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山工作和生活已十余年,常和同事调侃要不是“温州大学城”建在这里,茶山除了杨梅和瓯柑外,便什么也没有了,穷山僻壤而已!
前几日整理古籍文献,发现明初五朝重臣黄淮晚年居然在茶山南柳村“寿征庵”(遗址于南柳村北)生活了二十年。《明史.本传》:“黄淮,字宗豫,永嘉人。洪武末进士,授中书舍人。”
黄淮是温州著名的历史人物,如今市区仍存有信河街黄府巷、郭公山最胜寺等遗迹。更让人欣喜的是,我们在茶山南柳依然可寻黄淮墓,当地还建有黄淮纪念馆。
仲秋的一天,天朗气清,我驱车前往南柳村(车程不到五分钟)探寻村庄中的黄淮遗迹,参观黄淮纪念馆,聆听那些与黄淮有关的故事。据说,“南柳”这个村庄名的由来就与黄淮有着密切的联系。“南柳”最初叫作“信岙”,因为有丞相居住在此,村民们都感觉这“岙”字有些粗俗,不够雅致。黄淮当时居住的“寿征庵”前有一条河,河的南岸遍植柳树,于是改称为“南柳”,一直沿用至今。
黄淮纪念馆坐落于当地俗称“黄府山"的山脚下,背靠青山,掩映在苍翠葱茏之中。大门口蹲着一对石狮子,显得十分霸气。纪念馆大门的两侧围墙上分别镶嵌着“两代帝师”和“三朝宰辅”八个大字。关于“两代帝师”,《明史.本传》云:“议立太子,淮请立嫡以长,太子立,迁左庶子兼侍读。”又云:“明年(永乐六年),与胡广、金幼孜、杨荣、杨士奇同辅导太孙。”是说黄淮是仁宗朱高炽和宣宗朱瞻基两代皇帝的老师。关于“三朝宰辅”。黄淮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明史.本传》云:”成祖(朱棣)命与解缙常立御榻左,备顾问或至夜分,帝就寝犹赐坐榻前语机密重务。”又云:“(永乐)七年,帝北巡,命淮及蹇义、金忠、杨士奇辅导皇太子监国。”又云:“(永乐)十一年再北巡,仍留守。”可见,在永乐年间,他多次参与监国。《明史.本传》:”仁宗即位复官,寻擢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与杨荣、金幼孜、杨士奇同掌内制。”《明史.本传》有云:“仁宗崩,太子在南京,汉王久蓄异志,中外疑惧。淮忧危呕血。宣德元年,帝亲征乐安,命怀居守。”因此淮故有“三朝宰辅”之称。
纪念馆为单层两进的院落式建筑,砖木结构,白墙黑瓦,简朴中透出一股清雅的韵味。后进的中堂上,有一座黄淮塑像,头戴官帽,身着朝服,正襟危坐,目光坚毅。旁边有副对联,上联:八任官诰昭永嘉,下联:两朝辅国耀洪熙。横批:齐驱并驾。房屋的梁上高高挂满着大大小小的匾额"荣鹰宠命”“忠厚传家”“世德清晖”“名重沙堤”......都是后人对他的敬仰和追忆。
纪念馆院内过道两侧排列着石狻狺、石狮、石羊.....这些石刻雕像都是来自黄淮墓,但大多有损坏,明显可以看出修补。据说原来黄淮墓前有很多这样的石器,文革时期一些被砸碎或损伤了,有一些还被推入了附近河道里,现在保留下来的不多了。现在这些都算是文物,收集到纪念馆里就能更好地保存下去。走在纪念馆里,我看到了很多石碑,其中有两块碑石特别引人注目, 一块刻“赐归”两个大字,另一块刻着长诗《太液池送黄淮辞政》。石碑虽是今人新刻,不是古物,但是却大有来历,从中可以引出一段明宣宗与黄淮之间君臣相得的佳话。
宣德六年,黄淮的父亲黄性享寿93高龄而终。 宣德七年,赐祭葬于南柳“黄府山上”。黄淮特赴北京谢恩,宣宗赐黄淮留在北京过春节。宣德八年,明宣宗为黄淮饯宴太液池,亲题“赐归“二字, 并制长诗《太液池送黄淮辞政》。诗曰:“倾心写诚任旧老,而卿引疾先还乡。"又云:"五历星霜复相见......相对清言良慰情。有“赐大学士黄淮”端砚(现藏湖南湘阴博物馆),且谕以“明年朕生日,卿其复来"(《明史.本传》)。颁路费回温。
黄淮不但是个政治家,而且著述甚丰,其文章从容安雅。存世有《介庵集》十一卷,中有“退直”、“归田”、“入觐”三稿;狱中著《省愆集》二卷。黄淮自己给《省愆集》做了《序》。其中云:“先儒论诗以为穷而后工。近古以来,若李白、杜甫、柳子厚、刘禹锡诸名公,其述作皆盛于困郁抑之余,至今脍炙人口也。”黄淮《省愆集》里的诗文出于真情实感,得到朋友和后人的喜爱。杨荣、金幼孜、杨溥都为《省愆集》做了《序》,给了黄淮的诗文以较高的评价。黄淮的这种诗歌观点在我看来也是很有道理的。黄淮还奉勅与杨士奇合编《历代名臣奏议》共350 卷,自商周起至宋元,分64门,“凡历代典章沿革之由,政治得失之故,实可与《通鉴》、三通互相考证”(《四库全书总目》)。其“采摭赅备,固亦古今奏议之渊海也” (《四库全书总目》),为名臣奏议类之书典的佼佼者。
走出黄淮纪念馆,发现纪念馆的墙上刻着捐资建纪念馆的人的名字。乡亲们为什么这么爱戴黄淮呢,这是有原因的。因为黄淮是一个乡情浓郁的人。明代朝廷中,有不少任职的温州书法家群体,如黄采、黄养正、胡宗韫、姜立纲、任道逊和画家郭纯、谢庭循等等。这个现象背后,与黄淮有密切的关系,好多人是黄淮直接推荐的。另外,黄淮还热爱家乡,留存了大量诗歌。《墙外槐树》:“绿泛晴阴过短墙,金英争压桂花黄。 一从愁里看秋色,几度乡关举子忙。”《忆昨乙未九月一日作》:“忆昨离家日,今朝又一年。愁多头渐白,道在志愈坚。别泪秋风里,乡心夕照边。 何当解罗网,霄汉载腾骞。 ”《忆故乡》:“栝岭东头是故乡,碧天云树思茫茫。 瓯江直与沧溟接,不及羁人别恨长。”上述诗句通过秋色、举子忙碌、离别场景等意象,隐晦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接着,我又去参观了黄淮墓。首先看到的是文简公神道门,门的最上面是两条金龙盘绕的“圣职”二字。亦有一副对联,上联:五朝筹策天下计; 下联:两代帝师武侯心。《明史.本传》:“(淮)正统十四年六月卒,年八十三,谥文简。”明正统十四年,黄淮于南柳“寿征庵”中逝世,享年83岁,谥文简,赠太保。黄淮敕葬于大罗山黄府山东北侧,长眠在茶山南柳的青山绿水之间。黄淮墓原墓规模较大,文革时期遭破坏,后虽几经修复,但早已不复旧观。现在,我们只有从墓道上那些默默驻守的的石将军、石马身上,依稀感受到墓主人昔日的尊荣和显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