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捧起《大明名将陈璘》这本书,我是既熟悉又陌生——当它还是“襁褓婴儿”(初稿)时,我就已经读过,所以是熟悉的;但最终出版面世再见时,我已是不敢相认,无论是全书整体的谋篇布局,还是叙事节奏的张弛收放,抑或是字里行间的创作语言,都展现出不同往昔的圆融、成熟,乃至“自然”。可以这么说,除了陈璘还是熟悉的陈璘,《大明名将陈璘》已不是4年前的《大明最后的荣耀》(初稿书名)。
历史小说被称为“带着镣铐的舞蹈”,带着镣铐起舞本身已是不易,更别说是要跳得好看、跳出韵味。作为“传记体历史小说”,《大明名将陈璘》没有选择传统英雄叙事的“平坦路子”,将陈璘塑造成完美无缺的英雄,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具挑战性的“人性探寻”路径,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与多维视角折射,在残存的史实骨架上填充鲜活的“血肉”,让其平庸、晦暗的一面与英雄闪光的一面往复交叠,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可信可感的明代将领,使作品在历史厚重感之外更添文学温度。由是,我认为《大明名将陈璘》的这段“舞蹈”跳得是好看的、有韵味的。
一、“英雄也是人”
匈牙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总体性”概念,认为真正的现实主义文学应当表现“完整的人”,而非孤立的、碎片化的形象。
用“总体性”这个词来理解《大明名将陈璘》中的陈璘,就很有意思。作者许非寒笔下的陈璘,不是一个单调、平面化的符号,而是真真实实活在各种复杂关系里的一个“人”——在海上交战,哪怕炮火声震耳,他仍旧一往无前;可朝堂里的风声鹤唳,却让他感觉寸步难行。其间反差,恰好把明朝文武之间那种拧巴的关系给“挤”了出来,因而书中陈璘形象的深刻性,有很大一部分就在于他反映了明代中期军事体制与官僚体系的结构性冲突——一个武将即使战功赫赫,也难以摆脱文官系统的制约与倾轧。
许非寒在书中花了大量笔墨叙写陈璘的“感性”一面,他和许氏三杰的兄弟情、与“黑侠士”的人马相依等,都为这个人物形象赋予了温度。特别是当许断杰引爆炸药,身影与日军一同消失在火海之中,陈璘亲眼看着这一切,“胸口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疯了一样扑向燃烧的旗舰”,那是一种超越了上下级的情感牵绊,让他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这种写法,暗合了卢卡奇关于“总体的人”的构想,也让这个角色有了更鲜活的艺术生命,恰如其言:“只有当人物被置于其与社会总体的关系中,其性格才能真正展现。”
二、“每个人都是各自生命的主角”
我个人很喜欢交响乐,时常独自沉浸享受,因而我也深知——“交响乐里的每一个乐器都不可或缺”,小说创作亦是如此。
巴赫金在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表示,他创造了一种“多声部”的叙事结构,不同人物代表着不同的意识,这些意识以平等的方式参与对话,形成了小说的“复调性”,构成了一种复调音乐般的质感。想来许非寒应是深谙其中“三昧”的,所以在《大明名将陈璘》中,没有一个全知全能的声音在主导一切,相反,那段复杂的历史现实,是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一块块拼图般地呈现出来的。
——陈璘的军事才能,是从敌将的恐惧中透出来的,“倭酋平秀吉闻陈璘之名而色变”,这话的分量很重;他的政治处境,则在那些君臣对答里显露无疑,就连其性子里的短处,也有下属的私语声悄然补全……这种多角度的叙事策略,使全书叙述不再是单一的、权威的声音,而变成了多种视角的交织与对话,反而更贴近于“真”,同时也给予读者更丰盈的阅读感受。
——书中对石星、张位等反派角色的处理也是很有意思,并不像戏剧表演中的以“脸色”识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他们画上“恶人脸谱”,而是清晰捋出他们自己的政治理念和行为逻辑。如石星在阻挠陈璘时的考量:“武将权势过大,必成国家之患。”这种处理方式避免了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创造了更加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在文学作品里,总有主角与配角之分,但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各自生命的主角,因此我也格外欣赏许非寒对这些“配角”的塑造,与主角陈璘相映相衬,相得益彰。
三、“当人有了光环,甚至比神更伟大”
一个血肉之躯的“人”若想拥有“光环”,是需要做出大量付出与重大牺牲的,但对于已然是神的,显然不用,那么在“人”的眼中,二者之“光环”孰明孰暗自是不言而喻。所以在这部历史小说中,我认为最可贵之处在于做到了对英雄人物“祛魅”与“复魅”的辩证统一。
作者很直接地将英雄拉回“人间”,毫不避讳地展示这位大明名将在政治上的失败、在人际关系中遭逢的困境乃至潜藏在性格深处的弱点,让我们看清他最真实的模样。这是自序章就开始了的,甚至可以说是贯穿全书始末。而这种“祛魅”并非为了否定英雄,是为了更加真实的“复魅”——在祛除神化色彩后,重新建立一个更加真实、更加人性化的英雄形象。
这个“复魅”的过程是通过展现陈璘的军事才能、爱国情怀和人性格魅力完成的:露梁海战中的沉着指挥、对倭寇的深恶痛绝、对战友的深情厚谊……这些品质在祛除神化色彩后反而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在《屠倭》一章的尾声中有一段细节描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当“黑侠士”为救主而葬身虎口后,“陈璘双膝跪地, 抱着马首号啕大哭,‘你为了救我以身饲虎, 我……我心何忍啊……’”“陈璘为它拭去泪水, 轻轻抚合双目, 又在它脸上吻了一口, 说道:‘老伙计, 待我去杀了那狗倭奴, 再来葬你。’”那哭声里没有半分软弱,反而让他的形象一下子活了过来,有了温度,有了情感的裂痕,让角色更加丰满动人。这种“祛魅”后的“复魅”,使英雄形象既避免了神化的不真实,又保持了应有的感染力。
四、结语
就整体而言,《大明名将陈璘》一书毫无疑问是成功的——许非寒将陈璘写活了,有血有肉,不再是戏台上那种一眼就能望到底的脸谱化角色;叙事的节奏也把握得很好,海战场面的紧张激烈与朝堂斗争的暗流涌动相互交织,形成了良好的叙事张力,时刻牵动着人心;书中对历史细节的把握,更是显示出作者在对明代历史的研究上是下了苦工的。
当然,作为读者,也作为评者,免不了要在鸡蛋里挑出些骨头来。如连篇的海战场面,初读时热血沸腾,但看得多了,会发觉其中的战术变化似乎有些单调,存在一定的重复性。其次,对女性角色的塑造相对薄弱,除了陈璘的妻子许怜卿有少量描写外,其他女性角色几乎都是模糊的背景存在。这与书中对男性世界的丰富描写形成对比,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叙事中的性别盲区。
但始终是瑕不掩瑜,许非寒的这场长达数年的“创作马拉松”并不白跑,最终呈现的,是一部经得起推敲、视野开阔且可读性很强的“陈璘传记”,它不仅为历史文化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能性”参考,也为大众深入了解这位大明名将的传奇与功勋,打开了一扇明亮的新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