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喜好大多与同龄人脱节,像高中时我就经常半夜在宿舍里偷偷用手机看潮剧,甚至还落了个“老古董”的花名。转眼来韶已经十年,虽说参与了很多文艺工作,观看了很多文艺表演,但就地方戏剧——粤北采茶戏来说,还真就没有“正式”地观看过。近期恰好听闻采茶中心小剧场将有粤北采茶调音乐剧《春暖花开》的连续展演,我就报了名,并特地提前看了多个粤北采茶戏视频,也查看了一些相关资料进行了解。
在剧场时遇上了“老韶关”、《南叶》杂志原执行主编李小红老师,她是了解粤北采茶戏的,我们边看边轻声讨论,分享看法与感受,甚是快哉!
回家后,剧中的场景仍不断在我脑海中映过,我也借此作了一番深思——这部剧好看吗?喜欢吗?有意义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这部剧是成功的。但戏剧的“创新”往往是把“双刃剑”,即“不完全的胜利”,恰如战争中的一场“大捷”,终是有所“死伤”的。由是我的心中便生发出了“喜”与“忧”——
一、“喜”在何处?
(一)敢于跨界创新
《春暖花开》是一部由粤北采茶戏与音乐剧跨界融合而成的作品,在艺术表达上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转化。粤北采茶戏明快的曲调,朴实、诙谐的表演风格,在这部剧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留与创新发展。
国家一级作曲家、省音协主席金旭庚带领团队,将采茶戏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相融合,为全剧创作了大量风格各异的曲目,既保留了采茶调的独特韵味,又赋予其通俗性与流行性。就像开场时师生们的那节舞蹈唱段,流行的节奏里透着点歌剧的味道,而经典采茶调则在新颖的编排中时现时隐。
舞蹈设计也充满巧思。采茶戏里常见的“扇子花”,一甩手,轻快又灵动;“矮子步”一走,舞台上的气氛立马就喜庆起来;而在抗洪场景中,画风一转,演员们个个神情肃穆,动作干净利落,展现了村民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精神风貌,极具感染力。从田间地头的采茶小舞到舞台上的群舞表演,传统粤北采茶戏舞蹈与现代舞台表现手法的融合,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舞美设计的创新更是令人眼前一亮。舞台中央搭建的可移动、旋转的百年老祠堂,既展现了粤北山区的建筑特色与人文风情,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背后的大屏幕也没闲着,丹山碧水、红色小镇、乡村农家乐……一帧帧都是粤北乡村最真实的模样,营造出浓郁的地域氛围,牵动着观众的乡情思绪。声光电的运用更是营造起了真实的氛围,让观众仿佛真正置身于南坪村的昼夜交替、四季更迭之中。
(二)切身的真实感
作为曾经的一线记者,我的笔下记录过“百千万工程”里不少鲜活的人和事;作为曾借调在“百千万工程”一线的帮扶干部,我参与了示范带的规划,亲手触摸过那些图纸,也卷起裤腿踩过一片片土地……因而当我看到剧里的情节和人物时,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春暖花开》的故事深植于粤北大地的现实土壤,以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干部欧阳松的奋斗历程为主线,编织出一幅干群合力共推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作为粤北采茶调音乐剧《又一个春天》一奶同胞的“弟弟”,《春暖花开》延续了对基层治理与乡村发展的关注,但将目光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深化阶段——广东的“百千万工程”实践,讲述了欧阳松带领南坪村村民将红色古村打造成示范村的动人故事。这种叙事延续性不仅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更形成了对粤北乡村发展历程的持续追踪与艺术记录。
剧里的南坪村虽然是虚构的,可村里发生的一桩桩一件件,却浓缩了全省“百千万工程”里无数个真实的瞬间。从村庄规划蓝图的绘制到“三清三拆三整治”的推进,从基层治理积分制的推广到承包地经营权的流转,从土地入股合作社的探索到强镇富村公司的成立,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的培育,每一个情节都源自韶关乡村振兴的真实实践,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基层工作的艰辛与成效。在观剧后与导演、主演的交流中,才知主创团队为了求“真”,曾多次深入粤北山区采风,脚下踩着踏实的泥土,把政策落地过程中的磕磕绊绊、干部与村民围坐的场景,还有乡亲们思想的悄然变化,一点点都融进了戏里,让整部剧有了股浓浓的烟火气和贴近现实的质感,
欧阳松这一核心人物的塑造也是非常典型。因其祖父曾受南坪村村民救命之恩,让他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恩之情,这也成为了他投身乡村振兴的核心精神动力。剧中那句唱词说得好:“欧阳书记有情义,把南坪村当作家。”精准概括了他的初心与坚守。演员的演绎也很到位,将欧阳松在面对村民不理解时的耐心、遭遇困难时的坚韧、取得成效时的欣慰刻画得栩栩如生,让观众看到了万千驻镇帮镇扶村干部的身影。
提到人物设置,主创们介绍时说是采用了粤北采茶戏“一旦两丑”的经典配置,但我感觉不大一样,我认为应是“一旦多丑”——进步人物秀姑是“彩旦”,以灵动活泼的正面形象推动剧情发展;钱八两、张富贵、刘立人及其手下等丑角则以诙谐的表演制造喜剧效果,使严肃的现实题材增添了采茶戏特有的谐趣风格,做到了正戏与谐戏的有机交融。
(三)扛起“双重使命”
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具备艺术价值是基础要素,而承担起社会责任则是核心要义。《春暖花开》的成功就在于不仅在艺术形式进行了创新,更是在内容上触碰到了时代的脉搏,扛起了文化传承与精神引领的双重使命。
该剧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了乡村振兴与“百千万工程”的实践成果,让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不再是干巴巴的词汇,而是变成了一个真实可感的奋斗故事,让观众在台上看到了自己的“身边人”,甚至是自己,从而产生内心最深处真实的触动。剧中展现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机制,正是广东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探索,三年来,全省1.7万多名干部投身其中,带动资源向镇村倾斜,这些现实成就通过舞台艺术的演绎更加深入人心。
在文化传承层面,该剧为地方戏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近年来,韶关的粤北采茶戏保护传承中心一直在积极进行创新探索,陆续推出了《51号信箱》《又一个春天》等优秀剧目,让原本田间地头的民间小戏,慢慢成为了融合多种艺术的“大型表演”,走上了更大的舞台。《春暖花开》延续了这一探索,并让采茶戏与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相结合,既扩大了非遗的影响力,又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对于年轻观众而言,这种跨界融合的艺术形式也更具吸引力,拉近了他们与地方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
这部剧不只是讲故事,它还传递出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欧阳松身上的责任担当、奉献精神与感恩之心,展现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村民们从自私守旧到主动投身家乡建设的转变,彰显了农民群众的主体力量;“付出百千万的努力,收获百千万张幸福的笑脸”,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百千万工程”不断深化,诠释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的奋斗精神……这些精神内核通过演员们的深情演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激发了人们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
二、“忧”从中来。
(一)采茶戏“戏份”过少
在音乐呈现上,看到了剧中段我才猛然发现——采茶调在剧中缺乏完整的、具有代表性的唱段,多以背景音乐或片段唱腔的形式出现,或是将采茶调的旋律片段融入现代音乐中,导致采茶调的辨识度不高,也即是采茶调在整部剧里的分量不够重,至剧终仍是予我这样的感觉。对于不甚了解采茶调的观众来说,很难通过这部剧感受到采茶调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对于熟悉采茶调的观众来说,这种碎片化的呈现方式也难以满足其审美期待。传统采茶调的唱腔讲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其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表达,但在该剧中,这些特点被现代音乐元素稀释,采茶调的艺术个性未能得到充分展现。同时,还存在“方言缺位”的问题。传统粤北采茶戏最讲究的就是用方言演唱,这也是它的灵魂所在,但在剧中,几乎没有任何方言运用。
在表演形式上,传统程式与现代舞台技巧的融合不够自然。“扇子花”“矮子步”等传统动作的运用较为零散,未能深度融入人物情感表达与剧情发展中,有时显得刻意堆砌。这使得剧中的采茶戏更多地处于“点缀”地位,而非作品的核心灵魂,因而这部剧的最终定位应是“音乐剧”,而“粤北采茶调”只是其中元素之一。
(二)冲突与矛盾不足深刻
剧中的核心矛盾主要为“土地流转的博弈”“村民与干部的观念分歧”,但化解矛盾的方式与过程过于单薄、草率,未能充分展现矛盾化解的复杂过程,缺乏足够的情感积累与爆发,未能形成有效的戏剧高潮。例如,部分村民心理从守旧抵触到主动配合的转变,仅通过“齐心抗洪”等单一事件推动,未能充分展现思想转变的细腻过程,使得情感递进略显生硬。
在人物塑造方面,对主角欧阳松内心挣扎的刻画不够深入,略显“扁平”。如碰上困难时的迷茫、遭遇误解时的委屈、面对诱惑时的纠结等情绪表达不够有力,缺乏对基层干部复杂心路历程的立体呈现。无论是一味地积极乐观,还是极致地大公无私,都会导致对主角的形象塑造背离真实的人性。同时,也存在“恶人不恶”的问题。刘立人等人的神态、动作、唱段皆是诙谐的,使得其行为也更像是“恶作剧”,没有展现真正的“恶”,导致剧中的“矛盾”“冲突”都过于平缓。
此外,剧情对“百千万工程”的政策落地细节呈现不够具体,如特色产业的发展路径、红色资源的活化方式等,多停留在“概念式”表达,未能通过具象化的情节展现政策实施的复杂性与创新性,削弱了现实题材的深度与说服力。
(三)价值输出缺乏层次感
在价值输出上,过于侧重“乡村振兴的政策歌颂”,对地域文化的深层挖掘不够。粤北地区的民俗风情、历史底蕴等元素仅作为背景点缀,未能与剧情、人物深度绑定,使得非遗文化的传播停留在“表面符号”,缺乏对文化根脉的深度诠释。同时,作品对“传统与现代”“个人与集体”等哲学命题的探讨较为浅显,未能通过剧情冲突引发观众更深刻的思考,削弱了作品的思想厚度。
我虽是个“戏剧”门外汉,但我认为“打是亲骂是爱”,所以硬着头皮做了一回“键盘侠”,输出了这么多的“负面意见”,出发点是希望《春暖花开》更好,也祝福粤北采茶戏发展得更好。
在此,也给剧团提出一点个人建议——《春暖花开》应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回到“花开”处去。既然是“村里”的故事,就应该让镇村干部、村民欣赏到这样优秀的剧作,毕竟他们才是亲历者、切身获益者,如是,将正能量传递到“百千万工程”一线,鼓舞干部砥砺奋进,引导村民紧跟发展步伐,这部剧的社会意义将得以更大地提升。
总而评之,《春暖花开》作为一部粤北采茶调音乐剧,无疑是一次勇敢的创新尝试,是一部充满潜力与诚意的作品。虽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它扎根现实的创作态度、跨界融合的艺术勇气以及对文化传承与精神引领的责任担当,都值得肯定与赞扬。相信通过今后更深层次的打磨与完善,该剧能够更好地平衡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成为一部兼具观赏性与思想性的优秀作品,为粤北地域文化的传播与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注入更强劲的精神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