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岩穗丰土墩墓,在2003年9月7日一个纯属偶然的机会,被村民挖掘而惊现于世。
温瑞平原塘河畔的杨府山上,瓯海仙岩镇穗丰村的村民准备在山顶上建造公园。是日,他们平整山顶土墩时,意外挖掘出两件青铜器。村民不知为何物,随即将情况上报区、市文物部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瓯海区文博馆接到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根据出土器物和现场情况判定是一座西周时期墓葬,并组织开展了抢救性发掘。
当时,我在仙岩中心学校工作,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也曾去过现场。我去的那一天,墓地周围已经用竹竿栏住,作为警戒,上级领导、穗丰村干部、警察、保安等在守护着现场。最先发现墓地的几位村民现在已然退身为观众,戴着白手套的专业人士正在小心谨慎地一点一点抠泥土,出土的文物就摆在身旁。
不久,各大新闻媒体接二连三报道了这个发现。经清理和专家最终鉴定,出土的文物有:乳丁雷纹青铜铙、镶绿松石青铜短剑、雷纹青铜鼎、青铜簋等青铜器98件,另有兽面纹柄形玉饰等玉器15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件。
大批青铜器的发现是这座土墩墓发掘最为重要的收获。浙江地区经考古发掘的土墩墓已达上百座,其中也不乏规模宏大者,但出土青铜器的仅台州黄岩小人尖一例。因此,本次瓯海仙岩土墩墓中大批完整青铜器的发现出土,是浙江地区土墩墓发掘中一次十分重要的发现,堪称迄今为止浙江地区最为重要的一座西周时期墓葬。
在这批出土青铜器中,不但有鼎、簋、铙、铳等大件礼器和乐器,而且又有戈、矛、剑、镞等大批兵器。挖掘结束后,人们开始关注这些文物的来历,村民猜测纷纭,专家也各说其是。有专家分析说,这是一座典型的浙江西周时期流行的土墩墓,据墓内随葬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组合来推测,该墓严格遵守了当时的礼乐制度,显示了墓主尊贵的身份和地位,墓主人应该是一位武将。
那么,武将是谁?他是哪里人?为什么他或他的家人将墓地选择于此?
值2022年清明节假期之际,我邀上穗丰村党总支副书记、我的好友蔡可秋,再次去拜谒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土墩墓遗址。
据《浙江省区域地质志》等许多史料记载,温州在很早很早之前就是一片汪洋大海,地质运动使之渐成古陆,称之“华夏古陆”,局部有海湾存在。受海潮、江河长年不断冲积和海相、河湖相沉淀物沉积和江河携带泥沙淤积,渐渐成为淤积平原,即温瑞平原。而周边山群向淤积平原伸入一些蚀余山丘,形成平原丘陵区,即为土墩墓所在的穗丰杨府山一类的小山头。据《瑞安县志稿》(仙岩2001年之前属瑞安管辖)载,穗丰一带先祖从南田、福建、永嘉等地迁居于此仅600多年,因此,也有人推测说,这可能就不是什么墓地,这一带还是海湾时期,有船只经过而因种种原因沉没于此,漂浮物逐水而去,这些器物沉淀于此,久而被淤积物封埋,随地质运动露出水面,形式了这座小山。
我们自杨府山西侧山岭拾级而上,石级两侧植被茂盛,以樟树居多,夹植少许松树。不过5分钟,我们便来到了一个公园,当地人称杨府山也叫“后山”,所以这个公园就叫后山公园。可秋书记边走边跟我说,就是村民在2003年建造这个公园而平整山顶土墩时最先挖掘到了这些文物。当时挖出第一个器物时并不在意,后来挖出第二件时才引起警觉,立马向上级报告,才有了后来的故事。2009年2月25日和4月21日,在原来墓地位置的不远处,又先后出土3件西周晚期青铜鼎和5件商代晚期陶器。
公园的北面,有一座五间二层的古色建筑“稻香园”,坐北朝南,与“长寿廊”相对。《兴建穗丰后山公园碑记》载:“二○〇二年春首次召开筹建会议……穗丰公园第一期工程已经完成……由若申、若进建造五间二层一座……2004年落成。二00八年立碑。”据后山公园管理员丁式弟老伯介绍,山上出土文物后,上级拨款对这里进行了装修,将出土文物的复制品陈列于此,增挂“仙岩历史文化遗产专题展示馆”牌子。跨进大门,正面墙上“绵亘历史·古风仙岩”八个绿色大字很是显眼,下为展示馆前言,介绍仙岩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土墩墓概况。展示馆现为“瓯海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出土的文物被考古界誉为“东瓯文明的曙光”。
出展示馆,往上,沿途经过一段缩影的长城,可秋书记介绍说,这里的外侧是一个很深的岩宕,为安全起见,就筑了这个当围墙。我感叹穗丰村民的智慧,这个即是安全带,又是一道有特色的景观。仅几分钟,我们便来到了土墩墓遗址。这里位于杨府山山顶,山不高,海拔仅53.8米。自从文物清理完毕移交至瓯海区博物馆之后,此处便用钢杆栏栅围之,呈长方形,长约10米,宽约8米。遗址现为“瓯海区文物保护单位”,侧立《杨府山土墩墓遗址说明》青石碑,据载,原土墩墓封土平面呈圆形,发掘时残高约1米。随着时间的流逝,原先挖掘过的黄泥土上又逐渐长起了荒草,近二十年来再也无人打理。
站在山顶,我向四周环视。杨府山,差不多是一座孤山,仅南面与穗丰鲤鱼山有一点点相连。北面隔河(八水峡)与大罗山相应,西面为绵长起伏的吹台山脉,七十里温瑞塘河流经村居全域,温瑞塘河八景之一的“穗丰怀古”尽收眼底,视线相当的开阔。离开墓地遗址返回,在“长寿廊”里,我们碰到正在休闲的村民,顺便又提及土墩墓之事。据他们回忆说,早年在杨府山耕种时,还经常发现箭头一样的石头器物,当时也没多大在意,便随地而弃。现在回想起来,说不定那些也都是宝贝嘞!
温瑞塘河、吹台山和大罗山,千万年来守护着这一方在先秦时期属于瓯越族的居地,而之后历史变迁、人口迁徙、文化融合,文物保留了一部分历史信息,如杨府山土墩墓中,既包含了吴越江南的文化内涵,又有本地区的独特因素,这是瓯越族既属于东南先秦百越的一支,又作为浙南区域土著民族的客观事实的表现。同时,西周文化因素的出现,是历史信息的鲜活记载。说明即使位于先秦越文化的腹心深处,浙南地区也还是受到了中原文化的辐射,跨区域的文化交流仍然存在。我想,在力推文旅发展的当下,穗丰的西周墓遗址,不应该止步于原址保护,更应该关注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景观打造,使它成为一个活态的瓯越文化传播点,一个瓯越历史的文旅打卡地。
一座土墩墓,折射出瓯越大地厚重的历史!土墩墓的种种不解之谜,以及当下文旅融合发展所面临的课题,相信会有专业人士去慢慢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