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乌人的头像

乌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3
分享

不慕虚荣的汪曾祺

不慕虚荣的汪曾祺

 

 

早上刚刚醒来,就有几个朋友微我,说:“祝贺你的大作《‘老头儿’》发今天的《今晚报》。”说:“我看了,真好!让我看到了一个那么可爱的汪曾祺。”还说:“这样可爱的老头儿,恐怕以后再也没有了。”

我心里笑说:“哪来的大作?《今晚报》刊发的都是千字小作,何来大作之有?”

于是,我便和这几个朋友聊起了汪先生不慕虚荣的几件事。他们说:“这么好的素材,你怎么不写出来?让大伙儿都来看看汪先生的高尚品德。”遂有了这篇短文。

说的是有一次,汪先生和林斤澜先生一块儿去参加一个文学笔会,见到了一位刚刚崭露头角的文学新秀。林斤澜先生对这位文学新秀说:“你好好写。以后写出来好作品,寄给我。我给你发头条。”汪先生听了,笑着对林斤澜先生说:“你这就俗了。为什么非要发头条?难道头条都是好的吗?我的许多作品,就没有发头条。”

1987年,汪曾祺先生和漓江出版社签订了《汪曾祺自选集》的出版合同。回到北京后,几位在京的著名作家知道了,对汪先生说:“你为什么和漓江出版社这么个小出版社签订这个合同?咱北京有的是大出版社,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等,难道他们不会给你出码?”汪先生听了,笑呵呵地说:“无所谓。大出版社和小出版社一样。漓江出版社他们想出,就交给他们得了。再说了,这也算是我扶持一下他们漓江出版社吧。”

依然是87年,大同市文联主办的《云冈》杂志社的郑宝生两次托我和汪先生约稿。第一次,我去汪先生家把这事说了,汪先生毫不犹豫就把先生应约给香港《大公报》的散文《钓鱼台》交给了我,说:“我这可是犯了一稿多投的大忌。不过,它们两家离得太远了,可以不必计较吧——”,说:“你回去后,找地方复印一份,替我寄给《大公报》。”然后便在文章的末页下端写下了这么两行字:

“北京  北京饭店4158大公报办事处

巩双印”

第二次是评论《不要把作家抽象化起来》,两次汪先生都把自己最喜欢的两张照片交给我,说:“也许他们会用得着。”

作品发表的时候,这两张照片都配发了出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