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这是人们对玉最普遍认同的观点。有价,是说这个东西是有一个能为大众知道或者很容易掌握的标准,而世界上无价的东西就很难去判定和掌握,比如爱情,亲情,友情,比如玉。那么,玉是什么?有人说玉是金钱,有人说玉是玩物,有人说玉是寄托;也有人说玉是哲学,玉是人生,玉是世间万物。这些都是文人墨客们演绎出来、带艺术意义对玉的认识。
的确,每一块玉石都是天地自然孕育的精灵,其中都蕴藏着无尽的意蕴。玩玉之人最大的乐趣,便在于从玉石中读出人生,品出哲理,读出感悟。而如果把玉看作金钱的象征,到处攀比、炫耀,那就太糟践玉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玩了一辈子玉,却始终得不到一块称心如意的好玉,而有的人偶然得之却视若珍宝、自得其乐的原因 。从功利的角度玩玉,则玉永无完玉;从精神的层面玩玉,则玉永无止境。
我玩玉也就是近一两年的事情,刚开始跟着几个玩黄河石的朋友,到黄河沙滩捡黄河石,风里雨里的倒是捡了不少,但真正能拿得出手的没有几块。最近我对玉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几乎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境界。一有闲暇,我就到兰州隍庙玉石市场去购买,或托新疆和田的朋友捎带,或到微拍堂网店去捡漏。漏没有捡到几个,倒是交了不少学费,妻戏谑地称我简直是个“玉痴”了。至今,我家书桌上摆满了来自新疆各地的和田玉原石,有玩于股掌的黑皮黄白玉,有置于案台的青花籽料;有亭亭玉立的山流水,有璀璨若霞的和田黑油皮;有温润如肤的红沁玉,有灿若黄金的鸡油黄。
玉讲究的是温润、温和、温厚。温润、温和、温厚,恰如其分的表达了玉石的特质,热冷之间取其温,不干不湿取其润。玉的温润度是一种自内而外的滋润感。清代玉器鉴赏大家陈媵在其《玉记》中描述“体如凝脂,精光内蕴,质厚温润,声音洪亮”的文字,就是对传统玉温润度的最好注解。其实,玉的温润,早已被爱玉人烙进心里,绘在画里,写入诗里,唱在歌里,注入骨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只有把爱融入生命里,爱才会久远。所以,玉之美,只有爱玉懂玉人才能懂,在不懂不爱人眼里,那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和田玉分为山产和水产两种。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玉有山产、水产两种,各地之玉多产在山上,和田玉则产在河边"。陈媵《玉记》中载:“产水底者名子玉,为上;产山上者名宝玉,次之。"将水产的叫子玉,山产的宝玉,当地采玉者则根据和田玉产出的不同情况,将其分为山料、山流水、子玉三种。
山料又名山玉,或叫宝玉,指产於山上的原生矿。山料的特点是块度大小不一,呈角状,良莠不齐,质量常不如子玉。有不同玉石品种的山料,如白玉山料、青白玉山料等等。山流水名由采玉和琢玉艺人命名,即指原生矿石经风化崩落,并由河水搬运至河流中上游的玉石。山流水的特点是距原生矿近,块度较大,棱角稍有磨圆,表面较光滑。子玉又名子儿玉,是指原生矿经剥蚀被流水搬运到河流中的玉石。它分布於河床及雨侧干地中,玉石裸露地表或埋於地下。子玉的特点是块度较小,常为卵形,表面光滑。因为长期搬运、冲刷、分选,所以子玉一般质量较好。子玉有各种颜色,白玉子玉叫白玉子,青白玉子玉叫青白玉子,青玉子玉叫青玉子。
在我国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中,写玉读玉的经典作品也不少。作家们从那一块块极其普通的石头身上,读出了许多人生的韵味。一方玉石握于掌中,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重量,沉甸甸,不同于扬花的轻飘,那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包容,是大丈夫的宽厚胸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不正是中国人笃实忠厚的传统美德吗?其次感受玉的温润,那清晰油光的毛孔,仿佛无时不在轻柔的呼吸,即使白度不是最佳,也丝毫不影响它如君子般温和仁义的品质。再看那玉的皮,懂玉人说:“千年红皮万年黑”,可见玉的皮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形成的,那是经过岁月的磨砺自然嵚上去的痕迹。前些年,由于带皮和田玉升值快,一些不法分子在和田白玉上面,用火烤或化学药剂上颜色、做假皮,把好端端的一块和田白玉破坏得不成样子,形成了现在的所谓“二上皮”,破坏了真正的和田玉原子原皮的样子,让人心如刀绞般的疼痛。子玉带有漂亮的皮色,点点洒金,或艳丽枣红,或灿若云霞,或班驳虎皮,每一种皮色都是一首朴素的诗,一幅写意的画,展开想象的翅膀,你会发现原子的皮色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而且皮色是岁月的沉淀,从中可以窥见时光如白驹过隙,在那种穿越时空、“思接千载”的想象里,会获得一种至纯至美的享受。想象着那些深埋玉龙河底的一块块石头,一步步被泥沙冲击剥蚀,最后演绎成一块块价值连城的美玉,让玩玉人每捡到一块,心里就会颤抖一次,让人爱不释手,如获至宝。
玩玉人嘴边常挂的一句话:“十玉九裂”,是说玉无完玉。轻抚玉石的点点裂痕,一处绺纹,一条水线,一块僵皮,那不是瑕疵,那是大自然于时光的流年中,在它身上镌刻的疤痕,如同饱经沧桑老人头上的丝丝银发,脸上道道沟壑般的皱纹。大多玩玉人追求的是无暇,是羊脂,但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无暇,更何况羊脂也没有固定的标准,花费太多的精力和金钱去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只会让人心力憔悴。人赏玉,玉读人,从人对玉的态度亦可看出人的包容心。玉的瑕疵是自然天成的,而人的瑕疵却出于自身对物质的贪念,与玉相比,人倒有几分自愧不如了。轻轻扣击那玉的身,有清脆悦耳的钢板音,有舒展清扬的丝竹声,没有一丝混沌嘈杂音,从中读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除了悦己更要悦人,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其实,读玉的乐趣远不止于此。散文大家贾平凹读玉,说:“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恐怕如我等平常人是悟不透的哲理。然而,一玉在手,只要用心去把玩,用心去解读,定会乐在玉中,并且会享受到一种无穷无尽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