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戴高山(戴良支)的头像

戴高山(戴良支)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15
分享

南音舞蹈,穿越千年话拍胸

在泉州,不论红白喜事,不论官方民间,只要稍有一点排场,需要热闹一番的,都少不了《拍胸舞》的参与。可以这么说,《拍胸舞》是闽南泉州节日、喜庆、庙会、踩街、丧葬的一把精盐,任何盛宴离开了它,这顿饭菜就做不出味道来了。

多数人认为,《拍胸舞》起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梨园名剧《郑元和》。因此,它的主导配乐也一直是南曲《三千两金》。而我以为,《拍胸舞》的出现,事实应早于唐代。

说到此,让我想起小的时候,父亲在“皇宫起”的古大厝里,哼唱着南音《三千两金》的情景。而我唯一能够记住的,是:“所望,所望求功名,去到苏州遇亚仙……”

不管今天昨天甚至千年的岁月,南音南戏一直是闽南泉州千年传承的曲目,有着极其深远的传统根基和民间活力。《三千两金》源自于泉州梨园传统保留名曲《郑元和》一戏中,而《拍胸舞》则是郑元和轮为乞丐后卖唱的街舞。因此,“街舞”应始于中国古代而非美国。

《郑元和》是一部类似于《杜十娘》的书生与歌妓爱情剧,只是结尾不同而已。

相传,唐代有一名书生叫郑元和,他携带三千两黄金进京赶考。不料来到苏州时,却遇上当时的青楼歌妓李亚仙,因被其美貌和才艺所迷,无心上进,最终被李鸨婆骗去了所有钱财而无法上京赶考,轮落为街头歌郎,靠卖唱《莲花落》与拍胸踏舞勉强生存。《三千两金》是郑元和沿街沿巷、边舞边唱倾诉身世的南音曲目。

后来,李亚仙找到了郑元和,倾资相助让他再度赴京赶考,考取状元回来后迎娶亚仙。

和《杜十娘》不同的是,《郑元和》以悲剧开始,以幸福结剧,恩义有加。更适合泉州的民间道德和情感伦理,做到有恩必报,有怨必结,先苦后甘的善恶轮回。

小的时候,我对南音一点感觉没有,倒是父亲时常喜欢吟唱,那时,父亲曾告诫说:年轻人要有志向,要专心功名,不要沉迷于美色。当然,什么是美色,那时还小不懂。

长大之后,因为生活在闽南泉州,南音之声时时入耳入心,不管是城里的大街小巷,还是乡村的荒郊辟野,不管是梨园大戏,还是南音小曲,都是民俗节日或庙会时的辅助曲目,不可没有。故虽不甚研究,倒也耳濡目染,遇上不太懂行的人家,也能扯上两句。

作为泉州的传统曲目,配乐《三千两金》的《拍胸舞》,时常会在各种节日或红白喜事中表演。可以说,在泉州,从重大的文化活动、大型的文艺踩街,到集会庆典、迎神赛会和普通人家的婚丧喜庆,都随处可见《拍胸舞》的表演场面。因此,《拍胸舞》是泉州乃至整个闽南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

并且,《拍胸舞》也是最男人的一种舞蹈,它阳刚粗犷,激烈豪放,不需要舞台。

男人们赤裸着上身和双足,穿着红色的大宽长裤,头带着一个形制特殊的蛇形草箍。这草箍是将一条红布条与稻草混合编织成一个草圈,并于草圈的接头处,留出一段如同蛇头般上翘起的顶端,使所混编的红布条,恰好从顶端显露出来,有如金蛇吐信一般。

说到蛇头,这里可以追溯到古闽越族的图腾金蛇。古闽越族的先民们头戴象征族徽的蛇图腾,他们一起围着篝火,以古朴、庄重,如醉如痴的舞步,尽情地释放自己,展示出一种丰收和喜庆的欢乐场景。这种场景,至今仍保留在《拍胸舞》的舞蹈中。

可以说,舞者头顶上着高高盘绕的蛇形草箍,充分显示、并代表着闽越民族的民间传统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以及闽南古老的艺术魅力。

此时,我突然想起李白《送汪伦》的诗句:“李白乘舟将欲行,突闻岩上踏歌声。”以及南宋画家马远的《踏歌图》。其画中踏歌者的舞姿以蹲裆跨步为主,而双手依次拍击胸、胁、腿、掌,并配合怡然自得的颠头扭腰动作,和现今的《拍胸舞》是完全一种类型的舞蹈。

由此可见,笔者以为拍胸舞的起源,应追溯至唐代中原时期的民间舞蹈。同时,《拍胸舞》也保留了泉州及闽南地区古闽越族原住民的舞蹈遗风。

有研究者发现:在黎族、高山族的舞蹈中,均可以见到与《拍胸舞》相同的拍击胸、腿的“四击”动作。而鄂西土家族的传统舞蹈《肉连响》中,也有以手掌拍击额、肩、臂、肘、胁、胯、腿、脚等部位所发出的、有节奏的、连续响声的舞蹈。

当我们观看《拍胸舞》时,能感觉到它时而高昂激越,时而舒缓和畅;时而抚胸翻掌,扭腰摆臀;时而动作圆柔,诙谐活泼,妙趣横生。踏歌人随着舞蹈的环境和观望者的情绪变化,不断变幻着动作节奏和幅度变化,跳到兴起时,双脚反复用力顿地,双手使劲将胸、胁、及全身可以拍打到的部位,拍打得全身通红,足见其粗犷古朴、诙谐狂烈的风格。

数年前,韩国鸟叔的《江南style》一夜风靡全球。于是网上有人说:“泉州的《拍胸舞》是闽南的‘江南style’!”听这一说我坐不住了,跳出来为《拍胸舞》正名:“它是中华国粹,是源于唐代的古舞蹈,为什么不说‘江南style’是《拍胸舞》的翻板呢?”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拍胸舞》不仅是中国国粹文化,更是世界艺术遗产和精髓。李白的《送汪伦》和马远的《踏歌图》充分证明,唐宋时期这种舞蹈早已遍布中原。

不管何时,当你走在泉州大街小巷或乡间古厝,无时不刻都能听到依呀的南音。

《四时景》唱的是节气。把握好节气,风调雨顺,四时好光景。《梅花操》借物咏怀。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竞相怒放的描述,歌颂其刚毅不拔、高尚纯洁的情操。《八骏马》以走马之状态,奏成段落循环的传统“换头”与“合头”节拍。《百鸟归巢》则描绘禽鸟异彩生动的景象,表现出各种鸟类的特殊姿态,象征人民吉祥、美好的生活追求。

这其间,你能听到的是:有些是中老人吟唱的传统南曲,有些是戏曲家演唱的南音曲目,有些则是各种播放器传播出来的乐声。不管以何种方式传播,泉州南音都无时不刻地再度展现了远在一千年之前,中国唐风宋韵的悠扬、古朴与和谐。这些,都是古老文化的延伸与历史的沉淀,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口手相传,而保存下来的世界文化遗产。

有一年,笔者因为文学创作的缘故,曾经认识了几位泉州的民俗及曲艺大师,其中当然也有南音界的曲艺名家了。于是,我对南音的亲近感和感知力,更是有所提升了。

据一些老艺术家介绍,《拍胸舞》的基本动作为“打七响”,即双手首先于胸前合击一掌,接着又双手依次拍打左、右胸部,双臂内侧再依次夹打右、左胁部,而后,双手依次拍打右、左腿部,一共连续拍打“七响”合七拍,这是否与七音节有关,我未深究。

作为“乞丐舞”,光膀子是其最大的特点,遇到天气寒冷时,常要需借酒驱寒。而这些汉子在酒酣耳热时,其夸张、狂热和大幅度形成了“酒醉拍胸”别具民间舞风。

而今,《拍胸舞》则更多以大型广场舞出现,其表演风格更加开阔、明朗、热烈、欢快,队形也变化有序,粗犷中透出美感,喜庆中带有诙谐,古朴中融入现代。

据了解,在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人的不断总结、丰富和创新下,《拍胸舞》的动作也已从最初的“打七响”,逐渐发展到拍击肩、臂、胸、胁、肘、腿、足等多个部位,并创造出一套全新的街头舞蹈动作,非常的雅俗共赏,深入人心。

这其中有:“欢喜步”“雨来步”“大人步”“不倒翁”“蜘蛛步”“蟋蟀跳”“老鼠逐”“螟蚣展须”“公鸡斗”“善财观天”“击掌回音”“玉驴颠步”“金鸡独立”“蟾赊出洞”“半月斜影”“大小奄鸡行”等多种风格各异的舞蹈组合,伫足观之,你会随着节拍扭动身体,不管是不是行家,都控制不住高声呐喊,融入其中。

最为可贵的是,这种古老且充满活力的民间舞蹈,在泉州随处可见,只要你人到泉州,随时都可能看见拔腰挺胸,激情跳跃,或蹲或扭,怡然自得颤头扭腰的表演。

那高昂、激越的双脚反复顿地;那舒缓和畅的抚胸翻掌、扭腰摆臀,让人感觉圆柔诙谐,活泼可爱妙趣横生,让你置身于泉州千年文化之中,仿佛又回到唐朝。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