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邓家恂的头像

邓家恂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19
分享

竹子林读书

半月湖的后山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竹林里除了竹子以外,多有枫树、樟树、槐树和桂花树,树高林深,儒雅文人称之为“竹子林”。说是竹子林,其实也没有多少竹子,一排排青砖灰瓦的矮房,房前屋后,偶尔野生着几株零星的斑竹、毛竹,大多也是不成材的。

每年春秋之季,竹子林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阳光普照之处漏下块块金黄,满目的绿意,招来了叽叽喳喳的鸟鸣。学子们在绿荫下或晨读、或暮吟,其乐融融。置身林中,静心倾听,不知名的鸟儿在头顶绿的树上啁啾鸣啭,她们总是用那几个简单的音符串成一首清脆明丽的歌,要么一只清唱,另一群接应;要么一群合唱,另一只清唱,缠缠绵绵,反反复复,悠扬的曲调,有如落在青石上的一线清泉,叮咚作响;又如吟着唐诗宋词一般,平仄有韵。唱得最好听的有黄莺、有画眉,还有杜鹃、山雀,它们有若京戏里的花旦,音色清脆悦耳,透明纯净。低头看脚下,那清的泉,叮咚有声地浮着山的芬芳,不住地往外流淌,滋润着绿油油的稻菽,黄灿灿的油菜花,同时也滋润着莘莘学子们的心田。

竹子林里,生长两棵需三人才能合抱的桂花树,这两棵桂花树少说也有两百年的历史了。我在竹子林住的那段日子,正是八月桂花香的季节,十里竹子林的大小街巷都溢满了桂花的清香,酽酽的有若走进了百年酒乡。这桂花树枝繁叶茂,有若一把巨型绿伞,笼罩了一大片地方。树荫下是一块块凹凸不平的青石,已被成千上万人踩踏得锃光瓦亮,即便是七月流火的炎炎夏日,无论是在青石上面坐着还是躺着,都能感到有丝丝凉意扑面而来,还能闻到阵阵桂花的幽香。

读书是要有好心境的。古人读书讲究情调和氛围,“雪夜闭门读禁书”、“红袖添香夜读书”,即淋漓尽致的表达了读书的情调和氛围。我想,在竹子林这样一个远离尘嚣、清净优雅的环境里,静心品一杯茶,读一本书,一定能感到茶香满口,书香满纸,尽可以刘伶醉酒,放浪形骸,开心处开怀大笑,伤心处黯然神伤,兴奋处拍案叫绝,激愤处怒发冲冠......

于是,我选择了一块稍微平坦的青石,拍去上面的尘土和树叶,坐在上面,取出那些古朴、静美的书本来。书是好书,远的、近的都有。远的有《容斋随笔》、《困学纪闻》;近的有《围炉夜话》、《小窗幽记》、《菜根谭》等等。打开发黄的书页,读着悠扬的文字,随风飘出一股浓浓的墨香,读着读着,我有如听到了一种远古的声音。这声音如珠如玉如古筝,更若江南淅沥绵绵的春雨。

听着这远古抒情的声音,我合上书页,闭目沉思,在我眼前缓动的是一个接一个的文化灵魂,他们或衣衫褴褛,或漂泊荡涤,豪放抒情地唱着生命之歌,婉约含蓄地吟着爱情之韵。于是,我想,这竹子林是专为我设置的,在这样的优雅环境里读书,能读出一种境界一种韵味来。林语堂说:“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书读出味来,语言自然有味,语言有味,做出文章亦必有味。有人读书读了一辈子,亦读不出什么味儿来,那是因为读不合的书,及不得其读法。他还说“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方能读出味来。有人自幼嚼书本,老大不能通一经,便是食古不化、勉强读书所致。袁中郎所谓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这是知味的读法。若必强读,消化不来,必生疳积胃滞诸病。”

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列夫.托而思泰也曾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在当今这个浮躁的年代,面对浮躁的事,浮躁的人,耐得住寂寞,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智者所为。倘若又能不囿于书,进而举一反三,联系实际,有思考有见解,有超越有创新,能上升到一种生存至上的大境界,则更是一种大智慧。这样,春天的风,秋天的雨,冬天的雪,都会冷却你狂热急躁的情绪,充实你单调枯燥的生活,纯洁净化你抑郁的灵魂。弯弯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也可慢慢松弛你紧张的神经,涤除你灵魂深处的杂质,钙质你羸弱的筋骨。我想,这是一个孤独的境界,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乐趣的境界。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如盖的桂花树下飘起了蒙蒙细雨,打湿了我的书页,也打湿了我的心情。我披着这朦胧的雨帘,悄然回到了我竹子林的寓所,打开房间里暖暖的台灯,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点一支香烟,泡一杯香茗,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电视也不打开,只是静静地聆听窗外雨打芭蕉的声音,听的不过是一种淡淡的回忆, 一种宁静的心境, 一种来自心底的回忆和思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