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常长平的头像

常长平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8/28
分享

激情抒怀序

苏和平

常长平同志又要出新作了,书名为《激情抒怀》。从书名到目录,再到字里行间,激情贯通始终,真挚动人。可谓书如其人,人如其书——淳朴而热烈,执着而丰盈。

无论从年岁还是资历上论,常长平同志都是我的前辈。从我和他的接触了解,我知道他出身贫寒,幼时曾乞讨为生,后落脚平顺。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更知恩感恩。

常长平1942年出生,1961年高中毕业后,在军地严格政治审查和体检后,由平顺县委、武装部以及平顺中学保送南京军校。1962年7月1 日,军校党委在他们同期三百多名学员中接受两名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他是其中一名,被评为五好学员,受到军校党委嘉奖,担任班长。根据战备的需要先后转入长春军校和重庆军校。但是国家困难时期没有度过,军校根据军委命令在部队中抽调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干部支援农业生产。1963年他服从组织安排支农回到家乡当了一名社员,公社抽他参加公社当年四清,接着参加大四清,成为北社公社东河大队四清工作队成员,1965年1月被县委、武装部请示军分区党委,军分区党委批准后由司令员签署任命先后为羊井底公社、城关公社、西沟公社武装部长,并担任党委副书记,公社副主任。在羊井底工作期间在民兵和群众中开展向雷锋和劳模文化学习的群众活动,由他蹲点的吾乐大队王长富在省委组织工作会议上被树为“新愚公、活雷锋”的典型人物,省委号召全省共产党员、干部和社员群众开展向王长富同志学习的活动。吾乐村成为“长富村人学长富”的先进单位,县委在开展学习王长富的活动中连续下发了三个文件,并向省、地委发文汇报在全县开展学习王长富群众活动中出现的新气象。1969年常长平被调到城关公社,1970年党委安排他到最落后的王庄大队整党、蹲点,在整党调整领导班子的基础上(由年轻有为的王来胜担任支部书记,申兴旺担任主任,后来县委还对他俩人提拔为国家干部),他根据土地贫瘠缺少肥料,而县城所有厕所往外漫粪,严重影响县城卫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大队新做39辆小平车,他亲自到石油公司协商购买了39个废汽油桶,每个生产队三辆,并在地里打厕所,一个冬天就将县城厕所的粪全部拉到王庄生产大队地里的厕所,1971年,全县出现春旱,其他生产队下种困难,严重缺苗断垄。而王庄大队全苗出土,茁壮成长、长势喜人。县委组织全县所有社队干部到王庄大队参观学习,号召向王庄大队学习,充分挖掘潜力夺得当年大丰收。10月常长平被调西沟公社,在党委的领导下积极搞好民兵工作,1973年晋东南地委、军分区在西沟公社召开毛主席“大办民兵师”号召十五周年经验交流会,公社党委、武装部、西沟大队党总支交流了经验。1976年1月调他到全县最贫困的羊老岩公社担任主任,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党委会上提出“我们之所以不能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路、电和广播信息不通以及光山秃岭。要想致富必须改变。”在党委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带领群众通路、通电、通广播,植树造林;顶住极左路线的压力,偷偷地在最贫困、最分散的生产队试行包产到户,这些生产队当年就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年底总结工作时,号召全公社要学习这些生产队的经验,调动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不说怎样调动,但是干部群众都心清肚明, 1977年全公社实行包产到户,有的单庄独户还实行了包干到户,当年全面大丰收,摘掉了“吃返销粮”的帽子。1978年在全公社对林、牧、副业全面实行“包工包产”,出现了开天辟地第一次的“万元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们才公开了已经实行了包产到户,平顺县委、晋东南地委、山西省委都派员到羊老岩参观学习总结包产到户的经验,1982年他被省委命名为“党的政策模范宣传员”。同年国家交通部、山西省政府在晋东南地区召开乡村公路建设现场会,专程到羊老岩修路现场参观学习,会议号召全国要以羊老岩为榜样,开展乡村公路建设高潮。1984年1月调到石城公社任党委书记,实行机构改革,变为石城镇。在全镇全面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生产责任制,大搞村镇企业。1987年调任县统计局局长,认真宣传执行《统计法》,被省人大、省政府树为“贯彻执行统计法的先进个人”,立功一次,统计局被命名为统计执法先进单位。1991年调任粮食局党总支书记,直至退休。工作期间被北京军区、省军区,军分区评为优秀武装部长,省市县委多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

工作期间,无论身在何处,他始终体察民情、倾听民意、回应民盼,一路走来,风尘仆仆,一路凯歌,一路收获,留下的是坚实而清晰的脚印,结出的是朴实而甘甜的硕果。

他无论身为军人、基层干部,还是后来担任公社、乡镇及县局领导职务,无论在什么岗位,他总以一颗炽热之心、一片赤诚之情对待工作与事业。在工作之余,他笔耕不辍,他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我县的英雄模范以及山水风光都做出了积极贡献。我在县里工作多年,加之素爱读书,尤其喜欢读平顺人写平顺事的文章和书籍。这些年来,常常见到常长平同志的作品问世,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一是佩服其恒心。一个人写一篇文章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坚持写作;一辈子能出一本书已属不易,而他连续出版多部著作,更非常人所能及。《青羊情》、《山水古韵话平顺》、《学习收获》、《沿着党的足迹走》已由出版社出版或正在出版, 还有《赞誉山水》、《螺钉记》、《新风尚》,《激情抒怀》《平顺县军事志》《辞赋集》《杂文集》《剧本》等多部书稿准备出版或自己印刷。总计300多万字,其中诗歌两万余首。他真正做到了笔耕不辍、著作等身,生命不息,创作不止。

二是佩服其勤奋。纵观其写作历程,仅以《螺钉记》为例,皆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写所见所闻,摹模范人物,述典型故事。笔下人物有幼时伙伴、同学师长,有军校战友、地方同事,也有普通群众与至亲家人,总计约三百余人,丰富详实,感人至深。

三是佩服其毅力。常长平同志一生坚持写作,起初是一字一句在稿纸上耕耘,自2011年冬起,70岁高龄又开始学习电脑打字,由生疏到熟练,不曾停歇。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创作之余,他还常年照顾患病家人:岳母 82岁时(2008年)患脑血栓全身瘫痪数年,皆由他和家人侍奉直至寿终正寝;妻子罹患肾衰竭、糖尿病、脑梗塞、高血压,每隔一日需赴医院透析维持生命。从2000年起连续赴河南淇县肾病医院、西安同济肾病医院,2012年转长治市二院,2017年才转至县医院,前前后后,直到离世,照顾陪伴老伴20余年。尽管负担沉重、心情凝重、杂务缠身、事事操心,他仍能挤出时间,不顾年迈体弱,坚持写作。所有作品,无不是他在百忙之中“抢”出来的——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深夜仍秉笔不辍,甚至在医院老伴的病床前也没有中断写作。数十年如一日,子夜孤灯,静心创作,毅力非凡。

四是佩服其对革命工作的热烈情怀。工作一生,至六十岁退休,本是颐养天年之时,他却惜时如命,还要为党不停地工作,他把为党工作当做自己终生的责任和使命。特别是退休之后,更是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常说:“工作岗位退了,共产党员永不退休。”他将有限的光阴与精力全然投入到党给他安排的各项工作和文艺创作之中。2002年退休,县委就安排他担任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至今二十余年,为这一工作做出了一定贡献。当我县“旅游中心”成立之初,2005年他就被聘请为旅游中心的“党风政风监督员”。此后他就更把为我县的旅游事业出力当作自己的一项基本任务。上山下乡到各个旅游景点考察调查,用诗歌、辞赋、散文等各种文体做宣传。不仅如此,县委还连续安排他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宣传督导员”,并且担任组长负责一个大口的宣传和督导工作。2006、2007两年都被评选县劳模,2008、2009两年又被连续评为我县优秀共产党员,他把奖金全部以“特殊党费”的形式捐给了受地震灾害的汶川。

他热爱祖国,宣传祖国、赞誉祖国;他热爱家乡、宣传家乡、赞誉家乡。字里行间洋溢的是他对国家的热爱、对山水的眷恋、对家乡的深情、对亲友的厚谊、对同学的牵挂、对晚年生活的珍视……种种真情,流淌于文字之中,感人肺腑。

五是佩服其精神。他不仅以文字书写人生,更以生命践行信念。常长平同志所展现的,是一种超越年龄、超越境遇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他以朴素的笔触记录时代变迁,以真挚的情感弘扬英雄模范,在平凡中坚守,在坚守中升华。这种精神,既是对家乡的深情反哺,亦是对后人的宝贵馈赠。他持之以恒,坚韧不拔,以沧桑之笔抒写赤子之心,以澎湃激情传递浩然正气,为我们树立了一座精神的风标。

常长平,是一个普通人,却绝不平凡。他一生充实,一路坚持,爱祖国、爱家乡、颂家乡、赞家乡,以笔墨记录平顺的山水人文与英雄模范,为家乡发展树立起精神的榜样。平顺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若人人都能如常长平同志这般,执笔书写、热爱家乡、宣传家乡,何愁平顺不腾飞、人民不富裕?

是为《序》

2025年8月于长治

作者介绍:苏和平为原平顺县人大主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