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元奔古典情怀的头像

董元奔古典情怀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11/09
分享

谈谈古人焚书

说起焚书,人们一下子就想到了秦始皇,“焚书坑儒”早已成为两千多年来人们熟知的成语典故。秦始皇焚书对不对?从古至今人们都认为他是错的,甚至是错得离谱,其实我觉得,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秦始皇没有错,焚书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重要举措之一。

秦始皇焚书,并不是焚天下所有的书,他下诏焚烧的六国的史书、法家之外的诸子百家典籍。他保留了三类书:一是秦国史书,二是各国法家著作,三是各国农业种植和医药方面的书。保留秦国史书,是为了统一天下历史观,树立以秦为皇朝正统的政治观,这有助于在思想上统一天下人民。保留各国法家著作,秦始皇就是要彻底清理春秋战国时期的奴隶制残余,废除传统贵族特权,推动以法治国以解放全社会生产力,从而巩固天下一统的局面。农书和药书是没有政治倾向的,保留它们则是为了发展天下经济,这是为了夯实天下一统的物质基础。

由秦始皇焚书,我想到了南唐后主李煜的焚书。

随着宋太祖赵匡胤发动的战争不断推进,天下重新统一的局面指日可待,而阻碍天下重新统一的最后一块大的绊脚石就是占据江淮流域南部和江南部分地区的南唐。据脱脱等《宋史》、郑文宝《南唐近事》等书记载,开宝七年(974年),赵匡胤在勒令南唐后主李煜投降不果的情况下,派大军进攻南唐,次年冬,李煜战败,被迫肉坦出降。李煜及其父李璟,特别是李煜,平生喜欢收藏典籍,也关注本国史书撰写,以南唐相对富庶的物质条件、三四十年相对稳定的政治条件,君臣长期诗文唱和的文化条件,到李煜投降前,南唐皇家书库里所藏的历代典籍和南唐君臣著作已经汗牛充栋,南唐国史的编写也应该详尽而完备了。然而,李煜在投降前下令焚烧了包括南唐国史在内的所有藏书,据说,藏书一直燃烧了两天两夜,才全部化为灰烬。这就是李煜焚书。

五代十国时期,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各割据政权一般都注重军事建设,不重视文化传承,南唐一直以“唐”为国号,其制度处处效法唐朝,不仅注重收集天下图书,而且也注重科举取士,是五代十国时期难得的一股文化清流。李煜焚书,使中华传统文化遭到巨大摧残,也让后人无法了解南唐的详尽历史。

李煜为什么要焚书?我想这可能与李煜对传统文化的痴迷有关。这些典籍的收藏,凝聚了李煜毕生的精力,而李煜出色的写诗作文能力无疑也得益于他对这些典籍的阅读。李煜作为南唐皇帝当然热爱自己的国家,自然注重修撰南唐国史。对那些书籍爱之既深,李煜就难以接受失去它们的结局,这就如同英雄战败前宁愿杀死自己的爱妾也不能让她被敌人侮辱一样。此外,南唐国史中难免有侮辱北国乃至宋朝甚至赵匡胤本人的文字,焚毁它们也就等于毁灭了李煜的“罪证”。我们可以想象,李煜在下达焚书令之后,他自己也一定是极度悲痛的。

秦始皇焚书是刻意为之,李煜焚书则是迫不得已。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同情李煜,仍然不能把李煜焚书与秦始皇焚书等同相看。秦始皇焚书,其展现出来的胸襟是阔大的,其出发点是从文化上实现天下一统,是出于公心。李煜焚书,其展现出来的胸襟是狭窄的,其出发点是为了活命,是出于私欲。

当然,除了秦始皇、李煜,历史上的焚书行为时有出现。梁武帝临终前焚烧了自己的全部藏书,其行为比李煜还卑劣,自己没法读那些书了,也不允许后人读。杜牧临终前把自己的大部分书稿烧掉,其对生命不能延续的绝望之情超过了其对自己一生文学的热爱之情,他是渺小的。有个名叫唐求的书生焚烧了杜甫全集,将灰烬和成面团吞下,以求增长写诗功力,这就是奇谈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