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大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你无意进入的山村或许就隐藏着数百年甚至更久远的历史。“千年客家第一村”白鹭古村就是这样一个隐秘在山坳的小村庄,尽管岁月流转,但这里依然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客家风情。
白鹭古村位于赣县白鹭乡,建筑多以客家理念结合赣派风格,既有客家建筑的大气稳重,又有赣派建筑的精致细腻,是古村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一个写生机会,我踏入了白鹭古村,9月下旬,江西依然热浪不退,我随一行画家来到白鹭古村写生。这次接待我们写生团的是半山居白鹭书院写生基地,白鹭书院环境优雅,古风浓郁,只见竹木葱郁,花草掩映,颇有江南园林之趣,我从书院的名字猜想,这里一定是个人文蔚起、骚客辈出的地方。
果不其然,这里是个原名“培桂轩”的书院,当年赣南首富钟正瑛的儿孙在此兴办的家学。明清时期白鹭村私塾兴盛,乡绅创办私塾、学堂、书院之多为全县之最,这就是当年区区白鹭古村朱户描金,官宦如云的原因。
我选择了一个在二楼的房间,推开二扇镂花木窗,迎面正是古村的侧角,纵横交错、形态各异的一幢幢古建筑,从窗口向天边伸展,烟峦翠阜、叠嶂绵延非常气派。屋檐上的鱼尾标志是白鹭古建筑的特点,直凌霄汉颇有鲤鱼跳龙门的情趣。
山坡上成排的竹子与山脚下几棵苍翠的板栗树相交掩映,窗下墙角丛生的青苔都都带着古诗意味,生活里藏着的这些小惊喜就是美好,我忍不住拿出速写本勾勒起来,纵情于山水的诗情画意之中。
吃过午饭休憩会儿,打在窗檐沥沥的雨声催醒了我,我起床从窗户看向古村,好一幅烟雾缭绕的江南水墨风光,古老的建筑在烟雨中别有一番风韵,让我的心瞬间骚动。
此时外面热气有些消减,我拿起伞奔向古村寻找雨巷的诗意,我如诗中那个款款而行的江南女子,等你在青石板的转角处,仿佛与另一个自己久别重逢。
村头一方水溏中的荷叶在雨中静静摇动,早有画家在此捕捉这“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屋内天井,门口水溏,就是客家堂屋标配。
进入古村,一股雄健仓古的气息扑面迎来,我走在幽长蜿蜒的青石板上,两旁长着苔藓或蕨类植物,感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寂寥与清冷。
因为下雨天游人不多,纵横交错的深街幽巷,民居街巷咫尺相间,宛如迷宫,我仿佛穿梭回千年的明清,总也走不出来。梦里不知身是客,甘愿就让自己迷失在这客家文化的瑰宝,历史与艺术完美融合的古建筑群中。
千年客家古村白鹭,唐代著名宰相与书法家钟绍京第16世孙钟舆(字世昌),于南宋六年从兴国县迁徙这里开基,至今已约有880多年的历史。这个古村因钟舆梦见一群鹭鸟为吉兆而繁荣,人丁兴旺、经济文化昌盛。钟氏历代子孙在此繁衍生息,布种耕耘,耕读传家,谱写了一曲客家人奋斗不懈、坚韧不拔的生存史。
钟氏家族伐木垦荒,利用丰富的木竹资源排到江浙一带销售,打开了发家致富的门路。在钟氏家族数百年的苦心经营下成了当地巨贾财主,于是大兴土木建设祠堂,产生了大量精美壮观的古建筑。
祠堂是白鹭村古建筑的精华所在,分为“专祀型”与“居祀型”祠堂。白鹭古村的祠堂清一色连片的黑瓦青砖,明朗素雅,我每走一处都要被这气势宏大的宗祠所震撼,这里弥漫着浓郁的乡土文化,处处透出厚重的客家文化底蕴。
这些祠堂反映出白鹭村家风家训的淳厚,有异常的凝聚力与认同感,更反映了客家人对家族文脉的执着守护。为祖宗争光,替儿孙造福一直是他们宗族的理想,如农民三兄弟立志建起的书箴堂,还有目不识丁的钟仁垠兄弟建起的佩玉堂。
古村最气派的要数钟氏总祠世昌堂,位于村中心,这里供奉着白鹭村钟氏的开山鼻祖钟舆,祠堂院子内外,刻满子孙功名官衔的“旗杆石”蓬勃林立,蔚为壮观,是白鹭人心中的骄傲。
最大规模与最具特色的古宅是恢烈公祠,被誉为“山沟里的大观园”,是乾隆年间清太学生、方园百里的顶尖旺族钟愈昌为其三个儿子所建的。
它是前后三栋的连体建筑,外面建筑气派非凡,里面如江南园林景观,融合了外来绮丽的江浙风格,置身于其中仿佛穿越回了古老的苏州园林。
中栋“友益堂”天井里,两株雌、雄罗汉松,树龄已有500多年,两树在方丈之地相互厮守,见证钟氏一族最荣耀的时光。
封建社会时代的中国,除了贞节牌坊,哪有见以女性姓氏命名的建筑?王太夫人祠就是为数不多中的一个,王太夫人是钟愈昌侧室,浙江嘉兴府知府钟崇俨之生母。
王太夫人冲破世俗的观念,设立义塾与义仓,重视教育又乐行善施,这在那个年代是需要胆识和勇气,这座祠堂的意义就完全升华了,彰显了王太夫人深厚的慈善情怀,从此客家互助精神在此生生不息。
白鹭古村古建筑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形态,为我们提供了赣南古村落建筑难得的实物。近年来由于搬离或无人居住,部分古宅出现严重损坏与坍塌现象,有些被修葺完好,有此则断檐残壁。
当我走在空空如许的祠堂里,总是有股莫名的伤感与凄凉,这些承载着家族的历史与传承的祠堂,依稀可见当年的风光豪华,如今已是残砖断瓦、人去楼空,往事如烟,人生何必执著一切。
兜兜转转一下午,我终于绕了出来,逛到白鹭村最前端的祠堂兴复堂歇脚。兴复堂正厅悬挂着八块木匾,每块木匾上分别刻有“忠、孝、信、悌、礼、义、廉、耻”八个大字,体现了古代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文化信仰。
我坐在大客厅的老椅子上,听檐下雨滴轻敲青石板的声音,雨水从四方天井漏斗倾泻而下,顺着沟渠缓缓流淌,这是赣派典型的“四水归堂”建筑,由建筑实体围绕中空的天井构成,体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生存智慧。
兴复堂梁枋状似新月,枋柱间用雀替做承托,雀替多为镂空雕刻的灵兽。左手边的雀替是新木,而右手边的雀替是老木,修旧如旧,新旧之间是岁月打磨的文化传承。
过去的工匠手艺真牛,以前的房子都是好木料,几百年保持完好,现在大量建设相同的仿古建筑,还不如修缮这样的古建筑。
当我啧啧称赞时,从里屋走出一位慈祥淳朴的老人,开始老人以为我是来避雨的游客,当他知道我想了解白鹭古村的建筑时,便很畅快地与我交谈起来。
他用略夹方言的普通话介绍自己姓钟,是村里的老支书,白鹭村居住着三千多村民,大多是钟姓族人。他说白鹭村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有200多栋,具有一定规模的堂屋祠堂有69栋,其中30多栋仍有人居住。
老支书很健谈,言语间流露出钟姓族人的自豪,钟氏后人敬祖尊师,重教兴学,文风炽盛,当年小小白鹭村生产了大量的科宦儒士。白鹭钟氏官宦不负族人企望,他们设立的“葆中义仓”和“二义仓”专门用于社会赈灾、助学、济贫,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老支书突然话锋一转告诉我,这边的古建筑参杂了近年盖的民居,没有规划看着比较凌乱,现在很多人都在断自己的根,说着脸上流露出对古建筑常年失修面临损坏缺失的担忧。
原来这位70多岁的老支书是祠堂坚定的守护人,一直执着于对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保护,在他的眼神里面,古建筑不再是建筑,而是有温度、有灵魂的存在。
雨终于停歇了,天色也不晚了,我向老支村道别,他很热情对我说,希望我有时间再来这里,他要给我准备一些有关白鹭村的资料。最后老支村送我到门口,我心里非常感动。
经过村前的河口畔,人们悠闲走在“永福桥”上,古木参天溪水汩汩,桥下一群鸭子寻欢嬉闹。
这座石桥是当年赣南首富钟正瑛捐建的,在白鹭辉煌的历史中,钟正瑛的富而好施无疑是一座丰碑。我漫步在石桥上,如踩在历史的纹理上,每一步如同穿行在时光隧道里,赞叹客家人的智慧与卓越。
离开白鹭村的前一天,我来到北侧山坡上的福神庙祈祷,原来福神庙还与中国现代革命史有一段渊源。1931年9月初,毛泽东同志在福神庙召开了红军军团长以上干部会议,史称“白鹭会议”,福神庙因此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
从后山拾级而上,踏上一条红军步道,这个曾是红军深夜蛰伏收听信号的山坡,如小长城般砖墙的栈道,如延绵不断的观景台,在这里可以一览古村全景,感受古村那份古老与宁静交织的慢时光韵味。
白鹭村依山傍水,沿着鹭溪河呈月牙形、村落北高南低,北依五条山脊,尤如五只猛虎纵扑下山,“五虎下山”让白鹭古村充满古老又神秘的色彩。
放眼望去呈月牙型分布的白鹭古村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房屋建筑风格各异,千姿百态,如一幅山水画卷轴慢慢展开,原来最美的画早已存在这天地之间。
下山路过古戏台,转入绣花楼,这是白鹭古村最具浪漫色彩而富有文艺气息的地方了。浙江嘉兴知府钟崇俨、钟谷父子拆出巨资,指导创立赣南独有的地方戏曲——“东河戏”,曾经在古戏台上演,而钟家的女眷足不出户便可在楼前丹桂飘香处,凭栏观戏赏月。
白鹭古村独特的历史文化与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绝佳的素材。半山居白鹭书院的易总是个热爱艺术的人,一位满怀乡情的本地村民。易总曾在广东下海经商,因心怀桑梓,用自己多年的积蓄承接了白鹭书院,让古老的村落文化通过艺术的形式得于传存与发扬光大。
村里人“出走”与“归来”的人生经历,也见证着当地独特的商贸文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白鹭人选择回来建设家乡,保护古建筑,恢扬客家文化。
白鹭古村以前是富在深山有远亲,如今是藏在深山人未知,这里没有浓郁的商业气息,更多的是村民返朴归真的热情与好客,喝一碗客家擂茶,看一出东河戏曲,赏一次客家民俗是我们,也是每个游客的心愿。
阳光映照在鹭溪河中,恍然间,千年的光阴簌簌而落,朦朦胧胧间水波潋艳,白鹭来了。真正的桃花源是哪一个我们无法辨别,但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这个钟舆心中的桃花源,也是我们心心念念的那个桃花源吧。
2025年10月15日 江西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