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徽之一直以为,做名人是他父亲王羲之和他弟弟王献之的事,他就负责做个普通人。
王徽之当然也是书法大家。可生不逢时,上有父亲王羲之,下有弟弟王献之,名气都比他大。此前,王徽之刚刚写过 《僧伦帖》《至节帖》,都没什么影响。再怎么写,父亲王羲之都像山一样镇在那里。
王徽之也没在意,天下的人和事,能让王徽之在意的不多。
371年,王徽之33岁,正是呼朋唤友的年纪。那一年,有一个让王徽之一直在意的人,让王徽之做了一件很在意的事。
371年的一个冬夜,王徽之从睡梦中醒来,发现窗外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正是:雪落江南,小桥流水皆入画;梦醉人间,寻常巷陌俱是诗。王徽之披衣起身,端起一杯酒,兴之所至,已到了院子里,不觉,一杯酒下肚,索然无味。这样的雪,这样的一个晚上,总还是缺少点什么。王徽之以往都是独来独往惯了,现在这样的感觉,还从来没有过。
想了很久,王徽之想明白了,眼下这情景,缺少的是一个可以把酒谈心的朋友。
王徽之不是没有朋友。有一个朋友,五年未见了。五年了,他欢喜着自己的欢喜,孤独着自己的孤独,不知那个朋友也是否这样?这样的一个晚上,王徽之突然想见他,很想。就像热恋中的女子思念上战场的恋人,那种想,像虫子一样抓心。
让王徽之的思念抓心的朋友叫戴安道。戴安道是个了不起的名士、大画家,还会雕塑、弹琴,都是一绝。想巴结戴安道的人,可以从江苏一直排到浙江。当时,王徽之住山阴,即现在的浙江绍兴。戴安道住郯县,即现在的浙江嵊州。两地相距百里,就在这样的雪夜,王徽之迫不及待要去见他的好朋友戴安道。
雪纷纷扬扬地下,王徽之命下人备船。一主一仆,一船一桨,溯剡溪而上。山影如墨,偶有几点灯火从山居漏出,像是散落的星星坠在人间。观小桥流水,刚刚还清冷寂寞的天地,突然温暖生动起来。青山秀水间,九曲胜景个个无言个个风情万种。王徽之感慨,所谓良辰美景,应该正是这样的时候。这样想着,王徽之想见到戴安道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王徽之不禁想起五年前见戴安道的情景。准确地说,王徽之五年前是没有见到戴安道的。
五年前的聚会是由武陵王司马晞组织的。晋成帝病危时,司马晞担任顾命大臣,位高权重。司马晞本无文才,但偏好雅乐。司马晞听说戴安道善弹琴,专门组织了一批文人雅士聚会,这其中就有王徽之。王徽之哪里耐烦去赴这样的雅集,但听说戴安道将在集会上弹琴,王徽之欣然前往。到了才知道,人家戴安道根本没来。听说,戴安道当着司马晞派去的使者的面,将琴砸了,说:“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砸了琴之后不久,戴安道就携家人到了郯县,真正过起了隐居生活。
多好的琴呀!王徽之为戴安道的琴惋惜。
天亮的时候,船到剡县。王徽之不等仆人将船停稳,急急上船,奔戴安道家而去。隐隐约约有琴声传来,循着琴音望去,戴安道寄居的茅屋已隐约可见。再走近,已经看得见窗内摇曳的烛光,那映在窗棂上的影子,应该是通宵赏雪弹琴的戴安道了。茅屋前,雪地里,一株红梅,开得惊心动魄。
王徽之突然停住了脚步。仆人急匆匆赶上来。王徽之对仆人摆手,说:“我们回去吧。”仆人惊掉了下巴。王徽之掉头就走,说:“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三日后,仆人整理书斋,发现案上多了幅新写的《雪夜访戴帖》。《雪夜访戴帖》起笔时墨色浓重如夜,行至中途渐转疏淡,到结处,墨色似有若无又似余音绕梁,全帖温和滋润又不失灵动活泼,是王徽之以前作品里没有过的。因为雪夜访戴,王徽之的名声一度盖过弟弟王献之。
不知是多少年后的又一个雪夜了,王徽之照例是煮酒观雪,又想起戴安道。这时,仆人送来一幅画,说是戴安道派人送过来的,给先生品酒观雪助兴。展开画卷,却看见,茫茫雪地上,淡墨几笔勾出一破茅屋,茅屋前,一树红梅绽放。王徽之笔走龙蛇,在空白处题诗:“雪落千山寂,梅开几树红。幽芳添韵致,冷蕊笑霜风。”
掷笔,绕画而行,踌躇满志。
王徽之没想到,自己终究还是俗了。他应该懂得,人生种种,就像他雪夜访戴,不过都是天地间偶然的雪落花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