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庆民的头像

杨庆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7
分享

儿时的稀罕玩意

儿时的庄户人家,也有几样稀罕玩意,搁现在叫“科技狠活”。

             一

最早的是有线广播,每家每户堂屋门上头都连着个“一线一地”的小喇叭。这个小喇叭打圈是一层类似牛皮纸的东西,一摸可涩,屁股是一块圆磁石。

小广播每天都定时乌啦啦播放节目,比如早上放歌曲“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中午放公社广播站节目:“社员同志们,社员同志们,下面播报几个通知……”;下半晌是大队支书讲话:“二队注意了,二队注意了,下面俺说两句……”。

这个小广播信号不怎么好,刺刺啦啦,像炒料豆,声音还时大时小。什么时候听不清了,大人就拿水瓢往门外的地线上泼点水,或者让孩子对着地线撒泡尿。还别说,这个偏方真有效,埋地线的土被泚了个坑,水洇下去,小广播瞬间像打了鸡血,声音嗷嗷叫。

当时因为年龄小,好奇心重,搞不懂为什么这个小广播会说话,更想知道里面的人能不能听到自己说话。

有天中午,公社女播音员又开始广播,声音温柔动听。黑蛋和宾头实在忍不住了,就踩着门栓爬上门头,对着小喇叭说了几句瞎包话,然后跳下门拔腿就跑。事后俩人越想越害怕,怕公社来人把他们抓走关小黑屋,半天没敢回家。

             二

接下来就有了收音机,这玩意更高级,是无线电的,可以走到哪拿到哪。只要把干电池装好,一拧开关,转动按钮,戏剧、评书、少儿节目,天气预报……想听哪个频道,就听哪个频道。

很快,整个村子里,天明到天黑,到处都是收音机的声音。大家陶醉于自己喜欢的节目里,连二大娘丢鸡少羊骂大街的声音都没那么刺耳了。

我父亲是个收音机迷,他年龄大了,早上起的早,加上耳背,总是把收音机音量调到最大。每天早上天不亮我们姊妹几个就被父亲呜里哇啦的收音机声吵醒,气得只好拿被子蒙头。

父亲平时怕电池受潮影响收听效果,还特意准备了好几节备用电池,经常在正当晌午拿到墙头晒。每当他晒电池时,我都偷偷念动咒语,巴不得来场大风把电池刮走,或者来场大雨把电池浇失效,让他早上再也听不成。

记得收音机流行的时候,结婚要的彩礼里指名道姓就有它。“三转一响”的“一响”指的就是收音机,而且必须是名牌的,大个的。这样,结婚的时候才排场、壮光。

收音机大大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大家茶余饭后谈的话题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收音机里听来的学来的。美中不足的是,收音机只能听声音,见不到人,里面说话的人长啥样,多高多胖,全凭想象。有时候就想,要是能和他们见一面,该多好!

            三

很快,有声音有画面的电视机也出现了。

对庄稼人来说,当时的电视机可不算便宜,买台电视机,最起码得卖半囤粮食。村里最早买电视机的,都是拽户富户。

记得当时的电视机是黑白的,个头不大,方头方脑。电视买来后,还要在院里接上两三丈高的户外天线。所以当时谁家有电视谁家没电视,抬头看一眼院子里有没有天线杆就一目了然了。

想看电视时,就先打开开关,再调频道,一般情况下这样就够了。如果信号还不好,比如有人没声音,或者有声音没人,甚至刺啦啦净是噪音, 屏幕全是雪花,那就要跑到院子里磨天线杆子的方向。

还有的时候,换频道,调天线方向都没用。一着急,照着电视机盒子骂骂咧咧拍几下,人就从屏幕上蹦出来了,也张嘴说话了。到现在也搞不明白是咋回事,看来电视也怕恶人。

当时的人爱串门,谁家有电视了,邻居都会不请自到。主人不但不嫌弃,还引以为豪,不停地忙前忙后,为大家准备凳子准备水。有的人不讲究,给凳子也不坐,往门槛上一蹲,或者靠墙一估堆了事。

村主任人缘好,家里电视也大,去他家蹭电视的人最多。堂屋捉不下,干脆拉张桌子,搬到院子里。

电视经过屋里屋外一折腾,又不清楚了,屏幕上一道接一道,都是斜纹线,火花带闪电。

几个人赶紧过去帮忙,搬着天线杆,东转转西磨磨,终于赶在连续剧开始前把频道调好了。孩子们悬着的心这才放下,不然就要赶紧直奔下一家。

当时农村晚上的娱乐活动少,几个爆火的电视剧比如四大名著,还有热门武打剧像是霍元甲,上海滩之类的,就成了村民们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大家都是看了这集想那集,一集也不想漏。

看完了电视剧,大多数人都散场回家了。只有几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光棍还赖着不走,直到所有频道都只剩下“再见”两个字了,才很不情愿地怅然离去。

村主任送走最后一批人,把烟拧灭,开始往屋里搬电视机,搬桌凳。他站在院里,刺愣刺愣鼻子,总感觉空气中哪哪不对味,拿手电筒四处照照,走近再瞅瞅,发现墙旮旯,院里通往茅厕的路上明晃晃的,被尿成河了,怪不得这么骚气。

肯定是孩子怕耽误看电视,就地解决了。 村主任一边垫土一边骂,这帮狼羔子,逮住把蛋子骟了。

第二天早上,村主任老婆要下地干活,一开外门,发现大门口左边还有一派大的,差点没一脚踩上,气得拍着大腿骂,骂完还不解恨,扭头回家把天线拔了。

直到几天后二孬和狗蛋他们几个向她保证:以后即使尿裤子上拉裤裆里也不随地乱来了,并帮她往地里拉了一大架子车粪才消气。

再后来,家家户户都有电视了,蹭电视的人就少了,而且还都给自家电视安装了一张透明彩色玻璃纸,美其名曰“彩色电视机”。

            四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感谢这些稀罕玩意为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欢乐!而今,这些老古董早已被时代淘汰,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愿我们铭记过去,不忘历史,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