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阴古镇,位于江西省宜黄县境内,历史上因盛产甘棠树而得名,它是宜黄县境内拥有明清建筑数量最多、建筑风格最为独特的古镇,被誉为赣派建筑的典型代表。
今年9月上旬,我跟随江西洽湾书画院黄平进院长组织的画家写生团走入棠阴古镇写生。当大巴停在古镇门口停车场,我们走进古镇,一看就看到左前方醒目的古戏台,周围是大片碧绿的荷塘,粉红色荷花在阳光中亭亭玉立。
9月的江西依然炎热不减,荷叶出现了些许凋败,与右手边成片古色古香的古建筑交相辉映,这不就是一幅绝美的水墨丹青吗?福州来和几位国画画家支起画架,就在戏台上开工了,而我随着另外的画家继续沿着石街,寻找更有特色的地方。
棠阴古镇的建筑多为方正或长方形,给人以厚重之感。古雅的官邸民宅与高墙深锁的窄巷相映,鹅卵石道路与青石板台阶平平仄仄,精致的砖墙托着高大的马头墙,有二叠、三叠、五叠造型,错落间不见对称,反倒添了几分灵动。
古镇上许多人家门口都栽种了高高的枣树,空气中飘着淡淡的香甜,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酒在地上,照射落到地上、沟渠里暗红的枣子,与枯黄的树叶杂乱零落,勾起我对家乡枣树一丝久远的情愫。
路间还有不少翠绿的板栗树,此时已结满诱人的大果实,长长的毛刺让人眼馋又无奈。一二颗褐色的毛果实落到地上,我赶紧用脚去戳,滚出几颗发亮的板栗,弯腰拾起来用手擦擦,像小时候一样,不顾及别人的眼色,咔咔嚓吃着蹦香。
我随画家们四处寻找画点,这里最有特色的建筑是官帽厅民居,它坐北朝南,气势非凡。砖檐叠砌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布局结构错落有致,高峻的马头墙翘首长空,顶部飞檐象征“步步高升”,静静叙说着古镇往昔的繁华盛景,这种建筑应该是画家们脑海最中意的构图。
我架好画布一上午只打了个草图,却怎么也画不出千年古镇的韵味,只怨自己才疏学浅,有些东西我们即使穷尽一生,也无法画出心中最美好的色彩,无法表达出内心最想表达的情感。
中午休息了一会儿,我顶着烈日一个人在古镇四处闲逛。裳阴古建筑群如一幅鲜活的画卷,在我眼前慢慢铺开。每个转角每块青苔都是风景,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是记忆,青砖灰瓦之间全是故事。
有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信芳公”,它门口精湛的门楣石雕吸引住了我,我跨入门槛驻足观赏,抬头看见金饰点缀的藻井熠熠生辉,地上晒了一长竹匾红辣椒,显出生活的烟火温情。我发现只有一个房间半开着门,一位老人侧坐在老藤椅上,从有点昏暗的房间里传来宜黄戏道情(打嘭嘭),有点听不懂的地方传统曲艺,以“单人坐唱”为核心形式,四周充斥着一股说不清楚的韵味,与这古老的建筑混为一体,让人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
砖墙上爬着一只如我巴掌大的灰蜘蛛,如探照灯的眼睛默默看着我,仿佛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有些敌意。我退到门外静坐在石墩上发呆,不想去惊动老人的这份清雅与自在。
金色阳光斜照在青砖墙上,正大门前方是一字照墙影壁墙,墙上镌刻“光天化日”的石字特别醒目,仿佛有种警示,又是一种传统孺学文化。
柔和的夕阳从古建筑的亮瓦上铺泄而下,青砖在阳光下泛着土红与土黄色,如油画般凝练与厚重。墙头瓦片上悠然摇曳几束杂草,给人传递一种生命的生生不息,岁月流转,裳阴古镇的那份宁静与古朴始终如一。
古建筑像一位沉默不言的老人,我就这样呆呆看着这面墙,感受这里不一样的静谧时光。我留不住这时光,虽然我想极力留住一些人与事,可是一切都如这古老的房屋,当年人来人往、门庭若市的繁体已不再,只留下一些模糊的记忆。
老人终于从房屋里走了出来,看见我一个人发呆便好奇地问我,是不是来古镇游玩的旅客,我说是来专程了解夏布的历史。老人一听到夏布眼里发光,整个人都精神了,他骄傲对我说,他老婆以前就是做夏布的,古镇的夏布一流上乘,以前都是出口国外的。
老人看见我对夏布感兴趣便坐在门口与我聊唠开了,他告诉我他的祖辈都是生活在这个古镇上以夏布为产业,信芳公第一代东家据说是棠阴古镇第一个在东南亚做夏布生意的人,乐于行善,被皇帝赐予牌匾。
老人话语间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自豪,饱经沧桑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神情,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美好的记忆,物换星移,韶华飞逝,古镇曾经的辉煌如今已成为往事。
我有些好奇地问,那为什么现在没有做夏布的了,老人叹了口气告诉我,以前这里面有十多户人家,后来年轻都外出打工了,房子基本锁着没有人住了,还在制造夏布的人少之又少,夏布行业已不复当年之盛,一些传统的东西就这样渐渐消失了。
看着老人落寞的眼神,我想找点好话来安慰老人,可是却不知道说什么,对于这样一位祖辈生活与奋斗在古镇的老人,也许我的话都是多余无力的。我有点遗憾道别了老人,按照他指定的地方找到了夏布古会馆。
会馆围墙是依势而建,弧形墙体十分优美,馆中有三厅、两厢,原设有收购夏布的客房、办公房和仓库共数十间,是山西晋商集资所建。当年商机吸引了山西、山东、武汉等多地客商,在此设立夏布会馆,现在只保留了山西会馆遗址。
棠阴古镇锅底山的夏商遗址考古发现,新石器晚期这里便有织布历史,唐宋元时期,当地夏布生产已具规模,到了明清时期,棠阴夏布贸易已十分活跃。夏布织造过程非常复杂繁琐,随着现代纺织业的兴起以及工业大机器的发展,夏布逐渐走向了衰败,2017年,棠阴夏布织造技艺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宜黄曹山景区设置了棠阴夏布馆。
听当地人介绍说,棠阴夏布始于明朝中叶,当时有一位吴姓的本地商人在汉口经商,看到夏布盛销,组织了一班人去产出地学技术,而后返回棠阴开始办起了织布坊,现在我们依然能见到气派恢弘的吴家大院。棠阴古镇极盛时十里河埠商船云集,五里长街商店栉比,鼎盛时期有600余栋豪宅巨室。
棠阴古镇的古建筑中,给我影响最深的是下怡兴号“歪门斜道”,与上怡兴号的古宅形成”东正西邪”之说,它是棠阴古镇最大却有个性的豪宅。
棠阴古镇的老人说,吴氏古宅有俩兄弟,上怡兴号的哥哥做的生意是正钱,下怡兴号的弟弟做的生意都是歪钱,所以做的门是歪门,听着也是十分有趣的故事。
“歪门斜道”走进去发现门口的路是斜弯的,门也是斜歪的,可能与风水学有关,其构思奇巧,造型很独特,有种幽美和神秘的氛围,只是这里老屋颓废,杂草丛生,仿佛穿越回到了几个世纪前,每片瓦砾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里的历史变迁与人文故事,让人不禁感慨岁月流转,繁华如梦。
如诗如画的棠阴古镇,一起见证着岁月的轮回,世事的变迁与兴衰,许多的事与人都湮没了,所谓正钱与歪钱都是梦幻泡影。
如今农村的水泥新砖别墅在古镇不断涌现,同时也把老一辈的记忆抹去了。这些精美的古建筑群,杂凑着这些现代化的建筑,多少破坏了一些古镇的历史原貌和文化内涵,古建筑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观赏性与实用性,它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现代的高楼怎么可以媲美。
我发现不少老宅有大天井与小天井,有的门口还有一个手压式水井,带给我一种似曾相似的恍惚。记得童年的时候在阿婆家老宅门口,也有个相似的手压式水井,邻居们洗菜与洗衣都是这井水,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今老宅不见了,阿婆也不在了,而眼前这个手压式水井还在那里,发诱的铁杆冷冷诉说着陈年的往事。
我默默走过去,用力压了压铁杆,一口水涌了出来,我的眼泪如这股清泉汩汩而出,吧嗒吧嗒地掉在砖面上,我不由想起林微因的一句话,“拆掉的是魂,补不回!”。
漫步在棠阴古镇的青石板路上,蜿蜒处用的是工匠细细打磨的弧形砖,我触摸着转角一块块的石头,手指轻轻摩挲着上面的纹路,砖面密密麻麻的坑洼,此时它们在我心里面,不只是一堆木料砖石的构砌,而是有灵气的生命。
在棠阴古镇写生,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近距离感受、靠近、认识它,我们与古镇对话,就是与厚重的历史对话,与灿烂的文化对话。
组织我们这次写生的洽湾书画院黄平进院长是宜黄人,这些年一直为保护家乡的古建筑不懈努力,黄平进院长说,保护古建筑是着力不讨好的事,当初拆迁棠阴古建筑时,居民更关心的是赶紧把马路修宽,把房子盖起来,哪有心思去想什么历史文化保护。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平衡新旧,如何保护历史,一直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传统与现代撞击,腐朽与生机共存,才是社会前进的真实样子。
如今的棠阴古镇,文物保护利用都有了质的提升,无论是在初春的晨曦初照时,还是在夏末的落日余晖中,这个千年古镇都是一幅如诗如歌的画卷。相信每个到过宜黄棠阴古镇的人,都能在寻找的步履中,收获到意想不到的东西,一幅画、一首诗、一篇文章或一个传奇。
晚上,古镇正在举办有当地特色的“跳傩”活动,也就是傩舞。四人组为一单元,两人戴着面具起舞,两人持锣鼓伴奏,舞步奇特灵动,引人入神。棠阴傩舞早已超越了最初的驱鬼逐疫,它不仅是古镇人对平安的祈愿,更承载着人们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期盼。
2025年9月20日 白玲(笔名)
江西靖安金银岛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