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上过大学,却在大学的校园里足足度过了整整两个学期的进修时光,我的一幅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纺工班进修班结业师生合影照,就是那段难忘时光的一个清晰印痕.......
这幅照片摄于1984年的夏天,是当年我们那届进修班学员结业时与美术系老师们的合影,合影的地点是位于南京市随家仓南京师范大学(当时还是南京师范学院)老校区一进门的大草坪上,背景即是校园里古色古香的斗拱飞檐琉璃瓦的学校办公楼。合影照片共分4排,第一排为给我们上课的美术系各任课老师,后面三排则是我们那期参加进修的全体学生。
我高中毕业正赶上70年代中期。直到1977年国家才恢复高考,所以,包括我在内的那代人能上大学的几乎很少。我高中毕业时因身体原因没下放而被照顾留城,接着很快被安置到当时的宿城镇所属企业毛巾厂,未想到,就在我供职的这个当时属于小集体性质的镇办企业里,我竟获得了一次走进大学进修整整一个年头的难得机会,从而给我的青年时代留下了一次“大学”生活的清晰印迹和难忘印象。
进入80年代,正值镇办工业蓬勃兴起、快速发展时期。我所在的宿城毛巾厂也是镇办工业的一个排头兵。此时,为促进各地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培养素质型人才,当时的全国高校系统,纷纷与政府部门挂钩合作,联办人才进入高校进修培训,特别是纺织巾被复制企业需要的各类工艺美术人才培训,正符合高校面向社会开门办学的方向宗旨,于是,这给从事美工设计人员提供了从企业走进高校进修学习的大好机会。从80年代初始,省纺织工业厅便开始与包括北京在内的各大高等院校实行合作办学、为企业培养艺术人才的联谊工程。而我所在的毛巾厂,企业行业管理归属省纺工厅,于是1983年秋季,省纺工厅与南京师范大学(即当时的南京师范学院)联合下发了推荐巾被复制企业美工人员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进修的通知。我当时正好符合条件,通知下发后,厂里决定派我去参加这次进修学习。在那个年代,能考进大学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而能被推荐到大学学习进修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而内心充满无限的喜悦和荣幸。
去南师报到那天,一下车就看到学校大门的雄伟气势,抬眼望去,直冲大门的是一座很大的草坪,两边都是飞檐斗拱的古典式建筑楼。 被誉为东方最美校园的南师大是我省一所著名高等院校,它坐落南京鼓楼区宁海路112号随家仓(随园校区),其历史底蕴深厚,最早为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1951年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曾称金陵女子大学)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在原南京大学、公立金陵大学等有关院系的基础上组建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南京师范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行列。这里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原为曹雪芹祖父曹寅所建,后被清代文学家袁枚购得,并命名为随园。“北有燕园,南有随园。”北京大学的燕园和南京师范大学的随园,都是美国著名设计师亨利·墨菲的手笔。据说,随园也是《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作为金陵女子大学旧址,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的部分建筑群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校区内设有多个小花园和绿色植物区,如牡丹园、紫藤萝园等,校区是个与江南古都极相称的园子,一律的飞檐峭壁式古建筑,红墙琉璃瓦,飞檐斗拱,抱柱雕刻,古色古香。穿梭在美丽的校园,犹如游览在一座典雅的园林之中。
我们那批进入南师大美术系进修的共有三十多人,分别来自全国各地的巾被复制企业,都是美工设计人员,同学中的年龄段也不一,既有年轻人也有中年人。我被安排在美术系纺工二班。在南师大进修,很正规,当时每人发了美术系纺工班的学生证,每天凭证进出校门。上课教室就在美术系一起,安排了专门教室,我们学习的课程当然与学校正规学生有区别,因为是纺织工艺美术,所以,除去素描、图案、水粉、国画、中国和世界美术史之外,还有工艺美术,如蜡染、十字绣、印花布、图案装饰、色彩应用等。我们的写生都是静物,除去静物之外,一样也组织外出采风,比如,画水粉时,去了长江边、渡口码头、栖霞寺、九华山、中山陵等地写生,还专门组织去河南洛阳写生唐三彩和牡丹、去陕西西安写生兵马俑等。任课老师有美术理论、水粉、图案、素描等分的很细。
南师美术系,拥有一批资深教师,比如美术理论左庄为,水粉画杨云龙老师, 上理论课很认真,老师有板有眼的照本宣科,从中国美术史讲到文艺复兴。上写生课,最熬人,无论是素描静物,或是水粉静物写生,一坐下来就是好几个小时,期间鸦雀无声,最紧张的莫过于老师走到你的面前看你画画,当面指出你的问题,更有老师亲自操笔示范,或帮助你修改调整画面,而后,效果就出来了。而当下课后,每个同学的画板上都会有很好的收获。老师一一点评。
印象最深的是每天晚上我们上灯课时,当时在学校任教的著名书法家、我国第一个书法博士尉天池老师,经常会来到我们纺工班的教室,巡视学生做美术自习的情况,那时,班级里有我和几个喜爱书法的学员,常常也在晚自习课上临写书法,这无疑引起了尉天池老师的注意,他会专门走到你跟前,默默无语的看着你临写,但却自始至终一句话也不说。直到结业后来才知那个经常晚自习来教室里溜达观看我们临写书法老师竟是鼎鼎大名的省书协主席尉天池主席,真后悔当时没抓住机会认识尉老并求得他的指教。
在学校住宿的情景也是难忘的。起初,我们进修的所有学生都被安排在学校旁边不远的五台山洞天旅馆,后来,学校照顾我的腿脚不便,让我住在美术系的一间写生教室里,这下,不仅住宿方便,省去了每天往返跑路,这让深深感到学校对我的特殊关心照顾,所以那时都住在学校外面的同学都羡慕我说,看你多幸福,被安排住在学校里既方便又舒适安全。同学说的没错,简单的住宿安排体现了学校的人文关爱和爱心精神。被安排住学校的好处关键是我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学习观赏机会,即是教室里,摆满了美术系学生们写生和创作的书画作品,无论是油画写生画板或是写意国画人物,丰富的画作,让我目不暇接。更难得的是,美术系里的学生经常在画室里夜以继日的创作。这无疑给我学习观赏画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记得,系里有位大三学生因未完成毕业创作,快放暑假前一连一个多月,每晚都在画室里作画,他的毕业作品是一幅写意人物画,我有幸那段时间每晚都能欣赏到他的现场创作,更庆幸的是在我的一再要求下,他创作中被丢进垃圾桶里的不满意作品,被我捡回收藏至今,一直是我业余学习画画的好资料、好参考。
在“大学时代”的生活里,让我最快乐的是能经常听到音乐系学生从练琴房传出的优雅动听的钢琴声,尤其那优美的钢琴和声,会带给我美醉般的享受。记得最有趣的是音乐系里每周末举办的音乐会,让我们美术系的学生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下一周与上一周的入场券封面只是色调不同,我们美术系的学生只需用作画颜料涂抹一遍,基本一样,看不出一点造假的痕迹,于是,每个周末的音乐会,我们美术系的进修生都能持票入场,后来为此我还写了篇题为《造假一回》的文章发表记叙这件有趣的往事。还有学校的周末一次电影娱乐也带给我很大的快乐,每到那时,我们班上的同学便结伴而行,一道去学校电影院看电影,在艺术欣赏里同乐同叙,其乐无穷。
在南师大进修的日子,我们是和学校的师生一起在一个食堂吃饭的,学校食堂很大,每次都是十几个窗口同时出售饭菜。那时是凭粮票买的饭票,一斤饭票一角六分钱,我们当时都是省吃俭用,精打细算。即每顿饭五分钱一份的青菜,外加四两米饭,晚上两块小卷子一碗米粥,一天单位补助五角钱,基本够用,最奢侈时,狠心一下花一角五分钱买一块长条形红烧肉块,有肥有瘦,算解馋一回,偶尔晚自习后也会在校园内花五分钱买一个面包作夜宵。
印象最深的是结业前的那次作业展览,大家都把自己一年期间最好的作业拿到现场展示,听取老师的点评和同学之间的交流评论。经过综合评议,各任课老师分别予以打分,确定最后成绩,然后将分数填到个人成绩报告单,学习结业时,还发给盖有“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公章的进修学习结业证书,而更大的收获是获得了一次系统、规范、全面的美术、工艺美术的知识学习,使自己获得了一次很大的提升,绝对是不虚此行。
整整一年两个学期的大学美术进修生活,虽然时间短暂,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因为这对我是走向社会生活和人生成长的又一次特殊锻炼。难忘南师大,我的“大学”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