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杜官恩和宋红莲的头像

杜官恩和宋红莲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10/22
分享

又见巴山山里红

初次见到吴彩莲是在一个咖啡馆,是我那个“悲催”同学张定一约的。张定一念念不忘他的初恋吴彩莲,而吴彩莲念念不忘的是非州黑小伙。

吴彩莲坐在咖啡馆靠窗的位置,指头无意识地划过高脚杯冰凉的杯壁。杯中的拿铁早已没了温度,奶泡塌成一片浑浊的印记,像极了她眼底那层化不开的灰。张定一坐在对面,将一份折叠整齐的报纸推到她面前,副刊专栏标题格外醒目——《巴山小镇的山里红》,作者栏印着我的名字:老陈。

“老陈每年都去一些偏僻地方,这篇我去年就给你看过,你非要他带我们再去一趟。”张定一的声音带着无奈,却又藏着妥协,“我们下周末出发吧,越野车能开到巴东县,剩下的路得靠脚。”

吴彩莲的指头终于停住,目光落在“山里红”三个字上,忽然红了眼眶。三个月前她从喀麦隆回来,行李箱里没装多少衣物,只塞了半盒没吃完的疟疾药,和一张被揉得发皱的合影。照片里的黑人歌星抱着吉他,笑容灿烂得晃眼。可是,他作为酋长接班人,除了要迎娶部落里最漂亮的三个姑娘外,还要继承父亲的所有妻子,包括亲生母亲——虽然不发生事实关系,但也有违人伦。她的心就像被塞进了冰窟窿。那些在音乐学院礼堂听他唱《橄榄树》的夜晚,那些跟着他在非洲草原看星星的日子,忽然都成了笑话。

“我就是想看看,他写的那种‘红得能烧起来’的花。”她声音很轻,像是怕惊扰了什么,“喀麦隆只有三角梅,紫的,开得再艳也透着冷。”

我是在一家便利店接到张定一电话的。听筒里他的声音混着电流声:“老陈,帮个忙,带彩莲去趟巴山小镇,她……状态不太好。”提到巴山小镇,我的脑海里迅速出现石滩、机帆船,还有远处模糊的山影,忽然就想起了黄小妹那句“等你再来,我带你去看山里红”的话。算起来,已经十多年没去过了。

出发那天,天刚蒙蒙亮。吴彩莲穿了件米白色的冲锋衣,头发像被风吹散的零乱,脸上没化妆,露出的皮肤带着长期失眠留下的苍白。张定一开着他那辆二手越野车,后备箱塞满了帐篷、睡袋,还有几包给山民准备的糖果。我坐在副驾,手里攥着那张旧报纸,时不时从后视镜看一眼吴彩莲——她正望着窗外掠过的平原,眼神空落落的,像个迷路的孩子。

“当年我跟我姐去收货款,坐的是机帆船,船尾的柴油轮机得手摇启动。”我没话找话,想打破这沉闷,“那船小得很,十几个人坐进去,膝盖都快顶到前座。山民们都不说话,就盯着江水,只有我傻愣愣地看山。”

吴彩莲终于转过头,嘴角牵起一丝微弱的笑意:“你写的那个旱厕,真的闻不到臭味?”

“真的。”我想起当时的惊讶,忍不住笑了,“找个断崖缝,盖块石板,挖几个窟窿就成。黑黢黢的,深不见底,我当时还怕掉下去呢。”

张定一接话:“老陈还坐过人家猪圈顶,被两头山猪追着跑。”

这话逗得吴彩莲笑出了声,眼底的灰终于淡了些。车窗外的平原渐渐变成丘陵,又慢慢耸起山峰,长江像一条银色的带子,在山间蜿蜒。等我们抵达巴东县时,已是傍晚。当年陡峭的石阶还在,只是旁边多了条水泥栈道,游客三三两两地往上走。山顶的主街变了模样,原来的土坯房换成了青砖黛瓦的商铺,挂着“三峡特产”“民宿”的招牌。

“找家民宿住下,明天一早坐船去小镇。”我熟门熟路地领着他们往街里走,路过一家杂货店时,我停住脚步:“这家店的老板,就是当年的李经理,已经退了休。”

杂货店的门是敞开的,老李正坐在柜台后算账。看见我们,他抬起头,眯着眼睛打量了一会儿,忽然开口:“你是陈姐的弟弟吧?”

我笑着点头:“正是,你还记得我。”

老人放下笔,起身走到门口,上下打量着我们:“好些年没来了,你姐还好?”

“挺好的,在家带孙子呢。”

当晚我们住在李经理家开的民宿,房间收拾得干净整洁,有独立卫生间,热水充足。吴彩莲洗完澡,坐在窗边看夜景。山顶的灯火比当年亮多了,一串串红灯笼挂在屋檐下,倒映在江水里,像流动的星星。

“你写的‘星星点点的灯火延伸到天际’,现在更亮了。”她轻声说。

“明天去小镇,说不定还能找到当年的小旅馆。”我靠在门框上,看着她的侧脸,“黄小妹说要带我看山里红,可惜当年没赶上花期。”

“黄小妹?”吴彩莲转过头,眼里满是好奇。

我便给她讲了那个夜晚的故事——没有门栓的房间,带着洗发水香味的女孩,还有那句“这是我们这儿的风俗”。吴彩莲听得很认真,没有打断,直到我说完,她才轻声说:“这姑娘好福气!”

“后来再也没见过。”我叹了口气,“离开那天,她站在山上挥手,问我还来不来。我说当然来,可这一耽误,就是十多年。”

张定一不知何时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三张船票:“明天早上七点的船,还是机帆船。”

第二天一早,我们赶到江边的石滩。当年的几艘旧机帆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三艘崭新的白色机帆船,船身印着“巴山旅游”的字样。船头的船工穿着蓝色的工作服,正帮游客搬行李。我们上了船,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吴彩莲趴在窗沿上,看着江水缓缓流动,山峰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比你写的还美。”她轻声说。

船开得很稳,柴油轮机的声音不大,不像当年那样震得人耳朵疼。山民们少了些,大多是像我们这样的游客,拿着手机拍照。路过一处断崖时,我指着上面的石板说:“那就是当年的旱厕,现在还在呢。”

吴彩莲顺着我的手指看去,果然看见几块石板搭在断崖缝上,只是旁边多了个木牌子,写着“游客止步”。她忍不住笑了:“还真有人用啊?”

“山里人习惯了,游客都住民宿,有卫生间。”船工听见我们的对话,笑着搭话,“你们是去小镇玩吧?现在正是山里红开得最艳的时候,漫山遍野都是。”

吴彩莲的眼睛亮了起来,紧紧盯着窗外的山峰。船行约莫一个小时,终于抵达巴山小镇的石滩。下船时,我忽然看见不远处的山坡上,站着一个穿着碎花布衫的妇人,正朝我们这边望。她那身影,让我觉得格外熟悉。

“黄小妹?”我试探着喊了一声。

妇人愣了一下,随即快步走下来,走到我面前,仔细打量了一会儿:“你是……当年那个城里来的陈小伙子?”

我点点头,心里忽然涌上一股暖流:“是我,你还记得我。”

“怎么能不记得。”黄小妹笑了,“你说过要再来的,我等了好多年。”她看向吴彩莲和张定一,“这是你的朋友?”

“是,带他们来看看山里红。”我笑着说。

黄小妹热情地领着我们往镇上走。小镇比当年热闹多了,多了不少民宿和餐馆,可那些依山而建的房子,还是像当年那样“挂”在山间,只是翻新了屋顶,刷了新漆。走到一处岔路口,她忽然停住脚步,指着旁边一条小路:“当年你就是在这儿摔了踉跄,我教你‘抬脚高三寸’。”

我想起当时的窘迫,忍不住笑了:“多亏了你,不然我得摔一路。”

吴彩莲好奇地问:“大姐,你就是当年给陈老师送书的黄小妹?”

黄小妹点点头,脸上露出些许羞涩:“那时候年轻,想法多,让你们见笑了。”

“你别这么说,”吴彩莲连忙摆手,“陈老师总说,你是个热心肠的姑娘。当年的仓库旅馆还在吗?”

黄小妹说:“还在。”

“还在经营吗?”

“还在经营,是一对退休老夫妻在经营,多是些山里来的老顾客。条件比过去改善得好多了,不过主体结构不容易改变。”

“还是那个无顶棚、无门锁的那种吗?”

“还是。”

“那我们还是住那儿吧。”吴彩莲似乎很兴奋。

黄小妹望了我一眼,我望了张定一一眼。张定一说:“就听她的,就住仓库旅馆吧。”

黄小妹领着我们来到仓库旅馆,对一个戴老花眼镜的老头说:“王老伯,我给你带了几个客人来。”

“欢迎欢……”王老伯看了我们几个的装束后,有些怀疑,“他们住我这儿?”

我们放下行李后,黄小妹说:“现在山里红开得正好,我带你们去后山看看,那里的花开得最艳。”

后山的路比当年好走多了,铺了石阶,旁边还装了护栏。吴彩莲走在最前面,脚步轻快,不像来时那样沉闷。越往上走,红色的花就越多,先是零星几朵,后来变成一片,再到山顶时,漫山遍野都是山里红,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映得整个山谷都红了。

吴彩莲站在花丛中,张开双臂,闭着眼睛,任由山风吹拂着头发。阳光洒在她脸上,她的嘴角慢慢扬起,露出了这段时间以来第一个真正的笑容。张定一拿出手机,悄悄拍下这一幕,然后递给我看:“你看,她终于笑了。”

我点点头,心里忽然有些感慨。黄小妹走到吴彩莲身边,摘下一朵山里红,别在她的发间:“这花配你。”

吴彩莲摸了摸发间的花,眼眶又红了,却笑着说:“谢谢大姐,真好看。”

“当年我跟你说,要带你看山里红,今天总算实现了。”黄小妹看向我,眼里满是欣慰,“这些年,小镇变了很多,路通了,游客多了,大家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过了。再也不用靠当年那些‘风俗’招待客人了。”

我想起那个夜晚,心里有些愧疚:“当年……”

黄小妹摆摆手,笑着说:“都过去了。那时候穷,没办法。现在好了,我儿子能去县城上高中,将来还能考大学,去大城市看看。”

我们在山顶待了很久,直到夕阳西下,才慢慢下山。晚饭时,黄小妹做了一大桌菜,有腊肉炒笋、清蒸江鲫、凉拌野菜,还有她自己酿的米酒。吴彩莲喝了两杯米酒,脸颊泛起红晕,话也多了起来。她给黄小妹讲在音乐学院的日子,讲非洲的草原和三角梅,也讲了那个黑人歌星。

“现在想想,也没什么可惜的。”她说着,夹了一口腊肉,“只是当时钻了牛角尖,觉得天塌下来了。看到这么美的山里红,忽然就想通了。”

张定一笑着说:“早知道带你来看这山里红就好了,省得我担心这么久。”

黄小妹也笑:“以后常来,山里红每年都开,我还能带你去别的地方玩,有瀑布,有溶洞,都是好风景。”

吴彩莲忽然说:“老陈,你写的《巴山小镇的山里红》,我看了好几遍。现在来了这儿,才知道你写的都是真的。”

“都是亲身经历,假不了。”我笑着说,“当年我以为再也来不了了,没想到十多年过去了,还能看到这么美的山里红。”

“我们去看看那个旱厕吧?”吴彩莲忽然提议,“我想看看是不是真的闻不到臭味。”

我和张定一都笑了,点头答应。

黄小妹领着我们去了当年的旱厕。石板还是那块石板,只是旁边多了个垃圾桶,收拾得很干净。吴彩莲站在旁边,仔细闻了闻,惊讶地说:“真的没有臭味!太神奇了!”

黄小妹笑着解释:“山里空气好,风一吹,味儿就散了。现在只有老一辈的人还在用,年轻人都习惯用卫生间了。”

我们还去了当年的石滩,机帆船还在,只是多了几个游船码头,游客来来往往,很是热闹。张定一指着不远处的一块大石头:“老陈,你当年就是坐在这块石头上,结果是猪圈顶。”

我走过去,摸了摸那块石头,上面还能看到些许磨损的痕迹。想起当年被山猪追着跑的场景,忍不住笑了:“那时候真是丢人,全小镇的人都知道了。”

吴彩莲也笑:“要是现在,肯定有人拍下来发网上,你就火了。”

我们在小镇待了三天,每天都跟着黄小妹去不同的地方玩。看了瀑布,爬了溶洞,还去了山民的茶园,亲手采了茶叶。吴彩莲的笑容越来越多,脸色也红润了起来,再也看不到来时的苍白和沉闷。

离开的前一天夜晚,夜风吹得仓库旅馆的木窗吱呀响,混着后山山里红清浅的甜香飘进来。我刚合上眼,就听见房门被轻轻推开的动静——不是张定一那粗手粗脚的力道,倒像片羽毛落在地上,轻得让人心里发颤。

睁眼时,月光正落在吴彩莲身上。她穿件浅灰色睡衣,头发散在肩头,白天被山风吹得有些泛红的脸颊,此刻在月色里透着点苍白。我刚要开口,她已经快步走过来,掌心带着点凉意,轻轻捂住了我的嘴。她的指头在抖,连带着呼吸都有些发颤,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她掌心的汗,还有眼底那层没褪尽的慌——那是从喀麦隆带回来的、三个月都没散的雾。

“别出声,”她的声音压得极低,用嘴往隔壁方向呶了呶,“张定一没睡熟。”

“你不应该在他那里吗?”

“我应该在你这里!”

我心里忽然就懂了。这三天里,我看着她从刚到巴东时的沉默,到跟着黄小妹爬山坡时慢慢松开的眉头;看着她在漫山的山里红里张开双臂,阳光落在她脸上时,嘴角那抹终于没了勉强的笑;也看着她捧着黄小妹给的山里红,指头反复摩挲时眼里的亮——那是比山顶的阳光还暖的光。可我也记得,她说起喀麦隆的三角梅时,声音里的冷;说起那个黑人歌星时,指头攥得发白的力道。她像株被霜打了的苗,巴山的山里红是暖,却还没彻底暖透她心里的根。

她的手还捂在我嘴上,身体却慢慢靠过来,额头抵着我的肩膀。我能闻到她头发上淡淡的洗发水味,混着山里红的香,和当年黄小妹身上的气息莫名重合,又截然不同——黄小妹的是山里姑娘的爽朗,而吴彩莲的,是藏了太多委屈的软。“明天就要走了,”她的声音闷在我肩头,像怕被风卷走,“我怕回去以后,又忘了现在的感觉,你就当我是一簇山里红吧。”

我抬手,轻轻拍了拍她的背。她的身体僵了一下,随即就软了下来,像终于找到了能靠的地方。她的眼泪落在我睡衣上,烫得像山顶的太阳,我忽然想起白天在断崖边,她指着旱厕笑出声时的模样——那时她眼里的灰终于散了些,可此刻这眼泪,才是把心里的冰彻底砸开的锤。她不是要什么,是想抓点什么,抓点能留住巴山暖意的东西,好对抗以后日子里那些等着她的、冷的回忆。

她的手慢慢从我的嘴上移开,转而抓住我的手腕,力道不大,却攥得很紧。月光里,我看见她眼底的慌慢慢淡了,换成了一种我熟悉的、带着孤注一掷的盼——就像当年我站在巴山的石滩上,望着远去的机帆船,盼着还能再回来的那种劲。“老陈,”她看着我的眼睛,声音里多了点豁出去的脆,“我想留个纪念,留个能记住巴山的纪念。”

她的身体贴过来时,我能感受到她的心跳——跳得又快又急,像山涧里奔涌的溪流,撞得人心里发颤。她的脸颊很烫,呼吸落在我颈窝,带着点米酒的甜(晚饭时她喝了两杯黄小妹酿的酒)。我想起白天她在山顶说“原来你写的都是真的”,想起她闻旱厕时惊讶的模样,忽然就明白了:她要的不是别的,是一个“确定”——确定巴山的暖是真的,确定她能从过去的泥里爬出来,确定那些冷的、痛的,都能被这山里的红彻底盖过去。

天快亮时,她轻轻推醒我,献给我一个深深的吻。月光已经淡了,窗外能看见山尖泛着的鱼肚白。“我过去收拾去了,”她拢了拢头发,嘴角带着点浅浅的笑——不是白天在山里红里的笑,是带着点安心的、松了口气的笑,“谢谢你。”

她走后,我摸了摸肩头——那里还留着她眼泪的温度。隔壁张定一的床板终于不响了,大概是熬不住睡熟了。我望向窗外,后山的山里红在晨雾里若隐若现,像一团烧不尽的火。我忽然就懂了,吴彩莲要的纪念,从来不是这一夜的暖,是这暖里的“敢”——敢忘了喀麦隆的冷,敢重新笑出来,敢像这山里红一样,哪怕经了霜,也能再开得热烈。

后来听见她在隔壁收拾行李,动作比来时轻快了不少,甚至还哼起了不成调的曲子。我知道,巴山的山里红,终于把她心里的雾吹散了。

离开那天,黄小妹送我们到石滩。船要开的时候,黄小妹忽然从包里拿出一个布包,递给吴彩莲:“这里面是山里红的种子,你回去种在花盆里,说不定能开花。”

吴彩莲接过布包,紧紧抱在怀里,眼眶红了:“谢谢大姐,我一定好好种。明年花开的时候,我再来看你。”

黄小妹点点头,擦了擦眼角:“好,我等你。”

船缓缓离开石滩,我们站在船头,朝黄小妹挥手。她站在石滩上,身影越来越小,直到变成一个黑点。吴彩莲靠在栏杆上,看着远处的山峰,手里紧紧攥着那个布包。

“明年我还要来。”她说着,声音有些哽咽,“来看看山里红,看看黄大姐。”

张定一拍拍她的肩膀:“好,明年我们还来。”

我看着窗外的山里红,一片火红,像燃烧的火焰,映得江水都红了。忽然想起当年黄小妹说的那句话:“等你再来,我带你去看山里红。”如今,不仅看到了山里红,还带了朋友来,看着她从阴霾中走出来,重新露出笑容。

船行渐远,山里红的身影渐渐模糊,可那片火红,却永远刻在了我们的心里。我知道,无论过多少年,无论我们走多远,只要想起巴山小镇的山里红,想起黄小妹的笑容,就会觉得心里暖暖的,就像那团燃烧的火焰,永远不会熄灭。

吴彩莲打开那个布包,取出几颗山里红的种子,放在手心,迎着阳光看了看。阳光透过种子,映出淡淡的红色,像一颗小小的火种。

“我要把它们种在阳台上,”她说,“每天都能看见,就像看见巴山小镇的山里红一样。”

我点点头,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有些风景,见过一次就不会忘记;有些人,认识一次就会记一辈子。巴山小镇的山里红,黄小妹的笑容,还有这段难忘的旅程,都会成为我们记忆中最珍贵的宝藏,像窖藏的美酒,历经岁月,愈发醇香。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