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春吃豆,胜过肉。”在我记忆的长河中,春天总是与一种独特的美味紧密相连——蚕豆粑粑。那一抹清新的绿,那一缕醇厚的香,承载着我童年的欢乐、故乡的眷恋与岁月的温情。
当春天的第一缕晨曦,轻柔地倾洒在大地上,瞬间唤醒了沉睡整整一冬的世间万物。瞧,蚕豆也在田间地头,小心翼翼地探出了脑袋。那嫩绿的叶片在微风中悠悠摆动,恰似一群天真烂漫的孩童,欢快地挥舞着小手。在绿叶丛中,一朵朵洁白的蚕豆花,像极了一只只灵动的蝴蝶,它们扇动着轻盈的翅膀,在青翠欲滴的豆叶间迎风起舞,每一次颤动,都仿佛在弹奏着春回大地的乐章。
小时候,每逢寒假回到老家,我最喜欢的便是跟在奶奶身后,前往那片绿意盎然的蚕豆田。祖孙俩穿梭在蚕豆垄间,春风携着泥土与青草的芬芳,柔柔地拂过脸颊,暖阳洒在身上,春回大地的那份暖意,至今仍深深镌刻在我的心间。
在暖阳的轻抚下,蚕豆细长的茎秆,坚韧有力,一串串蚕豆荚恰似一弯又一弯灵动的月牙悬挂在茎秆上。好奇的我指尖轻动,轻轻剥开一枚豆荚,刹那间,几枚绿玉晶莹剔透的蚕豆,在日光下散发着诱人的光泽。
奶奶伸出那布满岁月纹路的手,轻轻摩挲着我的头,和声细语地说:“江子,莫急。等蚕豆再长大些,就能做你心心念念的蚕豆粑粑了。”我仰起脑袋,眼巴巴地问:“奶奶,那到底还要等多久呀?”奶奶望向远方,慈祥的目光里晕染着无尽的温柔:“快喽,等蚕豆再饱满一些,天气再暖一些,咱们就摘回去做。”
每当这时,奶奶总会顺手摘下一把嫩绿的蚕豆叶。这些叶片,拿回家在奶奶的巧手里,用针线一穿就变成了毽子。有了它,我便能和小伙伴们在春日里肆意奔跑,在欢声笑语中,尽情分享春天的美好。
在期盼蚕豆成熟的时光里,我总会迫不及待地跑到豆田,趴在田埂上,静静地观察蚕豆生长的每一丝痕迹。春日暖阳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细密的春雨也时常前来润泽。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蚕豆如同被精灵施展了奇妙魔法,豆荚愈发饱满圆润。微风过处,嫩绿的叶片沙沙作响,似乎在低声诉说着春天的秘密。而我,静静聆听,沉醉其中。
期盼了那么久,奶奶终于说可以采摘蚕豆做粑粑了。我欢呼雀跃,紧随奶奶奔赴田间,与蚕豆约会。我紧盯着奶奶的动作,亦步亦趋地模仿着。指尖轻探,小心翼翼地将蚕豆荚摘下,放入竹篮。随着蚕豆荚越积越多,竹篮渐渐被装满,那股清新的豆香,仿佛被阳光烘焙过,愈发馥郁,萦绕在鼻尖,弥漫在暖风中。
阳光暖烘烘地漫进院子,奶奶将带着田间气息的蚕豆荚,倾倒在院中的竹匾上。随后,我们祖孙俩便坐在竹匾旁,开始剥蚕豆。我双手笨拙,手指在蚕豆荚间不知所措。不是用力过猛,把嫩绿的蚕豆挤出一道伤痕,就是费了好大劲,也难以让蚕豆顺利“脱身”。而奶奶布满老茧的手指轻轻一掰,白玉般的蚕豆一颗接一颗,滚落进竹匾,发出清脆的声响。看着竹匾里堆满的蚕豆,我仿佛已经闻到蚕豆粑粑的芳香。
剥了蚕豆的“外衣”,还得脱去蚕豆的“内衣”。奶奶麻利地在灶上架起锅,倒入水,等水“咕噜咕噜”欢快翻滚起来,就把蚕豆米一股脑儿倒进去焯。不一会儿,厨房里就弥漫起甜味的豆香。
我瞅着锅里的蚕豆,心里直痒痒,迫不及待伸手去捞,“哎哟!”烫得我直甩手。奶奶见状,赶紧放下手里的活,一把拉过我的手,轻轻吹气,嘴里嗔怪着:“小馋猫,心急可吃不了热豆腐,这烫坏了可咋整!”
去皮后的蚕豆米,绿得透亮、颗颗鲜嫩,就像刚从春天里摘出来的翡翠。我忍不住拈起一颗放进嘴里,牙齿轻轻一咬,清甜的豆汁瞬间在舌尖爆开,那股带着泥土芬芳的清香,瞬间把春天的味道锁在了嘴里。一颗接一颗,根本停不下来。
蚕豆米去皮后,下一步就是做成馅料。这看似简单的工序,实则暗藏门道。
在我们家,蚕豆粑粑的做法五花八门,而且都特别好上手。奶奶最常做的,便是将蚕豆米磨成汁,再和上糯米面。
杂物间那台古老的小石磨,此刻就派上了用场。石磨盘上还沾着上次磨豆留下的残渣,边缘结了一层薄薄的垢。我瞅见后,立马挽起袖子,拍着胸脯喊道:“奶奶,我来帮您!”
我双手紧紧握住推杆,使劲往前推。可石磨就像个闹脾气的孩子,只懒洋洋地转了几圈,就又停住了。奶奶见状,笑着接过我手中的推杆,嘴里念叨:“这石磨啊,得顺着它的性子。”只见她身子微微前倾,有节奏地推着石磨,“嘎吱嘎吱”,那声音仿佛朵朵浪花,荡漾在岁月长河里。
石磨一圈圈转着,翠绿的蚕豆泥缓缓淌出,清新的蚕豆香瞬间在院子里弥漫开来。奶奶弓着背,双手稳稳握住磨杆,一下又一下,有节奏地推动着石磨。随着石磨缓缓转动,蚕豆“嘎吱嘎吱”地碎裂,白色的浆汁顺着磨盘边缘,淅淅沥沥地滴落。奶奶一边磨,一边念叨:“江子,做蚕豆粑粑,这磨豆子可急不得,得慢慢磨。磨得细,粑粑吃起来才好吃。”
我蹲在一旁,托着下巴,目不转睛地盯着奶奶。她脸上的皱纹在阳光下若隐若现,眼神专注得很,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这盘石磨和她手中的磨杆。磨好的蚕豆泥,细腻如膏,泛着温润的光泽。奶奶转身从橱柜里,拿出糯米面、白糖,又接了一碗清水,依次倒进蚕豆泥里。她抄起筷子,在盆里搅拌起来,动作娴熟又利落。我在一旁看得心痒痒,迫不及待地伸出手,也跟着搅和起来。谁知道,面糊像调皮的小精灵,一下子黏满了我的手。奶奶瞧见我这副模样,忍不住放下筷子,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在小院里回荡。
准备了许久,终于到了煎蚕豆粑粑的时候。奶奶“嚓”一声划着火柴,蓝汪汪的火苗“呼”地一下蹿上炉灶,顺手支上那口磨得发亮的平底锅。“滋啦——”,少许菜籽油下锅,瞬间腾起一股热油香。奶奶抄起大铁勺,从装满蚕豆面糊的瓦盆里,稳稳舀起一勺。面糊刚入锅,“嗞啦”一声热闹开场,在锅里迅速摊开,活脱脱一朵鲜嫩的绿花。奶奶一边哼着老调子,一边双手熟练地转动平底锅,让粑粑受热均匀。“刺啦刺啦”,没一会儿,粑粑一面变得金黄酥脆。奶奶利落地用铲子一挑,“啪”地一下给粑粑翻了个身。
不多时,蚕豆粑粑的香气在院子里悠悠散开,和院子里的青草香、桃花香混在一块儿,让人心旷神怡。这味道,是春天的气息,是家的温暖。
我在一旁焦急地等待着,眼睛死死地盯着锅里。奶奶的铲子在锅底灵活地翻动,不一会儿,带着焦香的蚕豆粑粑就出锅了。她把粑粑盛到花瓷盘里,笑着递给我:“江子,慢点儿吃,烫嘴呢!”我哪顾得上烫,张大嘴巴咬下去,只听“咔嚓”一声,外酥里糯的粑粑在嘴里散开,蚕豆的清香、糯米面的软糯,白糖的香甜,一股脑儿地在舌尖上舞蹈。我一边吃,一边含混地嘟囔:“奶奶,太好吃啦!”奶奶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眼角的皱纹都笑开了花,还不忘叮嘱我:“慢点儿,没人跟你抢。”
后来,我离开故乡,到远方求学、工作,一年到头忙得脚不沾地。可每到春天,蚕豆上市的季节,奶奶做粑粑的身影就会在我脑海里浮现。那一口蚕豆粑粑,不只是舌尖上的美味,更藏着我对故乡、对奶奶的无尽思念。
如今,奶奶已经离开我们好多年了,我也从妈妈那里学会了好几种做蚕豆粑粑的手艺。春天来临,菜市场就会飘来蚕豆的清香,我总会买上一些,回家亲手做给家人吃。在搅拌蚕豆泥、揉糯米团的过程中,那些熟悉的场景又回来了——小院里的暖阳、奶奶的笑容,还有她那带着乡音的叮嘱。
青蚕豆粑粑是云南人春天里的一道量贩美食,更是春天里家家户户餐桌上交错更替的“常客”。我家也不例外,做青蚕豆粑粑是每年春天必不可少的“仪式”。
不同的方法可以做出不同口味的青蚕豆粑粑,事先剥好的豆瓣上锅蒸熟,用勺子碾碎成泥,或咸或甜看自家喜好,想怎么烹饪都行:上锅蒸,简单又保留原汁原味;放进烤箱烤,表皮变得金黄酥脆;下锅煎,两面煎得滋滋冒油。我呢也作了一些创新,喜欢在做青蚕豆粑粑时加入一些切碎的茴香叶,再加少许盐、花椒面、芝麻油进行调味,这样做出来的青蚕豆粑粑更加鲜翠香糥、清甜可口,无论是味蕾还是视觉都更具春天的味道。每一次做,青蚕豆和茴香混合的清香就都像长了翅膀一样,在整个屋子里飘散开来。迫不及待咬上一口,蚕豆的软糯与茴香碎的清香相互交织,那滋味,能在嘴里回荡好久,让人回味无穷。家里人都会被这股清香吸引,时不时地凑到厨房,眼巴巴地问“好了没”。锅里的粑粑还没做完,出锅的就被抢得所剩无几。大家一边吃一边笑着,热气腾腾的蚕豆粑粑,让家里充满了欢乐。
在我心里,青蚕豆粑粑不只是美食,更是我和故乡、奶奶,以及家人情感的纽带。它承载着春天的生机,带着家的温暖,成为我记忆中最珍贵的部分。无论走到哪儿,只要想起青蚕豆粑粑的味道,我就能找到心灵的慰藉,感受到家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