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且车的头像

且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30
分享

由“老费”看历史兴衰

(一)

某日,单位增加医补政策,允许员工自行采购医疗补品,之后拿发票发报销。这政策很是得民心,办公室里大家十分踊跃。此时,一个新来的年轻人自告奋勇,愿代大家去药店采购,免得大家都去跑路。于是,拿着一张纸登记大家伙需要的营养品名称。大家乐得如此,一一登记,杂七杂八,品种繁多。

东郊人老费汗多体虚,念叨着买盒蛋白粉试一试。老费貌忠厚,常以君子寡人自居,自诩完人第二,每遇问题,总有高论,常常言不及义,而后必以一家之言自嘲。等年轻人来到跟前,老费拿起笔,恨恨地写上“老费:蛋白粉一盒,听装进口”

不大半天,年轻人冒着雨买来了东西。由于东西众多,分发给大家需要依次排队。办公室一片赞扬之声,声声道年轻人辛苦不说,还淋了一身雨水。所以每等轮到自己领东西,总迫不及待先付给年轻人钱,伴着不断的谢谢声。

东郊人老费在队伍后边。心里突然盘算:这票也不是正式发票,再说政策刚变,能不能报销还是个问题。如何耍个手段,即能拿到公费补品,又不会冒买了报销不了的风险。正在筹谋中,队伍排到老废了,此时老废心中还没有想好如何处理。一刹那突发灵感,一边拿起自己的那份一边问年轻人说:“这样吧,钱就不给你了,你拿着发票去报销,报销完了自己留着,免得我给你,你报销了再给我,太麻烦”。看到老废如此大义凌然言辞果断,年轻人气势不够,也不好说什么,只能无奈地说了声“行”。

老费自得手段了得,再说了,这一轮下来,他也不会欠年轻人什么。

年轻人也是冷然,辛苦了一番,谁料剧情突然反转。要知道原计划晚上是要交房租的,本想着帮大家买东西,回来大家也就把钱给了,不会耽误房租。不料突生岔子,房租真就差这点钱。开口要吧,又怕不给老费面子,不开口要,晚上答应房东的房租又差这边么一点给不上去,自食其言。

年轻人知道房东晚上会来催租,故意在办公室熬到11点才回家。但一到小区楼下,发现讨租的房东已等候多时。房东迎面,不用开口,一脸讨账的表情,已经将空气凝固住了。年青人知道自己理亏,答应人的事情没有办到。于是低头哈腰,求得房东答应明天再付房租,房东一脸鄙夷,哼了哼,并要求明天不能再拖。

年轻人一脸无奈,一边上楼一边回想起自己今天见义勇为之事,感叹好事难做。关上门,坐在床上整理发票,核票,算数,怎么也对不上,最后发现少了一张。顿时眼花,完了完了,一份报销不了了,明天房东那边,又要再做一次无信之人。努力回想也不知道这是把谁的发票丢了,长叹一声,初来上班,本就拮据,奈何又遇此波澜。只能自掏腰包,并打算明日借钱补上房租。

此时,另一边的东郊大汉坐在自家黑暗的客厅,光着膀子,靠在实木靠椅上,满意而端庄地将一大桶蛋白粉放在面前的茶几上,卷起袖子、圆睁双目、搂起大勺、狠狠地将不知道谁的钱买的蛋白粉送到嘴里,发出了享受的呻吟声。

(二)

昨日谈及办公室老费,并非专指一人,其实是所有中国人的缩影,只是我们没有觉察而已。这是很细微的文化特质,人们很容易忽略。这种特质,有的时候是我们的优势,有的时候是我们的劣势。面对同样的事情,因为客观条件的不同,最终的做法和选择也不同。这个特质,这就是中国人的权变。

什么是权变?看四下无人,随手乱扔垃圾是权变;看左右无车,横闯红灯过马路是权变;找个理由插队拥挤是权变;真实实力不如齐王的田忌赛马也是权变(话说田忌赛马害了多少孩子,以为那是智慧正道,其实只是机巧而已。让孩子们学会了碰到事情老是想另辟蹊径,导致有现在人们不讲肯用功练就硬实力而一味追求和崇尚的高情商。因为他可以用情商高取悦于人、能更轻松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此厚此薄彼,科技如何搞得过西方。这里不多提及),大到六韬三略孙子兵法也是权变。

生活当中更是不胜枚举。曾经有个同事,他开车,碰到有人过人行道,他便怒不可遏按喇叭,骂道这帮人真他妈没素质,这么慢,撞死你丫。反过来他走路,有车过来按喇叭,他也怒不可遏,来来来,有种你他妈撞死我。

这是何等的变化多端,以自己的利益为准,随时随地随机变化。

这也是很好的衡量人的标准,总的来说,权变太多的人不可靠。当然不能听他说,要看他如何做(说话说的漂亮的人后边也会提到)。比如你要给女儿物色女婿了,她男朋友载着你们要去超市,但你发现他为了让你们下车,在拥堵路段停下车,造成拥堵,这个时候,起码可以减分,让如果还献殷勤般地让你们别急别急,你就可以把他否定了,因为他不知道照顾别人,权变之心多了一些。同样如果打算和人进行大的经济合作,看着这种场景,我觉得这种人可以直接不用继续了。因为潜在的影响可能极大。反过来,你如果是被物色者,比如你是个做市场营销的,到了一家公司,在面试的过程中,这家公司首倡要与客户喝酒,要通过喝酒手段迅速达到签单的目的,你也可以把这家公司否定了,他们格局不高,不值得与之同谋。

现在,我们再来模拟研究老费之心理活动。

一开始,有人提出帮忙,老费欣喜,暗想有人替自己跑路,自己回来把钱给年轻人,省了了体力,不用自己跑路,何乐不为。此处都可以说是邻里相帮,其乐融融,无可薄非。

之后,东西买回来了。老费此时心理也起了变化,他的目标值由不需要自己跑路变成了不需要自己走报销流程,他压根不想掺和了。于是他提出了需求:“你报销完了,自己把钱留着,免得我先给你,你再给我。”他进一步把麻烦留给了别人。

试想一下,事情一开始的时候,老费会不会这样说-----让年轻人拿自己的钱给大家买东西,年轻人自己再走报销流程。说出来年轻人会不会答应?大家可想而知。

那此时为什么老费这时候会这么说呢?因为外界条件发生了变化,什么变化?年轻人将东西买回,花自己的钱,木已成舟,自然与一开始不同,老费此刻才敢说出此话。

恰恰是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而这变化非常微妙,人不易发觉,反而感到十分自然,没有过分之处。但我们将之发大,放大百倍到可以看见的状态,就可以说成------你的钱都花了,你处于劣势,你们有商量的余地。所以老费才能理直气壮的说出越轨之言。

这也就是中国人的权变。权变,曾经是我们文化的精髓,我们有时候引之为傲,比如如今用于商场的孙子兵法便是权变之术。有时候以之为耻,比如我们在没有车的路口闯红灯,因为影响不大,所以我们觉得可以违反规则。还有在国外因不排队被骂的狗血淋头等等比比皆是。

权变,是来自中国道家学说,话说一部道德经,涵盖了所有的人生智慧,也包括权变智慧。比如道德经里一句话,“反者道之动”,这句话涵盖了半部孙子兵法,这句话涵盖了西方整部的君主论还绰绰有余。但道家文化会使得人变得奸滑,所以不能成为社会的文化根基。

早在春秋战国时候,我们的先哲也做了深刻的思索,所以有了当时的百家争鸣。其实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的文化底蕴仍是儒家学说。儒家学说教育人,要正、要仁、要浩然正气。这种基调是可以作为社会文化基础的。

但我们历史经历了百家争鸣,道家儒家各有所长,所以百年相争不见高下,直到汉代儒家才占到上风。这个节点,就是所谓的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化风气的变更,便是革命,堪称残酷。道家主导转变成儒家主导过程中,不知死了多少仁人志士。

汉代之后的文化是不是真独尊儒术了呢?显然没有,起码没有全部,道家思想依然有他的生命力,因为他可用,因为它有理、因为它有利,所以它不会消亡。这样,我们的文化变成了讲经又讲权。讲经,便是儒家经典,讲权,就是道家权变。

好在汉武大帝极力推崇儒学,以宽厚仁孝定为社会基调。才有了汉朝才有了四百年的延续,兴盛一时。(此处,大大再次提出儒家国学经典,比如他老提礼记中的善独,便有深意。因为文化确实影响广大,我们需要引起重视,文化决定了社会,甚至决定了一切)。

汉朝末年,也就是三国时期出现了。我们现在十分喜欢的三国演义,为什么?里边的智慧太好了,智谋太多了,简直引人入胜。但喜欢归喜欢,要知道这只是表象,其内在文化基调已经发生变化。此刻道家权变占了上风,计谋百出便是道家文化基调权重加大的外在表现。讲经有讲权,终究不能平衡。事实证明,讲经又讲权,因为利益关系,最后只能变成只讲权不讲经。讲权变,为了利益,不讲经,忘了人生大义。

到了司马晋朝,“权”更是将“经”打翻在地。为什么?因为儒家学说有他的自身的缺憾,这个缺憾在孔圣人时代已被人发现,这个缺憾便是乡愿。乡愿是儒家人自己发现的,他的发现者就是孔子的弟子荀子。何为乡愿?就是表面上仁义道德,获取大众认可,然后私底下获取私利。(这和现在的贪官污吏何其相似,其实我们都是这样的人,生活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你再不自省,很难说能出淤泥而不染者)。

孔子自有先见之明,他当时双脚跺地,大骂乡愿乃儒学之贼。但无可奈何。他也阻挡不住,修复不了儒家的bug。

终于道家权变和儒家乡愿见面了,握手、拥抱、相见恨晚。这种文化糅合,严重影响了西晋社会风气,阴谋成风,奸诈成性,炫富如流、等等等等。以至于历代的历史学家压根不愿提及脏乱不堪的晋朝时代。这也是晋朝存在感很低的原因。社会乱成一团,糟糕不堪,儒家宽厚为根基文化土崩瓦解,最终中华文明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五胡乱华之灭顶之灾。

这就是文化的原因。文化可以导致历史兴衰,诚然不假。所以在文化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重视,谨小慎微。晋代话说也有仁人志士,他们就是以陶渊明和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隐者。事实上,他们并非我们了解的那样,放荡不羁,浪迹形骸、逆耳犯上,避世山林。相反,他们是十分有关爱之心。只不过当时的上层社会太多腐败,他们屡次谏言,无能为力,最后实在不行了,有的便自暴自弃,有的自己摧残自己,有的就退隐山林。

有个人叫刘伶,骑着牛喝酒,让仆人跟着,说我喝酒,在哪里喝死了你就随便把我埋了。大家体会一下,这是什么感觉,生无可恋。爱之深,恨之切。因为不能拯救天下,所以才痛苦不堪,才会自己折磨自己。刘伶买醉,他媳妇不知其心,世人也不知其心。现在河北有个名酒叫刘伶醉,我们喝的时候,不要认为这是酒鬼酒,我们需要喝出天下关怀之感。

中国的仁人志士从来没有断绝,他们一直在摸索,想拯救中华文化。因为唯有文化才能主导社会进步,才能决定社会安宁,才能主导人类幸福。他们没有停步,甚至在魏晋南北朝百年来的战乱中也不停不休。

终于,黄天不负,终有柳暗花明,中华文明来了转机,真的来了拯救者。它会将引起中华文明另外一个高潮。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