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婉清扬兮的头像

婉清扬兮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1/03
分享

秋游“苍坡村”

2025年10月31日,阳光不燥,微风正好,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桂花香味。我们温州大学的老师们踏上了“苍坡村”之旅......

导游小周是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子。一上车就说:“俗话说:‘楠溪江畔多村落,就中最好是苍坡!’好在哪里呢?今天就跟着我走吧,保证不会让大家失望哦!”一句话吊足了我们的胃口,也对这个小伙子充满了好感。

一个小时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们来到了“苍坡村”的村口。

在古村入口处,立有一块白色大理石碑,碑文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同志的手迹:“欲寻桃源路,携秋楠溪行。村同古柏古,人比清水清。弟望送弟阁,兄送望兄亭。谁又点灯去,远山明月生。”这首诗是上海青年画家夏蕙瑛女士创作的。1995年秋天,夏蕙瑛女士来永嘉写生,有感写下了这首诗。

“欲寻桃源路,携秋楠溪行。”看到这句诗,老师们非常激动,这不正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吗?现代社会,教育界卷得不行,大学虽然好一点,但也是压力重重。谁不想找个“世外桃源”喘口气,哪怕是一天也好。大家迫不及待地跨入了大门。

一进大门,果然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此时,朴实的村民们早已在“晒秋”了:米白色弄成8字形的素面,淡黄色的番薯干,褐色的豆干、菜干和生的熟的板栗,还有最引人注目的紫红色的“洛神花”......看着这些劳动果实,我的脑中不由浮现出李绅的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勤劳的“苍坡村”人民千百年来还是在楠溪江边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们对这片土地还是爱得那么深沉,用自己的汗水和劳作换来每个秋日的丰收,农作物们在阳光下恬静地吸收着“秋”的精华......看到我们的到来,勤劳善良的村民们便向我们推销起了自己耕种的农产品。看到他们那淳朴和渴望的目光,看到这些纯天然的物美价廉的农产品,我们完全没有抵御能力,便大包小包地买了起来,仿佛要把“苍坡村”的“秋物”全部拥入怀中......

这时,小周告诉我们:据该村李氏宗谱记载,公元955年,一世祖李岑为躲避闽中战乱从福建长溪迁居于此,现存格局是南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九世祖李嵩邀请国师李时日规划设计的,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这和《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何其相似!

“村同古柏古”是说“苍坡村”历史悠久,是个名副其实的“古村”。小周告诉我们“苍坡村”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为唐朝后裔李姓聚居地,迄今已延续了40多代,现存建筑至今仍保留宋代风貌。整座村庄占地14.3公顷,现有880多户人家,2900多人,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而且村中确实有古柏。便带我们去看了古柏。这两株干粗枝虬的古柏栽植于南宋,已经有820多岁了,所以称之为“宋柏”。它们历经800多年风雨沧桑的洗礼,至今还枝叶茂盛。然而,树身早已呈现斑驳之态,展显了岁月雕琢出来的累累伤痕。这两棵宋柏是“苍坡”寨主李西斋亲手种植的,当时,他号召村民们大力植树,美化家园。为了使柏树不受破坏,他不仅教育村中顽童不要攀树折枝,还特意订下“凡拴于柏树之牛,立杀不赦”的禁约,并说到做到。被“苍坡村”村民视为风水树的这两棵古柏无忧无虑地生长着,的确为古村增添了几分古意。

“弟望送弟阁,兄送望兄亭。谁又点灯去,远山明月生。”这是“苍坡村”的一个典故。在小周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望兄亭”。这座造型别致的亭子是“望兄亭”,它与对面方巷村的“送弟阁”均建于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两个亭子隔着田野遥遥相望,数百年来向人们诉说着一段兄弟情深的感人故事:“苍坡村”李氏的第七世祖李秋山和弟弟李嘉木分家后迁居到方巷村。弟弟李嘉木常常一早就站在寨墙上向东南方眺望,等待哥哥踏着田间鹅卵石小径过来,兄弟二人“会桃李之芳园,叙天伦之乐事”,感情非常好,时常促膝长谈到深夜,分别时总要相送到村口。常常哥哥离开回家时,弟弟就送哥哥到方巷村头,弟弟回来时哥哥又要送弟弟回家,如此反复,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后来,兄弟俩商定在“苍坡村”和“方巷村”各建一座亭阁,在亭子里挂上红灯笼,相互约定,分手后,只要看见对方亭子中的红灯笼亮灯,就知道对方已平安到家,兄弟俩就各自安然收灯回家歇息。从此,兄弟友爱、邻里和睦的风气就一直延传下来,正如望兄亭上的这副对联的写照:“礼重人伦明古训,亭传佳话谱新风”!大家纷纷为“望兄亭”的故事所感动,“泪点低”的不禁两泪涟涟。这对古亭,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写照,是古代乃至当今弘扬家庭美德的一份生动讲义。有老师说,建议现代社会兄弟姐妹为分家产而打官司的都要带到这儿看看,大家都笑了。

“人同清水清”强调村民“男耕女织”,品性高洁,如山泉水般清澈,也体现了村民以“诗书”传家的传统的生活方式。

小周告诉我们:“苍坡村”的整体布局是“文房四宝”。在小周的指点下,我们果然看到了“笔墨纸砚”:一条用方砖和条石铺砌而成、横穿村庄前部、由东指向西的直街,称为“笔街”,笔尖直指西边的笔架山。笔街全长360米,象征周天360度,是古人对“天人合一”观念的一种物化。两个水池就是砚池,根据它们所处的方位,东边的叫“东砚池”,西边的叫“西砚池”,两座砚池都呈矩形。砚池的大小刚好将村庄西边的笔架山倒映其中,显得恬静自然,勾勒出一幅江南山村水乡的静态水彩画面,给人一种回归田园的诗情画意。池西岸还有用条石围砌而成的砚槽,更让人感觉就是一方活脱脱的真砚。东西砚池的两旁道路边各搁置一块大条石,形状就象磨过的墨锭,这么大一锭墨,估计“苍坡”人几代人也写不完。所以,“苍坡”文运不衰,读书人层出不穷。那纸在什么地方呢?鹅卵石砌筑而成的正方形的村寨围墙和层次分明的建筑,布局整齐严谨的民宅,使得整座村寨恰似一张铺展开来、已写过字的大纸。村庄内笔墨纸砚俱备,一千多年过去了,至今仿佛仍散发出浓重的书卷气息。设计者以文房四宝来布置村寨,意在激励李家后代子孙发奋读书,争取多夺功名,光宗耀祖。正如李氏先祖在溪门上题写的对联:“四壁青山藏虎豹,双池碧水储蛟龙”,企盼后人龙腾虎跃,人才辈出。

说着说着,小周带着我们来到了“义学祠”。“义学祠”内主要展示的是“永嘉学派”。南宋时期,薛季宣开创事功之学,继承者陈傅良、集大成者叶适,都是温州(古称永嘉)籍学者,所以称之为“永嘉学派”。它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永嘉学派主张发展工商业,务实创新,是今天“温州模式”的思想源头和温州人“敢为天下先”创业精神的文化基因,对后世影响深远。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是叶适,字正则,号“水心先生”,浙江瑞安人。旧时有“孟母三迁”之说,为了给年轻的叶适寻找到适合读书的地方,叶适的父母曾经21次迁居,后来听说“苍坡村”读书风气很盛,便来到“苍坡村”外定居下来。叶适经常来“苍坡村”玩耍,当时“苍坡”的世祖李伯均是位老师,见到叶适,非常喜爱,就收他为徒,让叶适和他的儿子李元一起学习。后来,叶适依靠李伯均的师友网络,四处求学,拜访名师,得到很多名师的指导,特别是得到陈傅良的指导。李伯均过世后,叶适为纪念恩师,为老师题写了墓志铭,这个墓志铭就在里面展出了。除此之外,展厅还展出了近几十年来研究永嘉学派的各类书籍。没想到“苍坡村”和“永嘉学派”还有一段渊源,老师们不禁对“苍坡村”肃然起敬!

历史上苍坡人才辈出,科举中第者众多。如今,古村里也走出了不少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大鹏先生就是苍坡村最有“分量”的知名学者,说他有“分量”,并非指他的财富最多,官职最大,而是指他除拥有教授、药物学家、硕士生导师、院士等头衔之外,还是一位功成名就的企业家。“苍坡村”未来可期啊!

不知不觉间,我们该和“苍坡村”说再见了!我们大包小包提着,朗诵着夏蕙瑛女士创作的“欲寻桃源路,携秋楠溪行。村同古柏古,人比清水清。弟望送弟阁,兄送望兄亭。谁又点灯去,远山明月生”满载而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