天地豁然洞开——我们正驶入造物主精心铺就的绿毯,目之所及皆是液态翡翠般涌动的草原。
一望无际的草原呈现在眼前。视野开阔,行车洒脱。车如小虫,陷入绿色的海洋。草场或平坦,或有低矮的丘陵相连。羊群、牦牛星罗棋布,如美丽的格桑花点缀了草原。
车行约80公里,到达著名的佛教胜地郎木寺。郎木寺建在平缓的山坡上,气势恢浑,在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庄严而又神秘。它以赤色宫墙承接天光,这座横跨川甘两省的佛国胜境,绛红色僧袍在经幡阵中时隐时现,诵经声与转经筒的嗡鸣交织成神秘的和弦。立于晒佛台远眺,牦牛群如同撒落在碧玉盘上的黑珍珠,游牧帐篷升起袅袅桑烟,将六字真言送往澄澈得令人心悸的苍穹。司机说,郎木寺附近有“天葬台”,神秘的天葬仪式对外开放,要不要去看一看?我说,不去了,内心没有那么强大。但愿逝者的灵魂融入飞鸟的翅膀,继续在蓝天上翱翔、俯瞰守候草原……
经幡挂满帐篷周围,五色石垒就的玛尼堆是一道神奇的路标。浓郁的藏族风情令你好奇且兴奋,睁大了眼睛去看草原的每个角落。了解一个民族,需要用心去感悟。
满眼皆是绿色。绿色的地毯,绿色的丘陵。突然,一道蓝线打破了绿色的垄断,远处呈现了蓝色水域,渐渐扩大,无边无际,成群的候鸟在此栖息、飞翔。司机说,那就是尕海湖。
尕海湖的蓝色梦境突然闯入视野,这面高原明镜倒映着云阵迁徙的轨迹,蓑羽鹤掠过水面时,翅尖在水天之间划出银亮的弧光。我们屏息凝望野鸭家族列队巡游,雏鸟绒球似的身影在荇藻间沉浮,直到领队的大雁发出警报的长鸣,才恍然惊觉人类已闯入它们的世外桃源。
这里是著名的尕海湖,属于甘南州碌曲县。车经此处,都要缓缓行驶,切莫惊吓了保护区的候鸟。我惊喜地看到一只大野鸭领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鸭在离我们不到二十米的水草中觅食,毛茸茸的小鸭憨态可掬。
在尕海湖左转进入玛曲县,右转进入碌曲县。玛曲,藏语即“黄河”,这里是黄河第一曲。黄河在这里完成她宏大的首演,金质河道以欧米伽形的优美弧度切开绿野。这片草场是亚州最好的草场之一。水草肥美,六畜兴旺。草原承包到户,草场用铁丝网隔开,牧民在自家草场上建房定居,不再到处迁移。
玛曲平均海拔约4000米,山上盛产虫草,为牧民带来了又一笔丰厚的收益。山上有一种小动物,毛色发黄,腿短肥胖,常卧在草地上晒太阳,初以为是牧民养的小黄狗。它们喜欢立起来,用一只爪子打招呼:欢迎来到草原。那神态,令人忍俊不禁。牧民从不捕食,它与人和睦相处,并不怕人。其名曰喜马拉雅旱獭。
炎阳在天,紫外线特别强。在哥萨尔王广场转了一圈,暑热难捱,逃回宾馆休息。不久,外面风声雨。雨越下越大,气温直线下降,晚上盖着厚厚的棉被还有点冷。
第二天早晨起来,发现雪盖草原,白茫茫一片,寒气袭人,仿佛冬天来临了。突如其来的六月雪揭开了高原的多重面相。昨日还在格萨尔王广场的烈日下灼烤,今晨推窗便撞见银装素裹的魔幻景象。牦牛群在雪雾中化作移动的墨团,转经老人绛紫的脸庞与白雪构成强烈的色块对比。
玛曲县的街道上没有一棵树,县城就在草原的心脏。藏民朋友说,来到草原,一定要看一看黄河日出,绝对胜过海上日出。另外,每年八月份玛曲赛马节,盛况空前,人山人海,不看等于没来过玛曲。
我笑了:人这么多,住哪里呀?
他说:草原这么大,随处搭个帐蓬,足够了!
车轮渐渐驶离玛曲,回首,她依然保持着神秘语法:黄河金带缠绕着无边的绿,经幡在风中书写无人破译的密码。那些未遇的日出与赛马盛会,恰似旱獭洞中埋藏的虫草,成为留给下次相遇的甜蜜悬念。当车轮再次碾过白龙江的晨雾,我突然读懂草原的启示——最美的风景,永远在未完成的诗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