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杜崇斌的头像

杜崇斌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7/11
分享

当老父亲突发重病

                                          杜崇斌

1、

当赵普梵在街头遇见周昱明的时候,周昱明手里提着一个饭盒,正低着头,行色匆匆地往前走。

“老周,你这是上哪儿去呀?”老赵问。

“噢,老赵,我去医院给老父亲送饭。”老周答道。

“你父亲?他老人家怎么了?”

“唉!老父亲突然生了一场大病,正在住院治疗。”老周说,“说来话长,太突然了,改天我再给你说吧。”说着,就匆匆地往医院赶去。

现在街头的樱花树已经开得如霞似锦、缤纷绚烂了,那些高大的法桐树也已经绽开了鹅黄嫩绿的叶片,时序过了清明节,春天已经渐入佳境了。

但就是在这个美丽的春天,周昱明一家却经历着人生的痛苦与磨难,因为他父亲在半个多月前突发心梗,接着便大病一场。

用周昱明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这个春天,他无暇顾及身边的春色和美景!因为他主要顾及的是人生的重大命题,那就是生与死。

两天后的一个上午,当周昱明再次遇到赵普梵的时候,他就向老赵讲起了他老父亲生病的事情。那天,他刚从医院里出来,因为在病房一个晚上的陪护操劳,他一脸倦容,显得很憔悴。

于是周昱明就讲起了他父亲突然患病的事情,他说:“这还得从3月16日那个星期天说起。那天我骑电动车回到老家看望父母亲。上午阳光很好,我还在院子里晒了太阳,并给两个朋友发了微信说在老家院子里享受春日暖阳。

但是下午3点多,厄运忽然降临。那时候,我还在南边自己的屋子里午休。

上午村子里自己本族有一个白事(就是葬礼),父亲去了,当时我看他穿着一件呢子大衣出去的,精神状态还很不错,他中途回了一次家,看到我回来了,和我打了个招呼,就又出去了。但是下午三点多,估计白事已经结束了,他回到家忽然很痛苦地声唤,说自己心口痛,我去看的时候,听他说心口痛,就以为是胃病,又一想,过白事大约饭菜不太干净,所以很有可能是肠胃病,就给他吃了三粒猴头健胃灵。然后他还喊,还不断呐喊、声唤,我就说,你躺在炕上,让我看看到底是哪儿疼,后来他躺在炕上,用手指右边胸口疼,一会儿又指左边胸口疼,我觉得这不应该是肠胃病,就给他诊脉。我会一点中医,一诊脉,觉得是严重心律不齐的那种促代结脉象,这是一种很凶险的脉象。

于是我不敢自作主张了,就给哥哥打电话,哥哥说可能是心脏病,让我先给他吃四粒速效救心丸,我就给父亲吃了,看起来有所缓解,但父亲躺在炕上还是不断地声唤。

哥哥大约是半个多小时后赶回家的。我们一商量,决定拨打120急救电话,后来打通了,救护车来了,我就随父亲一起来到了县医院。

从那时候起,就开始了担惊受怕、没黑没明的昏天黑地的住院时光。一直到现在,过去了二十多天了。

先是在急诊看病,做各种检查,然后上八楼心内科二,后来越治疗感觉病越重。医院不断地发病危通知书,让家属签字。父亲年纪大了,今年虚岁都88岁了,心梗、心绞痛、心衰,还有肺部感染比较重,最后还是在上个周五的晚上10点多,转移到ICU重症监护室了。

父亲犯病的时候,主要是呼吸困难,住院的第二天晚上犯病了,就戴上了呼吸机,戴了一天,然后中间有两天比较平稳,没有犯病,第五天犯了两次,第六天就犯了三次,戴上呼吸机,仍然很难受,生命垂危,然后还吐痰,痰中带血。每一次犯病,医院都会发病危通知书。那天晚上,看起来很危重的时候,请来了重症监护室的卜主任,她看了以后说,要赶紧给那边转,转过去还有希望,晚了就不行了。

就这样,先是在普通病房住了五天,然后就转进了ICU重症监护室,ICU在里面又住了10天左右,出来后,在重症监护室外面的普通病房又治疗了一个星期,不知道医院给我们发了多少次病危通知书,反正白天发、晚上也发,有时候凌晨了也发,都是让家属签字的。”

“这么说,老人家在医院已经住了20天了吧?”老赵说,“真是辛苦你了!陪护病人是很不容易的啊!”

“对啊,住了有20多天了,”老周打了一个呵欠,疲倦地说,“在医院陪护病人的主要任务是观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数据的监控屏幕,吊瓶滴完后通知护士换药,还要给病人喂饭、喂药、注意处理病人的大小便等等。所以一个称职的陪护家属是要不断地操心,在病房里跑来跑去,晚上也不能休息!那些天,我和哥哥天天在病床边守护着,喂饭、喂药,然后导尿,记录尿量,晚上几乎没有睡过觉,连续三四天没有睡觉,人已经累的不行了。当然,现在正是我应该尽孝的时候了。”

“真是辛苦你了……”老赵说。


2、

“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世界是荒诞的。 难道不是吗?”老周继续给老赵说着自己的感受,那时候,他们已经走进了附近的小小花园,在一条长椅上座下来。

他继续说:“ 一个好好的人,进医院之前,能行能走,生活完全能自理,现在住了二十多天医院,从ICU里面出来,几乎成了一个植物人,就是比植物人多一口气,会说几句话,但是全身都不能动,吃饭要两个人协助才能完成,一个人在他后面将他抱起来,然后用膝盖和腿顶住,他不能坐,所以后面的人就是使他能坐起来,前面的人将碗凑近他的嘴边,然后喂他吃饭。而且只能吃一些流食,一些稀粥,一些豆腐脑鸡蛋之类的。这难道不荒诞吗? ”

老周继续说:“父亲住进ICU的第二天还做了一次胸部CT检查,我看到他躺在病床上被推出来,身上插满了管子,嘴里还插着管子,眼睛闭着,两只手被绑住(可能是怕他乱抓乱拔管子),似乎昏迷着,但还有一点呼吸。我的眼泪忍不住流下来,不断地流下来,我的伤心我的伤痛在于为什么越治疗越严重了?为什么一点都没有耽误,甚至一个小时都没有耽误,为什么越治越重了,为什么?一个好好的人,昨天下午还和我说话的人,昨天下午还让我喂饭喂药和我说话的人,一天就变成这个样子了?我的眼泪长长地流,止不住地流下来。”

他继续说:“父亲住院的日子不堪回首,在那些难熬的日子里,不知道医院给我们发了多少次病危通知书,反正白天发、晚上也发,有时候凌晨了也发,都是让家属签字,这样无非是逃避责任,就是说如果老人在医院治疗其间有什么不测,他们是不承担责任的。记得在8楼的时候,有一位男医生,瘦瘦的,在凌晨父亲发病的时候,他们又向我发病危通知书,而且言辞很不逊,说话很难听,让我签字,我说别急我要告诉我哥哥,他竟然说,你不拿事,就不要来陪护,让拿事的人来陪护,我很生气,因为他今天已经向我们下了四五遍病危通知书了,就反问道:“你除了会下病危通知书,还有什么本事?作为医生,不能治病救人,只会发通知书来免责,你不觉得羞愧吗?”

晚上难熬的日子真是苦不堪言!一个小小的十几个平米的病房有四张病床,然后是4个躺在床上的病人,好在,还有一个小小的卫生间。至少是4个陪护人员,12点之前还好,同一病房的陪护人员大家都能说说话。12点之后的日子就难熬了。

那天晚上12点之后,我劳累得不行,又困又渴睡,已经有几天几夜没有睡觉了,整个人是疲劳得不行,我想如果我不小心倒在地板上可能都能睡着。一坐下来就打盹,我怕自己睡着了,就起来在病房和走廊上不断地散步,闻着病房里的消毒药水气息,嗅着垃圾箱病人的各种排泄物的难闻味道,听着病人床头监控仪器的声响,还有氧气瓶输氧气时候的冒泡声,当然还有病人、家属们此起彼伏的鼾声,我慢慢散着步,心里想着自己正在承受的苦难,想着医院里许许多多的人正在承受的病痛,在生与死边缘的挣扎与抗争,人生的痛苦、生老病死……每天看到那么多病人的痛苦、疾病的多种多样,家人的亲情陪护与支持,医生和护士的治疗与救助,这许许多多人间的苦难我这些天已经目睹了许多。原来这许许多多人世间的苦难都会在医院集中和上演。


3、

于是,不由自主想起了那个有名的故事:许多年以前,一位印度王子放弃了自己的身份地位,放弃了皇宫的奢华生活,寻求普渡众生之路,他离家苦修多年,仍然找不到超脱生老病死等等人生苦难的解药,于是在他大约35岁那年,他坐在一棵高大的菩提树下,开始参禅悟佛,并发誓不获佛道,永不起来。终于有一天,他大彻大悟,领悟到超脱生死之道,成了佛。这位王子就是乔达摩.悉达多,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佛祖释迦摩尼。

人生是痛苦的!父亲生病以来,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

这时候,我忽然想起了《吉檀迦利》里面的一句话:“上帝啊,我要把忧伤的眼泪串成项链,挂在你的脖子上。”

生而为人,谁都摆脱不了生老病死苦的人生轮回。当你老了,身体脏腑功能下降,身体的机能减退,许多时候,是那样的无力和无助,这还不算什么,因为相对于生一场大病,相对于瘫痪,相对于瘫痪在床,那真的不算什么,因为你还能自理,还能行走,还能基本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而当你生一场大病,当你全身插满管子,当你全身软瘫,当你需要别人才能翻身,才能吃饭,才能排尿,才能大便不至于弄得到处都是的时候,那才真的是人生最痛苦的时候呢!”

这时候,老赵也会附和着说他同意他的观点,老赵说,一个老人生病瘫痪在床,就是磨他自己的罪孽,也是在磨儿女们的罪孽。我们来到这个世界,都带着生命的原罪,我们需要不断地救赎,救赎我们的罪孽。

老周继续说:“ 有时候我会想,一个人,一个垂危的病人,躺在病床上,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这些管子有输液的、有输氧气的、有呼吸机、有接尿的尿管,还有鼻饲管,这时候病人大致已经很昏迷了,他大约是已经不觉得痛苦了,至少有一段时间是不觉得了,但是家属们能觉得,旁观的人能觉得痛苦,他为什么会这么痛苦、为什么会这么无助?为什么会这么可怜?为什么?

所以我们不妨逆向思维,既然一个人的痛苦以及病床上的日子不可避免,那么他在健康的时候,就应该风风光光、快快活活、潇潇洒洒、痛痛快快地过好日子,不管怎么样,他都应该使生如夏花之绚烂,使生活像朝阳、像太阳、像花开的样子,那样才叫不负生命的好年华呢!大儒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在平时的日子里,要以一颗博大的悲悯的心灵多做好事,为自己、为他人、为这个社会多做点贡献吧,当然我们还要学会快乐的艺术,让生命焕发出他应该有的勃勃生机,一切都是为了不负生命的使命和重托!我们来到世间为了什么?我们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在生命遭遇病痛折磨的时候,不是更应该思索这一亘古不衰的话题吗?”

“对呀,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花落空折枝!”老赵说。

“这个春天,我无暇顾及身边的春色和美景!因为我主要顾及的是人生的重大命题,那就是生与死。”老周说。“读《大儒张载》(杜崇斌著),我知道《西铭》里有这样的一段话“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但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平静地面对人生的各种苦难,如何才能做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呢?!”


4、

两个月后,当老赵在这家大型商场里遇到老周的时候,就问候了一下他老父亲的病情,于是他们就在商场走廊的长椅上坐下来。商场中央空调的凉风不断吹来,遇到好朋友,在这样的地方,对于焦虑而奔波多日的老周来说,真是难得的一份安宁。于是,他们就坐在长椅上聊了起来。周昱明就说起了他最近的一些经历。

那时候,已经是向日葵盛开的夏天了。室外的花坛里面有几株开花的向日葵,正是烈日炎炎、酷热难当的日子。

周昱明说:“那时候是老父亲出院后最困难的时候,出院后的第三天,老人忽然昏迷了。本来就是个植物人一样的人,能吃一点饭,会说话,但是连翻身都需要人帮助,现在倒成了只有一丝呼吸的不吃饭、不说话,也没有意识的人了。”

“哦,出院了,怎么反倒病情加重了?”赵普梵不解地问。

老周继续说, 经历了19个小时的昏迷不醒,吸氧急救后,老父亲又苏醒过来,这时候怎么办呢?是再次住院治疗吗?刚刚过去的一个多月住院治疗的情况仍然历历在目,医院噪杂拥挤肮脏的住院环境,医生的冷漠和医疗技术的捉襟见肘,还有就是那永无休止的看不到希望的痛苦折磨,实在是不敢想,

住院,西医,不敢想了。那么中医呢?传承千年的中医,总是能给人带来一些希望的,哪怕是飘渺的虚幻的一丝安慰也罢,但是请哪位中医来为老父亲治病呢?因为对于一个垂危的病人,一个患重病的88岁的耄耋老人,对于一个刚刚从重症监护室里面出来的88岁的耄耋老人,有哪位医生愿意为你医治呢?你想想,如果治疗有效果,病人转危为安,他们会说这是你应该做的,医生嘛,就是应该救死扶伤嘛,但是如果病情加重或者医治无效,更有甚者,如果吃了你开的中药,老人不幸撒手人寰呢?这样谁愿意冒险或者涉险呢?

这个时候,周昱明想起了他的一位文友,杨医生。说起和杨医生的相识,周昱明说,还是因为大儒张载,因为他的“横渠四句”。那天在省图书馆参加一场公益国学文化大讲堂,他和杨医生有幸坐在一起,他们聊得很投机,一会儿竟成了相见恨晚的朋友。这时候,他从随身的挎包里拿出一本书《大儒张载》(杜崇斌著)翻看着。杨医生看到这本书就说:“张载先生的“横渠四句”很有名,这一直就是我的座右铭呢,我在我的诊室里就悬挂着一个巨大的条幅,上面就写着横渠四句‘呢!”

周昱明说:”对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张横渠先生的名言呢!你也喜欢横渠四句,你读过这本书吗?

“这本书很有名,我早就听说了,但直到现在还没有读过啊!”杨医生说。

周昱明说:“那好,《大儒张载》这本书我已经读了两三遍了,他讲述了大儒张载充满坎坷而波澜壮阔的一生,当然也有对“横渠四句”的精妙诠释和解读,更是有对“横渠四句”产生的历史背景的分析等等,我看你那么喜欢“横渠四句”,那我就把这本书送给你吧。”

就这样,他和杨医生加了微信好友,后来就经常在微信上交流。虽然杨医生不是搞文学的,但是他从杨医生的朋友圈中经常能看到杨医生写的散文随笔,他感觉杨医生文笔优美,描写生动,感情真挚,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于是不由得常常感叹杨医生真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他在心里经常暗暗赞叹,他认为杨医生的文学水平超过了他们县作协的许多人,尽管他如今也没有加入任何作协。


5、

常言道,民间有高人。杨医生是鄠邑区有名的中医大夫,他虽然是乡间小镇上的一位中医大夫,但由于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他早已声名远扬。杨医生名叫杨振龙,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振兴龙族,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中医药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嘛。杨医生真是名如其人!

杨医生的诊室里每天都坐满了前来求医问药的人,他每天总是忙得不亦乐乎,从早忙到晚,病人总是里三层外三层地团团围住他,为什么呢?因为他看得好!患者服了他的药有疗效,能药到病除啊!这样,有许多人是不远几百里来求他看病的!他经常抱怨说,每天坐诊时,病人太多了,有时候他都顾不上吃饭和睡觉。

那天傍晚时分,周昱明给杨医生打了个电话,刚好那时候,杨医生正在吃晚饭,于是他说他放下碗,就接了周昱明的电话,一个电话接了三十多分钟,周昱明将老父亲患病以来的详细情况和住院治疗的整个过程向杨医生讲述了一遍,期间杨医生不断地问一些问题,主要是病人的精神状况、身体症状、睡眠和饮食状况等等,老周都一一回答了。老周在电话里面恳求杨医生为老人开个中药方,并说你只要放心大胆地开药方就是了,不要有什么顾虑,治疗结果与你无关,好了我们会感恩戴德,不好我们不会怪你,因为现实情况就是如此,一则老人已经是高寿的耄耋老人了,二则老人刚从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出来,病情复杂而且很重,甚至说垂危都不足为过,因为在县医院一天就给他们发过四五张病危通知书啊!

杨医生说哪里哪里啊!你言重了!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医生的天职啊!你把老人在医院的那些最新的检查报告发给我,我仔细研究一下,再给老人开个药方。

第二天早上,当周昱明打开微信,就看到了杨医生深夜开的药方,这个药方一共有18味中药,主要有黄芪、当归、赤芍、川芎、人参、杜仲、丹参、骨碎补、薤白、瓜蒌、等等,他略微知道一点中医学知识,他知道这些药的作用大致有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祛痰宽胸、强筋壮骨等等的作用。当天他就到药店按这个药方抓了5副药,然后给老人煎服了,一天一副,药服完后,起色很大,老人的饭量好了,精神状态好多了,最神奇的能翻身了,自己能翻身了。又吃了10副药,老父亲能坐起来了,于是他把这个惊喜的好消息告诉了杨医生,杨医生也很高兴。

后来,这个药方又吃了一段时间,大约又吃了一个多星期吧,周昱明把老父亲的舌苔拍了照片发给了杨医生,说老人有些便秘,还告诉了他老人的一些症状表现,杨医生说这是肠胃有湿热的表现,可以在原来的中药方中加入两味药,一味黄芩,一味藿香,剂量是各10克。就这样,又吃了5副,老人的症状有所改善。


6、

过了些日子,杨医生亲自登门来给老人看病来了。这当然让老周喜出望外,杨医生每天那么忙,但他竟然驱车八十多里来到他的老家,欣然登门来给他老父亲看病。年近花甲的杨医生高高的个子,两鬓已经斑白,比原来稍显消瘦了一些,但眼睛依然明亮而睿智,投射出智慧而沉稳的光芒。他说话随和而谦逊,没有一点名医的架子。

那天杨医生看得很认真,为老人量了血压、用听诊器仔细听了老人的心肺,然后用棉签划了脚心,用手慢慢按压了腹部的一些位置,他让老人抬抬脚,让老人动动胳膊,然后才是静静地诊脉,诊完脉象,又仔细看了老人的舌苔,然后他把这些情况都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说要回家后静静思考和分析研究一下,再开药方。

第二天清晨,周昱明打开微信,就看到杨医生开的药方,这一次主要有龙骨、牡蛎、牛膝、天麻、白芍、白术、黄芪、玄参等等。于是他就赶紧按照这个药方抓了5副,然后煎好,还是一天一副,让老父亲服了。就这样,惊喜不断出现了:

第一次惊喜是老父亲自己坐在餐桌前吃饭。当然那还是坐在轮椅上。坐在轮椅上,把他推到餐桌前,他第一次自己吃饭。比起原来两个人给他喂饭,这当然令人感到惊喜!

第二次是能坐起来,自己坐在炕上吃饭,不要后面有人将他抱起来,这是第二次的惊喜。

第三次的惊喜,是老父亲从轮椅上走下来,他们两兄弟搀扶着他能走一两步路,然后又坐下坐在轮椅上。第四次的惊喜是,老人能走五六分钟,拄着拐杖,能走一大圈子,大约有二三十米吧。

出院到现在大约都有两个多月了,老人已经吃了60多副中草药了,这些药方都是杨医生开的,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对药方不断加减变化,吃中草药的成效是明显的,因为大家都有目共睹。老周说,虽然他们一直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当然老人每天还要吃好几样西药,但可以说,每一次的惊喜都是中医药的功绩!平心而论,能有这些惊喜,能达到这样的治疗效果,西医大约只能占30%左右吧,而中医中药的功效却高达70%左右,为什么呢?道理不是明摆着嘛?从县医院看了一个多月病,普通病房、重症监护室都住了,呼吸机等等的仪器都用了,各种各样的西药也都用了,把一个人治疗成了半个植物人,只是比植物人多一口气,能吃一点饭。现在一个垂危的病人,被县医院认为是病危的人,竟然能下床了,而且能走下轮椅,走上一圈,这些生命的奇迹难道不是中医药创造的吗?

夜深人静的时候,周昱明经常默默沉思,关于中医药文化,经常会有一幅亘古沧桑而波澜壮阔的画卷在他眼前不断浮现:

大约在五六千年以前,中华民族的始祖神农氏不辞辛苦,在荒野、河畔和山岭上遍尝百草,首次发现了中草药的四气五味等药性,开始用中草药为先民治病,中医药文化从此开始萌芽。然后是轩辕黄帝和岐伯开始谈中医的养生和防病治病之道,于是有了第一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在几千年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扁鹊、华佗、张仲景、葛洪、皇甫谧、孙思邈、李东垣、朱丹溪、李时珍、张景岳、叶天士、薛立斋、张锡纯等等一代代名医,在无数次瘟疫和灾难面前,他们没有畏怯,不屈不挠,勇毅前行,用中医药智慧治好了多少顽疾,救活了多少人的性命,也为中医药的发展积累了无数宝贵的经验和理论。可以说,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其实也是一部中医药的发展史,中医药一直就是中国人健康的保护神!西医传入中国仅仅只有100年左右的时间,相对于5000多年的中医药发展史,100年的小小数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重视不敬畏不热爱中医呢?当然,杨医生就是我们身边可敬的默默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人啊!

于是周昱明不断地感叹,这真是妙手回春的杨医生, 起死回生的中医药啊!致敬中医药!致敬杨医生!他说他忽然想起了一句歌词,那就是“已扎根千年的汉方,有别人不知道的力量!”


                         2025年6月30日星期一20:30作于碧云天书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