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屈超耘一生爱好广泛,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仅是初中二年级毕业,但由于自学能力较强,遂成为用他自己的话是“样样都懂,样样不精”“万金油式”的人,除了公文写作外,在文学创作方面亦有成就,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曲艺、楹联等,他都涉猎过,尤其是杂文成为他后半生的主要创作门类。被陕西文化界同仁戏称为“屈老杂”。
这里我不说别的,只说说他对楹联写作的钟爱吧。
父亲喜欢楹联,缘于他童年时期的博览群书。
1947年秋,父亲考上了周至县武成中学(今户县二中),至初中第二学期,教他语文的是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学生呼他为“老师爷”。他是前清秀才,国学底子深厚,在课堂上一开口就是“子曰”“诗云”,颇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一次,他在讲《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时,毕竟年龄大了,当讲到“蒋干盗书”时,竟然打了绊子。此时,坐在后排的父亲当即喊道:老师爷,下段是...?老师一听严厉地斥责道:“你喊啥哩,你知道你讲。”快人快语的父亲没有顾忌到老师的表情,竟然不知深浅地接着讲述起来。奇怪的是,老师爷不但没有责怪他,还一反常态地说:小同学讲得好,你叫什么名字?父亲如实地回答。从此,这位“老师爷”与父亲不但成了忘年交,还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楹联大全》赠给父亲作为纪念,让他较早地接触到了楹联这一大众艺术。
无独有偶。一天,初中二年级的他来到舅父的藏书阁楼上,寻找自己没有读过的新书,意外地发现了一部《楹联集锦》的书,本来就十分喜欢楹联的他,一下子便沉浸其中。之后,他便尝试着创作楹联,刚开始是为自己家里写,之后是为村里人写,大凡婚庆乔迁、立柱上梁、开业典礼等,都有他的作品,至于数量多少,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自那时起,他对楹联的喜爱从未间断,即使年已耄耋的今天,他仍时不时地要为自己、为他人、为亲属、为朋友创作一些。
父亲创作的对联虽然很多,但令我难忘、印象深刻的有四五副。
一副是他为自己家大门创作的春联:
寄寞庄后山不老
布闲巢前水长流
此联作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的春节前,由著名书法家李志贤先生书写。
当时,改革开放的春风越过秦岭,在商山洛水间荡漾。1986年夏,《西安晚报》副总编辑高平先生来丹凤组稿,在花庙的一间筒子房里,父亲用花生就西凤酒的简朴方式,接待这些远道而来的朋友。
酒酣,高平先生说,从七月份起,晚报从小报改为对开大报,副刊用稿量很大,还请老朋友支持。
父亲问需要啥体裁?
高答随便。
同行的田涧菁说:“老屈啥都能写,依我看他最适合写杂文。因为他知识面宽,经历丰富。”
高随即说,好,那你就写杂文。
在此之前,文艺性的稿件父亲几乎全写过,唯独没写过杂文。送走高平后,他连续写了四篇杂文寄去,高很快来信说全用,并说报纸准备给它开个专栏,除要有专栏名称,还需再写若干篇。
父亲想,自己年过不惑,想要写出有份量的东西,必须要有耐得住寂寞的精神。于是,便确定专栏的名称为“寄寞庄杂记”。因为“寂”字太实,故改为“寄”。从此,《寄寞庄杂记》专栏在“西晚”亮相,受到读者欢迎。也就从这时起,杂文成了父亲后半生写作的主要品种。
为了纪念他《寄寞庄杂记》专栏的诞生,激励自己写作之树能够长青,他便给自己创作了这副对联。至于下联中的“布闲巢前水长流”的“布”是“不”的谐音,是说自己要勤奋,要不闲像水长流那样写出新文章。
三十多年来,他从花庙搬到县委家属院,又从丹凤搬往商洛市,退休后再从商洛搬到西安养老,但每年的春联都用这副。他曾开玩笑说,这春联要用到他入土为止。我初略地计算了一下,此幅三十多年的春联的书写者,竟有二十五六位之多,这其中有著名书法家,如李志贤、遆高亮、宫烨文、葛伟、葛建伟、王松、吕海涛等,而更多的则是书法爱好者。不管是哪一位,父亲都对他表示敬意。
另两幅是他为祖父80寿辰创作的寿联。
只因早岁披风沥雨
才有晚华播芬溢香
陶庵文章陶令酒
陆游歌诗陆羽茶
前者是对祖父一生的概括肯定,后者是父亲寄望于祖父晚年生活得安逸快乐。
祖父一生历经坎坷。幼时入甘西小学,师从著名烈士李萃亭,后考入省立中学。“西安事变”爆发后,便伙同进步学生上街游行,拥护张、杨八大抗日主张,抗议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是个进步青年。后来因各种原因,又当了不到两年的伪乡长。好在祖父任职期间没有大的罪恶,解放后被从轻处理管制三年。直到十年动乱结束,“历史反革命”的帽子才被摘除。后又以民主人士身份,参与县政协联谊会的工作。正因为如此,在祖父八十寿辰时,父亲才创作了此副寿联。
对第二副寿联,我想对四位名人作点介绍。
陶庵者张岱也,出生于仕宦世家,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是写文章的高手,尤其擅长散文写作,其代表作为《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陶令者陶潜陶渊明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时期的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短暂的小官,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回家,过起了田园生活,饮酒成为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其作品代表作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所写的诗篇充满了家国情怀,深受人们喜爱。陆羽,唐代茶学家,被誉为“茶仙”,被世人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其专著《茶经》闻名世界。
父亲与祖父的共同爱好是读书,且都喜欢这四位先贤的文章。所不同者,祖父喜茶,父亲好酒。所以,寿联中特意写了“陶令酒”和“陶羽茶”。
两幅寿联拟好后,前者由著名书画家李志贤先生书写,后者由著名书画家葛伟先生书写,让祖父的80寿辰喜庆而典雅。至今,祖父作古已二十年了,而两幅寿联仍挂在他老人家生前的小房内。两幅寿联无论是内容还是书法,仍不失为有意义之作。
接下来,我要特地说说父亲拟给我儿子新房的对联。
临河钊女开新境
丹山雨郎步高楼
伊诺望远
不久前,儿媳从单位打来电话,说今夏准备搬家。本来此前我已在长安韦曲买了房,那是十几年前,一次我陪父母在街上遛弯,遇到一家楼盘开盘,位置和结构以及价格都比较合适,我就买下了。那时,儿子正在读大学,心想等他毕业后,就不愁没房子住。
房子买下后经过简单地装修,就搬了进去。只是我和爱人大部分时间住在丹凤,一年住不了几天。正好儿子大学毕业,就住下来复习功课伺机招聘考试,后来他进入公安部门。期间,经同学介绍,认识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的西农大研究生毕业的任钊。通过三年的相处,两人终于踏上了人生的红地毯,很快,就有了爱的结晶。恰巧,儿媳的单位附近,有一新开的楼盘要开盘,为了上班方便,他们便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了房子。
说实在的,儿子能遇上这样的媳妇,不但是他的福,更是我们全家的福。这个出生于千里塞外的女孩,除了学业上极其优秀外,人品与工作能力都很优秀。她是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五四好青年”、优秀员工,是孝敬公公婆婆的好儿媳,是新时代的贤妻良母。受媳妇的影响,儿子也不甘落后,在家是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在单位是优秀辅警,今年年初还获得了市局的表彰。
得知孙子孙媳要搬新居后,父亲欣然提笔拟下这副对联。联中的钊女便是儿媳,出生于内蒙古的临河市;雨郎是我的儿子,是商山丹水的儿子,也是终南山的儿子,更是秦岭的儿子。而横批中的伊诺,则是我两岁多的可爱的孙女。与其它联不同的是,父亲在对联中多了两行字:耘翁题赠,佩英手书。足见父亲的良苦用心。这里多介绍一句,所谓“佩英手书”,是说张佩英系商洛中国书法家学会中几个女会员之一,其书法作品在省内外书法作品大展中屡屡获奖,是位大才女。有佩英美女的书法,儿子的新居一定能蓬荜生辉.....。
父亲在楹联写作中,还有一幅是给我家一个亲戚“爷婆堂”写的,周、户一带祭祀祖先,都有一个叫“容”的中堂,上写历代祖先的名讳,中堂配有楹联,多是讲子孙惦念先辈的意思。我家的祭联是:是训是式绳其祖武,有典有则贻厥孙谋。此联是我的大舅爷书法家唐克恭先生所书,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一次,亲戚请父亲给他家写祭联,他原想用我家现成的,转眼一想,照搬有不尊重对方先祖的意思,便改写成为:
绳其祖武训式足矣
贻厥孙谋典则在焉
因为此联是用文言文写的,须稍作必要的解释。上联,绳是继承之意,武,古代指步伐;训是先人的遗言,式,先代人教后代人的规范。下联,贻厥是指赠送他人的,孙谋,指给后代人指出如何做人处事;典和则是指典范和规则。整体意思是:要继承祖先好的东西,有训有式就够了,要给后代传承优良的东西,有典有则在,就很好了。
这副祭联出现在亲戚家的“爷婆堂”,亲戚逢人就说,不亏是杂文家,连祭老祖先的对子都有杂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