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父亲的第一件事是叮嘱母亲去取火笼,他怕母亲的手受冻了。然后,他教我怎样才能看到冰。但是,那一年冬天我没能看见冰,只是记得,父亲也裂手,家里只有一个火笼是给母亲用的,我认为男人都不怕冷。
冬天来了,晴好的天空突然刮起了霜风。
父亲说:“明早就有霜降了。”他让母亲去取出火笼来,又对我说:“你不是想看冰块是什么样子的吗?去,到水缸里掬一碗清水,放到猪圈的瓦顶上,明天早点起来,兴许就能看到薄冰了。”
闽南的天气,向来不是很寒冷的,所以,要不是冷到不行了,我们是不能看到薄冰的。我们小时候没有电视,也很少能看电影,更没有机会去很远很冷的地方,所以,想看到水面结冰,都是一种奢望。
所以,每次冬天感觉要下霜的时候,父亲的第一件事,是叮嘱母亲去取火笼,他怕母亲的手受冻了,本来已经开裂的手,会裂出血疼得更厉害的。
父亲也裂手,但家里只有一个火笼是给母亲用的,我认为男人都不怕冷。
我按照父亲的指导,用粗碗掬了小半碗水,拿去放在低矮的猪圈瓦面上。回来时,父亲已经从灶角边,拉出了一个小麻袋,伸手从里面取出一些黑乎乎的东西,我知道那是小木炭。
此时母亲从内屋取出一个小火笼,递给了父亲。
父亲用一只手接过母亲的火笼,又用另外一只黑乎乎的手捏着一把小木炭,将小木炭放入火笼的土胆中,之后将它交给母亲,让她冷的时候,自己用稻草引燃了,烘烘手。
火笼是一种用竹片编制的小篮子。底部有个底座用来放置的,座上装有一个用土烧制的开口瓦罐,整个瓦罐被一圈圈用竹片编制的拢框位了,瓦罐内放置着一些小木炭。篮子上半部分是篓空的,最上头连接一个竹提把。
从外观看它就是一个竹编的小篮子,只是中间放置着一个固定的瓦罐,能够放置一些木炭点燃取暖。小火笼高约25公分左右,周长跟热水瓶差不多,用久了外面的竹片会被木炭火慢慢烤坏的。
那时候,木炭是平时烧饭时,从灶膛里铲出没有烧完的炭火,浇水晒干保存下来的小木炭,农耕社会极为稀有。
第二天一大早,我被母亲叫醒了。睡在父母中间的我,挤到被窝里十分暖和,但起床后,就开始感觉手脚冰凉刺痛,脸上发烫,两三件衣服不够御寒。
我知道,母亲老早叫我起床,是我知道我想看看昨天那碗水有没有结下冰晶。不早点起床,太阳出来就化掉了。
我搓了搓手出去了,跑到猪圈的瓦面取下那个粗碗。
让我失望的是,虽然那碗水是冰凉的,但只见碗面上一层水圬似的、薄薄的浮游物,让我用小手一掐就破开了,我不知道那是不是冰。
我把水泼了,把碗带进了屋。母亲见我一脸失望,就用手抚了我一下头说:“感觉已经很冷了,怎么就不结冰呢?”她把我的手拉到火笼上,接着说:“冷了吧,烤烤,你肯定可以看到冰的!”
我把手放在火笼上,母亲在火笼上罩着一块小花布,温暖从瓦罐的炭火中传递出,传到火笼上那块小花布上,让人感觉温暖舒适。
长大后,我知道那块罩在火笼上的小花布,除了能让炭火的温度适宜,还能阻止氧气流动,从而增长瓦罐中木炭的燃烧时长。
冬天过后,母亲会把火笼清理干净,用花布包裹起来,等到来年冬天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