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杜崇斌的头像

杜崇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17
分享

游学遇知音

                                 杜崇斌

书香氤氲,茶香袅袅,我们谈书的茶馆清幽恬淡,窗外是一小小竹园,风过处,观一杆杆翠竹摇曳,赏满园绿韵流动,就像大观园里面的潇湘馆一样颇具诗情画意。

关于我的书《大儒张载》,我们聊了两个多小时,马总始终微笑着,他讲话热情洋溢,富于激情而又颇具真知灼见,他的知识面很宽,思路清晰,看问题的角度很新颖,许多观点都让我耳目一新,我们谈得很愉快。我很高兴,觉得自己幸会了一位知音、一位智慧读书人。

说起这次读书人的相会,就不能不谈那个周末的游学。

那个周末,应朱补全兄的邀请,我们驱车去了张载祠和横渠书院游学。因我曾经创作《大儒张载》的缘故,经常应邀为文朋诗友讲解关学思想并在张载祠为大家做导游式的讲解。那天,我幸会了马总这位智慧读书人。

马总五十多岁的年纪,身材匀称,戴着眼镜,两鬓有些斑白,但显得斯文而神采奕奕。

在车上,他让我给他讲讲张载的故事,于是,我们一路上就聊了起来。我感觉他人不错,挺随和的,他用地道的关中方言和我谈话,很有亲和力。后来一问才知道,他的老家也是周至县的,这样说起来,我们也算是老乡了。

从谈话中得知,他是一位企业集团的高级管理者,他更关注管理学、管理新思维和管理理念,还有如何用企业文化来实现更好地管理。他因为最近关注了大思想家张载,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走进张载祠的游学活动。

我一路上给他们讲了张载的生平、思想以及他的一些人生大事件,比如他生于长安,成长于重庆涪州,15岁少年丧父来到了陕西眉县横渠,21岁经范仲淹指点迷津后弃武从文,38岁考进士时的千年龙虎榜,王安石变法期间的人生抉择以及51岁的辞官归里等等。他很感兴趣,不时还提一点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观点,我感觉他善于思考,思维敏锐,而且旁征博引,观点比较独特。

到了张载祠,大约都快11点了,那天天空飘着细细的雨丝,古柏苍苍,黄叶满径,古色古香的张载祠染上了深秋的萧瑟。我们就开始一边游览一边讲解。我从张载祠大门口的楹联开始讲起,再到庭院中的古柏、芭蕉,再到几个展室的张载生平事迹展览、思想展览以及千年来关学思想的传承人物等等,后来还讲解了张载的家风家规以及张载的诗词等等,还游览了碑廊,以及东边的横渠书院的部分景观,最后走到了张载塑像前面合影留念。

那天游览完张载祠回来,我送给马总一本我的《大儒张载》签名书,马总谦逊地说要拿回家好好拜读拜读,我说还请您多多指正。我知道马总平时很忙,要打理企业集团的许多管理事务,对于这样一本35万字的厚厚的书,我没敢奢望他能读多少,心想只要他有兴趣翻翻就不错了。

但这一次,却出乎了我的意料。马总不仅认真地精读了一遍我的《大儒张载》,他还在微信上说要和我交流阅读感受。我听说有人要和我谈我的书,当然很高兴,就约定周末的下午在茶馆见面谈谈。

关于我的书,他的确读得很认真,他在书的许多页面上都做了眉批、点评,这是他阅读时候思考的痕迹。我读书时也有这个习惯,特别是对于很厚的长篇小说,如果阅读的时候不做点记号、眉批、评论,就感觉阅读得不认真不深刻,没有在书上留下自己思考的印记。看来,马总也是这样。

马总很健谈,谈话时始终微笑着,他一边翻着书,指着书中的某一段,一边直抒胸臆地谈着自己的读书感受,热情洋溢地表达着自己的真知灼见,这让我想起了王国维的一句话:“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他的观点不断地让我想到诗人和具有真性情的诗人般的表达。

他在和我交流的时候,有以下这几点让我印象比较深刻:一是他会关注张载的成长过程、人生的重要节点、遭遇到的艰难坎坷,他认为这些才是张载思想产生的源泉,也就是他的思想的形成过程;二是关注张载成长的地理环境,比如重庆的涪陵、陕西的横渠、云岩、甘肃的渭州、河南的汴梁等,然后他会和自己的成长环境相比较,比较自己和横渠先生的人生成长与经历,比如人生节点,多少岁在那儿做什么,他就联想自己的童年、青少年时代的成长,他说我的书写得很亲切,当然他讲得也很亲切,他后来讲了自己的童年、少年、中学时代,考大学、大学时代、上班,工作和仕途上的一波三折,谈自己的人生感悟。三是他关注到了张载的思想和政治主张。比如“四为”、“六有”、“气本论”和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他说,张载的思想值得当代人好好学习和借鉴,因为他的思想对当代人的生活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当然他也谈到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质疑,比如他说了张载的土地改革设计的“井田制”,这其实已经不是春秋时期的“井田制”了,张载已经为它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就是将全国土地全部收归国有,然后再平均分配给各家各户,国家再收取10%的税收。这一土地改革政策也有优缺点,优点是平均分配土地,实现了普通社会大众的均贫富的愿望,又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缺点是需要通过暴力没收大地主大官僚的地产收入,也会造成了一些社会遗留问题。另外他还说了,张载后来试办井田的时候是通过买地,尽管受到了大地主的高价欺诈,心里很气愤,但也是按照公平交易的原则去买,没有通过暴力或者武力去夺,这就表明他的改革实验其实是按照当时的经济规律来做的,也是隐忍的。还有他辞官归里在横渠办学,眉县的县令来拜访祝贺,只是一个低级官员的关注,这样似乎很遗憾,他的书院就没有得到大宋王朝更高层次的关注和支持!

在这清幽的茶馆,关于我的书,我们聊了两个多小时,马总的知识面很宽,思路清晰,看问题的角度很新颖,他以管理者的思维来看问题思考问题,评价改革政策的制定、选择和取舍,有许多都是我没有想到了。因为我没有做过高级管理者,也就没有那方面的思维习惯。就像高鹗没有经历过曹雪芹的贵族生活,所以《红楼梦》的续书写不出贵族的奢华和更多的生活细节来一样。

马总的网名叫“马上更正”,据说这来自于清初周至大儒李二曲先生的“悔过自新”说。“悔过自新”就是说一个追求道德完善的人,要每天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地改正自己的过失,哪怕是一言一行,都要做到至善至美。

我说谢谢您这么认真地阅读我的拙作,和您交流很愉快,你的博学和善于思考,而且看问题的多角度的新颖,都值得我好好学习。

他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啊,我这都是“瞬有存”。我知道这是张载提出的“六有”中的一句。我经常浏览他的朋友圈,他博览群书,而且见解独到,在他的朋友圈中经常会看到“管理新思维”系列思考,还有“生活新美学”系列感悟,这些都是他瞬有存的成果,很有参考价值。我不得不叹服,他真是一位智慧读书人啊!

茶香飘逸,书香氤氲,此刻的茶馆静谧而温馨,我们关于《大儒张载》的畅谈也渐入佳境。有风掠过,但见窗外的小小竹园一杆杆翠竹摇曳,满园翠香绿韵流动,让我们在诗情画意中回到遥远的大宋王朝,去和一位大儒谈天说地,把酒吟诗……

                                                             作于碧云天书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