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旅行的六天中,嗅过不少花香,百合花与紫罗兰的香味仿佛还留在衣袖上;嗅过不少精油的香气,各种精油都是从芬芳的花中,从香料植物中提炼出来的,是云南重要的品牌式商品。
嗅过药香、茶香,这里出产三七等名贵中药,也出售一饼饼的普洱老茶。这种圆饼似的老茶,制作工艺起于何时,我没查证,但想到苏轼的书法《一夜帖》中似有“却寄团茶一饼与之”的句子,或可认为自北宋即有如此包装的茶叶了。
当然还有菜香、酒香。在七八家大小酒店用过餐,虽是团餐,饭菜简单,不备酒水,但还是能隐约闻到,名吃汽锅鸡更是香味馥郁。出人意表的是,在每一个酒店,从省会昆明到彝族自治县石林,到大理白族人开设的乡村饭馆,再到纳西族自治县丽江市,大大小小的酒店、饭馆里,都有一位书画家的身影,都有书画作品的拍卖活动。而负责拍卖的小伙子和姑娘几乎以同样的程序、相仿的言辞,介绍身旁书画家的艺术成就,并一幅一幅地报出作品的价格。一般前两张以三十、五十元的“装裱费”,“赠送给首先举手的有缘人”,然后价格逐渐攀升,数百、上千不等。
在丽江的酒店,一位胖金妹的普通话,让人觉得汉语普通话真是太难学了,她很卖力地在说,力争把每个字都讲清楚,但那些字词串在一起,听众就不忍听下去了。“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让纳西人讲普通话,”纳西族导游跟我讲,“‘苹果’总是念成‘屁股’”。但用纳西语唱的歌曲,却是很中听。
酒店墨香,虽非云南仅见,但此地如此普遍,每个酒店都搞这种活动,却是我第一次遇到。云南有五十二个民族杂居其中,人口在三千以上的民族二十六个,各种语言、各样文字、各不相同的民族文化,在此相汇交融、共生共存,应该说云南也是一个文化大省。但以毛笔在宣纸上写字作画――这一汉文化的重要形式和内容,能在边陲省份如此普遍地存在、鲜活地生长,让我这个书画爱好者在感到亲切、高兴之余,还是略感惊讶的。
匆匆用过饭菜、基本解决温饱之后,我都会留意一下那些展销的书画作品,与须发苍白的书画家攀谈几句。这些老者都温文尔雅、有问必答。他们的画作,内容大都是牡丹、菊花、梅花,这是让我感到单调和奇怪的地方。我倒以为即便为北方游客着想,也大可以画一画南方特有的景致:山川、湖泊、花草、树木,人文。有地域特色的,比如一束茶花,比如崇圣寺三塔,比如玉龙雪山,说不定更有纪念意义,更有人乐意购买。
我不大懂画,但我觉得这些老者的确工夫下得长远,作品雅俗共赏,只是不能给人新奇感,似乎缺少一点创造力和激情。至于书法方面,包括画的题款,我以为有较大的改进和提高的余地。书法一道,除非天纵之才,不愿临摹、不会临摹,只凭自己信马由缰、任意去写,便会愈熟愈俗,至于不能自拔与自悟。
此次南行,我给一位纳西族同学带去两幅自己写的字,他高兴地收下了,当然不一定表明我写得多好,“礼轻情意重”嘛。在丽江古城闲逛时,我与一位自湖北移居来的书法家有一面之缘。他租了个店面,在那里烤火、喝茶,写字售字,过着自己的“慢生活”。他的字某些笔画十分夸张,倒也夺目。这样的慢生活我心向往之,却不可能践行,鬻字谋生太没保障了。我还看到,在一些少数民族建筑的外墙和居室内,有很多以书画作装饰的。看来,在这块红土地上,书画与汉语普通话一样,都有广泛的传播与接受。
酒店墨香,虽稍稍出我意料,但让我觉得彩云之南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