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市区幸福中路上有一座典型的民国建筑,这就是建于1897年的道生碱店即现在的宿迁文化名人馆,在这里的二楼馆藏第三展厅《翰墨菁华》“宿迁四书家”之一我的祖父陈书樵老先生的照片下曾经置放过一张特殊的照片,即是父亲和我一起在家中书房探讨陈体书法情景照片。这是当时市文广新局筹建名人馆时特意增加安排的,其意在于在展示我的祖父陈书樵书法艺术介绍的同时,向社会推介由陈书樵先生开创的陈体书法形成三代赓续、承前启后的状况。于是,那一段时间,一些去过名人馆参观的熟人朋友见了我就会对我说,我在文化名人馆里看到了,还有你的照片呢。每当此时,我便会连忙作一番解释,我的那幅照片完全是作陪衬用的,绝对“编外”性质。说的他们则哈哈笑起来。说来我的这幅“编外”照片之所以在过名人馆确有一段故事。
那是多年以前了,原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即现在的文旅局)开始筹建宿迁文化名人馆,我的祖父陈书樵先生是宿迁著名老一代书法家,所以当时就被列为首批入选名人馆者之一。随后,那段时间里,不断有市文广新局的工作人员登门来我家了解、征集祖父的书法遗作个人艺术传略、照片等相关历史资料。他们在后来的几次登门了解、征询、拍照中除去对我祖父精美的书法艺术非常推崇和膜拜之外,对父亲和我继承祖父陈体书法衣钵形成一门三代赓续不断的家传书法轶事也很感兴趣,大加赞赏。
实际上严格说,是我的父亲陈鼎翔真正继承了祖父的陈体书法雄强、方刚、遒劲、端严的衣钵。他自幼学习书法,处处规模“陈体”法则,以“陈体”为炉,以颜字为体,取法颜真卿书法的雄浑、朴拙、宽博、凝重;以魏碑为用,以颜字为碳,以魏碑为火,将“陈体”的风格特征表达得淋漓尽致。颜筋魏骨,老辣浑体成,结体端庄而舒展,用笔涩行而奇崛,圆转如折钗股,方折如昆刀切玉,其长画必三过其折而徐徐吐露出惊涛骇浪之势,最是“陈体”的显著特征。父亲的书法受到了业内的认可与好评,他成为老宿迁最早的三个省书协会员之一,名字被收入《中国当代艺术节名人录》,他书写了杨公神道碑等代表作,先后获任宿豫区书协副主席,市书协顾问等。其作品散见与外。而我则属于慕学水平,虽然爱好,但书写水平不高。从整体看,书艺还显浅薄,只是能承续家传陈体书法的书风,最多有点外形相似而已。有一年时任市政协副主席、市书协主席、著名书法家吴应宁先生曾在《宿迁日报》撰写专文《一门三代 衣钵相传》,对陈氏书体三代师承予以充分肯定和褒扬。面对这些,前来我家征集了解的工作中人员自然非常有好感和浓厚的兴趣,于是那段时期,在频频采访了解中,也将我和父亲继承家传书法的事作为一个当地文史资料的重点项目进行挖掘采集。
那是一个大雨滂沱的晚上,时任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的洪声一行,再次来我家登门造访。父亲拿出珍藏多年 的祖父照片和部分书法遗作,供他们拍照、。他们对自己能够看到祖父的书法真迹而非常高兴,于是把父亲拿出来的所有祖父的个人书法作品和个人情况全部拍了一遍。洪声局长,深有感触,称一门三代,师承书体、延续不断,在宿迁能独树一帜,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于是,洪声局长便提议,要现场拍摄一张陈书樵老先生之子之孙一起研习探讨陈体书法艺术发展的照片,用于即将建成的名人馆陈书樵老先生的内容旁边。作为辅助宣传解释,当时父亲一听,连连摆手谢绝,再三表示不可不可,父亲说,将祖父陈书樵先生书法艺术陈列于馆,当之无愧,但把我们爷俩摆进去,不太合适。我们还不够这个资格,远远不够。我当时在现场也解释道,万万不妥,尤其我的水平绝对不够,相差甚远。怎奈,来着盛情,一再要求,实在难却,任凭我和父亲怎样拒绝,都不管用。洪声局长还是拍了我和父在书房书桌上一起欣赏研习陈体书法的照片,并拟写了照片释文-----“图为陈书樵之子陈鼎祥和其孙陈兆安在研究陈体书法”。后来,这幅照片便被放进宿迁文化名人馆二楼第三展厅《翰墨菁华》“宿迁四书家”陈书樵先生书法专栏之中。那段时光里,人们会发现名人馆里也有我的照片的不寻常现象就是缘于这个因素。
一幅普通而又特殊的照片,被摆进文化名人馆里供人参观浏览,对我说来,完全是沾了祖父先贤的光。这是对我本人的关爱重视和鞭策激励。荣耀是托先贤之福,荣誉是人民给的。每当走进文化名人馆,在缅怀先贤中便会自叹弗如,深感汗颜,但又很受启发和激励,晚辈当自强。对于书法艺术,继承先贤,发扬光大,既是一种责任和重托,也是对党和政府及社会赋予荣誉的最好回报。祖父作为宿迁文化名人之一,和那些先贤们一样为我们留下了十分珍贵的艺术佳作和精神财富,作为后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继承传统,延续文脉,接踵相连,开拓创新,从他们丰厚的人生蕴藏和文化艺术业绩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从而孜孜以求,为传承书法艺术事业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