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段晓波的头像

段晓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1
分享

悟道之地

涡河,这条淮河支流,对涡阳人来说,实属母亲河!大美涡河,静水深流,从历史文明中流淌而来的河流、从战场商海中激荡而来的河流,因孕育过先哲老子,滋养出权臣曹操等无数名人贤士,愈显古老而闻名。信步于涡河之畔,当年商贾天下的帆影、逐鹿中原的鼓角已渐远了。涡水穿城而过,诉说着家与城共生长的繁华旧梦,文化古城与产业新城交相辉映,充盈着久远和新鲜的逸闻轶事,赓续着代代儿女的记忆与生活光景。

涡河上,晨雾还没完全散去,我踩着老街的石板漫步。石板缝里的草沾着露水,倒像从《道德经》里钻出来的字软乎乎的,却带着千年的韧劲。涡阳的崛起之路,从来不是踩着自然,无序地往前跑,而是跟着涡河的流淌、老子的圣言、老街的年轮,慢慢地悟道,稳稳而行。

街边的老茶馆里,有人端着粗瓷碗喝茶,有人慢悠悠摇着蒲扇下棋,没人催促,也没人焦虑。隔壁的裁缝铺里,师傅踩着缝纫机,针脚走得匀匀实实,有人问他为何不赶工,他笑着说“慢慢来才不出错”,不急于求成,不贪多求快,在慢里守住做事的本分,恰是涡阳人刻在骨子里的生活哲学。老裁缝铺的隔壁新开了文创店,店主是从外地返乡的年轻人,把老子的“无为而治”印在帆布袋上,却仍用老街的木头做货架。旧物新用,老街的木头吸收了百年的烟火气,扔掉了,怪可惜的。老街改建时,师傅们把残断的青石板拼回去,把歪斜的老门柱扶直,没拆一处老院旧屋。店主指着墙上的老照片,照片里的老街挤着挑担的、吹糖人的、卖饼的,闲逛的,跟当下一般热闹,只是多了些摆着咖啡杯的小桌……涡阳之变,从来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像涡河的水,遇着石块硬物就绕,遇着新土就养,把人文的根留住,再静静地长出新的枝芽。

天静宫的古柏又添了一圈年轮,树干虬曲,仍把枝叶伸得高高的,遮着宫里的香火。昔日,宫里的道士会沿着涡河采药,草木有灵,得顺着节气采;当今,宫墙外多了“老子文化驿站”,年轻人坐在落地窗前,用直播讲“上善若水”。镜头里,宫前的谷水河还是那么亲切,水还是那样清,只是河岸边多了亲水平台,游客蹲在石阶上喂鱼,没人会把垃圾丢进河里。 涡阳乃悟道之地,始终守着“不扰自然”的规矩,犹如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连文化的热闹,都不敢惊动河里的鱼群、树上的鸟儿。

在苔干基地里,阳光把菜叶照得发亮。民工们弯腰采收,动作轻柔,生怕碰疼了菜。过去种苔干,急着增产,往地里堆化肥,菜是多了,土却板结了。田埂上的老农蹲下来,捻起一撮土给我看,“现在按老法子,轮作着种豆子养地,浇水用涡河的活水,菜长得慢些,却甜,能卖上好价钱。” 在田边搭起电商直播,俊俏姑娘举着苔干对着镜头,“这是涡阳的特产,地道的时令菜。”冷链车停在路边,却没急着装货,等待着太阳再高些,菜上的露水干了。涡阳没学“跨者不行”的急,产业兴起,守着慢慢来的稳当,把老子的“顺应”,种进了田地间,这样就能稳步而长足发展。

涡河恰如一条锦带,轻轻绕着涡阳,而河上的桥,便是锦带上缀着的纽扣,一头扣着岸旁的草木葳蕤,另一头扣着街巷里的烟火中。从青石板压着苔藓的老桥,到钢筋混凝土映着霞光的新桥,涡阳的桥,不仅是跨河的路,更是人与自然相融、经济社会向前的时代见证。

古老的金龙桥藏在城西南,桥墩上的石雕龙头,被涡河的水浸得暗淡,却仍稳托着桥面的斑驳。遥想过去,桥边的石阶上总摆着担子,农妇从河东挑来苔干、萝卜,河西的铁匠驮着镰锄来交换,桥板的缝隙里,嵌着经年累月的菜汁与铁屑,藏着涡阳人最早的市集经济。眼前,石桥上少了车马,仍有老人坐在桥栏上闲聊天,观景致。河水漫过水草,偶尔有鱼群从桥洞处游出,人与自然的默契,一直在古桥上延续着。

桥是命脉,桥通路则通,涡阳有四桥。九龙大桥“天圆地方”,寓意天人合一、顺时而变的自然规律;三桥“水滴”造形,象征滴水穿石,有容乃大。涡河大桥在城中央,既藏着老子故里的根,又透着现代的利落。桥面宽得能跑货车,拉着苔干的冷链车、载着游客的大巴车顺着桥川流不息,河东的农产品基地与河西的文旅小镇,因桥梁贯通,而联络得更紧。桥下游的浅滩种了芦苇,水鸟落在苇丛间啄食,连路灯都是暖黄色的,怕惊了夜里栖息的水禽。当然,道源桥最热闹,在木栈道上,市民们踩着霞光散步,孩子追逐着落在栏杆上的蜻蜓跑;涡河岸边,渔民收了网坐在石阶上小憩;桥边的小摊处亮了灯,老板娘掀开锅盖,蒸汽里混着胡椒香,游客捧着碗坐在桥边,看涡河的水映着桥的影子晃,随手拍张照发朋友圈。瞧这桥,连着田地里的收成、街市上的生意,也连着人与自然的融和。涡阳的桥,从不是孤立的建筑。它顺着河的脾气建,陪着城的日子长,让农产品能顺着桥走出乡,让游客能踩着桥来看河,让人们在跨桥时铭记,“经济要旺,得靠着自然的滋养,日子要稳,得顺着天地的节奏。”

坐在道源湿地公园的观景台上,听远处传来的市井声,看归鸟掠过水面,远处的风力发电机转得慢悠悠,叶片映着晚霞。散步的老者讲,十年前,这里原本矿区荒滩,脏乱无序,一片荒芜。涡阳人进行生态恢复,种了草、修了路,水系贯通,却没盖高楼,盖了楼,就挡着看河的眼了。广播里诵读《老子的故事》的声音飘在河面上,跟水流声混在一起了。

忽然间,我似乎懂得了,悟人文的薪火相传,悟生活的知足常足,悟发展不碰自然底线,就像这涡河,它不慌不忙地流淌,带着苔干的香味、天静宫的钟声、城乡的烟火气,把甜美的日子,演绎成了一幅贴着大地、顺着天道的画卷,守着自然的恩典,背着历史的根魂,每一步都踩在“道法自然”上,这大概就是最好的新时代发展之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