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散文一道,我算不上精通,却总有份说不清的亲近,打小就爱捧着那些散文作品啃,沉浸其中“真味”。《感恩大地》这本书,是恩师温阜敏教授在暑热正盛时赠予我的,当月内就读完了,但到如今动笔已是秋深,实是作者笔下一物一景、一事一人皆有情致与温度,苦于笔力不逮,迟迟不敢动笔,唯恐词不达意,辜负了字里行间的深意。
后来文友批评——“你先是读者,后是评者,何故作高姿态追求?”正是这句话,让我重新以读者的本心走进《感恩大地》。也让我愈发觉得,在当代文学百花齐放的今天,能真正沉潜下来,用质朴之心书写生命本真、以感恩之情回馈脚下大地的作品,实在难得。蔡宗周这本散文集,便是这样一部凝聚了岁月沉淀与赤子深情的厚重之作。
在平和叙事中直抵真诚之美
我向来认为,语言是散文创作的第一道关,也是散文与一般记叙文章的分水岭,而《感恩大地》最打动我的,正是它平和从容的叙述风格。序言里,张文峰先生精准点出这一特质:“用平实的调子,在潺潺流水般的长短句里娓娓道出,给人以启发和美感。”这份平和,不是情感的稀薄,而是历经世事之后的通透与温润。更难得的是,作者总能在平和的叙述中,藏进深沉的情感力量。正如一位成功的“默剧演员”,他只需始终保持沉默,观众自会从其神态与肢体语言中感受他的悲欢。
比如写粤北山村,《上德南山》中只淡淡几笔:“村口两棵古榕,撑开如盖的绿荫,荫蔽着一方水土一方人。树下,几块光滑的麻石,是老人讲古、孩童嬉戏的天地。村中,鸡犬相闻,炊烟袅袅,溪水潺潺,流淌着农家淳朴的风。”文字如溪水,不急不缓,把人带进一个远离尘嚣的所在,心也跟着静下来。那种平和,是慢慢透出来的。
又如《冷热珠玑巷》,作者面对承载千年移民史的古巷,虽心绪翻涌,笔下却极克制:“一条千年古巷,承载了多少南迁移民的悲欢离合?‘珠玑’二字,是岁月磨洗后的珍珠,是历史沉淀下的玑玉。它冷,冷在千年风霜的剥蚀,冷在历史深处的叹息;它热,热在寻根问祖的人潮,热在血脉相连的认同。”没有疾呼,也无悲叹,只是静静地看,静静地写,却把对那段历史、那些人的情意,一点点铺展开来,正是“平和之美中直抵真诚”的绝佳体现。
我想,蔡宗周笔下的平和,大抵是源于他对生活的理解与接纳。不论是回忆爬树偷果的顽皮往事,还是勾勒特殊年代知识分子的缄默群像,他的叙述总带着一份举重若轻的从容,不回避,也不激愤。这样的态度,让他的散文格外温润、可亲。
在草木情怀中观照人生人世
蔡宗周文字里的草木,是一条通往人生哲思的小径。他笔下的中山大学康乐园中的紫荆、木瓜,还有风中摇曳的木棉和蒲桃,甚至地上的含羞草,都不仅仅是校园里的一处风景,而是承载着记忆、情感与哲思的精神象征。
其独特之处在于,把个人成长的足迹与植物生长的节奏紧密交织。如《芭蕉情》中写窗前那棵芭蕉树,它是一道风景,也是艰难岁月里的恩人:“最困难的时候,芭蕉树给予了我们恩惠,我们心知肚明……它给予苦难的人们,不仅是精神上的陶冶,味觉上的享受,更是生命攸关时刻对生命的支撑。”那份心照不宣的感激,自然流淌。渐渐地,草木的气息渗入他的生命,成了困顿中可以倚靠的力量。
更深一层看,作者借植物构建了一套独特的价值观。木棉“红得正派”、白兰花“默默奉献”、含羞草“知荣辱,通人性”,这些特质都被作者内化为做人处世的准则。在《含羞草》中,他从草性想到人格:“连草都懂害羞,何况人哉!人明白害羞,就懂得礼义廉耻;人懂得害羞,就不失人的尊严。”他从一草一木中看见人影,从山川自然中望见世事,文字便不只是闲谈风月,更沉淀了思想的重量。
在微观叙事中映射时代发展
书里还藏着一条更宏大的线索,就是透过对个人、事物的微小叙事,映出整个时代的潮起潮落。作者将童年记忆、家庭变迁、军旅点滴,悄然织入宏大的历史画卷。一个人的经历,就这样汇入时代的洪流,带着“我们共同”的体温。
在《粤汉铁路上的“五拱桥”》中,那座由普通铁路工人参与建造的钢梁桥,其命运与国家的动荡紧密相连:“‘五拱桥’几经战火,伤痕累累。日寇的炸弹,国民党的溃兵,都曾将魔爪伸向它。然而,它一次次被修复,一次次挺起钢铁的脊梁,成为粤汉铁路上的‘硬骨头’。”这座桥的“坚韧”,既是工人阶级力量的象征,也是民族不屈精神的缩影。作者借一座桥的沧桑,把筑路工人、守护者的个人经历,与民族抗争、国家建设的大历史无声缝合,让桥承载了远超其物理功能的历史重量。
他的笔也落在湘西:“湘西,是我精神的原乡……我用笔记录下沈从文先生故乡的风土人情,记录下湘西人在时代变迁中的坚守与奋斗,记录下这片土地在现代化浪潮中的阵痛与新生……为湘西立传,就是为这个巨变的时代留一份底稿。”(《愿用一生写湘西》)个人的笔墨,就这样汇入时间的河流。这份沉甸甸的自觉,让他的文字具备了映照大时代的深度与广度。
《从军纪事》一辑中,记录了作者1962年投笔从戎的经历。这段个人选择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仅仅两天,报纸上陆续刊登了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的消息……一股保家卫国,时刻准备上战场的激情,冲击着年轻的心。”当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需要不期而遇,个人的足迹便融入了时代的洪流,《感恩大地》的笔触正是如此——把宏大的历史化为亲身体验,让个人的遭际沉淀为历史的纹理。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恰是文学赋予历史的生命力。
在深挚感恩中提升人生境界
“感恩”是贯穿全书的核心主题,但作者的感恩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多层次的:对自然的感恩、对家庭的感恩、对师友的感恩、对土地的感恩、对时代的感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情感体系。
其基础层面,是对乡土与自然的感恩。如《岭南木瓜》中,那段靠木瓜果腹的艰难岁月,记忆中仍带着清甜;《芭蕉情》里,他感激芭蕉树“对生命的支撑”。这种对自然赐予的感念,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态伦理,在物质丰裕的今天尤为珍贵。
进而,是对人间情谊的感念。书中浓墨重彩地书写了战友情、师生情、文友谊……在《冷热珠玑巷》中,他记录了一位普通铁路工人工长因工作无法照顾生病幼儿的愧疚与坚守;在《我的班长》中,他回忆军旅生涯中班长的悉心指导……在他眼中,每一个在平凡岗位上努力生活的人都不渺小,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值得被郑重记下,这是一种发自心底的尊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感恩并非简单的报恩思想,更升华为一种生命哲学。在为一位陌生作者的书作序时,他写道:“我似乎不是为她的著作写序而阅读,而是沉浸在她感情的笔墨下……读一部客家原乡的故事,读人的本性、人的抗争、人的追寻。”这种推己及人、感同身受的能力,让他的感恩情怀成为一种博大的悲悯与爱。
《感恩大地》是蔡老先生年近耄耋的深情回望,是一位真诚的作家向生活、向故土、向祖国奉上的文学答卷。书中所涉题材之广、文字之力,绝非短文所能尽述;其中哲思之深,也非我二三十年的人生阅历所能尽触。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过去,更在于为当下提供了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学范式——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感恩,如何在回望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如何在个人书写中承担文化传承的使命。这,正是《感恩大地》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