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刁西成的头像

刁西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25
分享

胡风汉韵里的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的风,裹挟着一千五百余年的烟尘而来。当我的指尖轻轻拂过那历经沧桑的石壁,仿佛触碰到了历史的脉搏。这座被誉为“中国第一皇家佛教石窟”的艺术殿堂,以其独特的胡风汉韵,在岁月的长河中独树一帜,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多元文明交融的光芒。

踏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昙曜大师的塑像。他手持念珠,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仿佛在凝视着这片他曾倾注心血的土地。云冈石窟的开凿,离不开这位高僧的倡导与主持。第16至20窟,即闻名遐迩的昙曜五窟,更是云冈的灵魂所在。第20窟中高达13.7米的露天坐佛,气势恢宏,工艺精湛,被誉为云冈当之无愧的标志性名片,那庄严肃穆的面容,仿佛在诉说着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雄才大略,引得无数游人在此驻足膜拜、拍照留念。第19窟的第二大佛,高16.8米,对应明元帝拓跋嗣,游客们纷纷伸手与佛像外展的右手相击,仿佛在进行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第18窟对应太武帝拓跋焘,第17窟对应景穆帝拓跋晃,第16窟对应文成帝拓跋濬。这五窟以北魏前期五帝为原型,巧妙地将世俗皇权与佛法相融合,礼佛即拜君,如此精妙的设计布局,不得不让人惊叹昙曜大师的智慧。再看五窟主尊的形象设计,更是寓意深远。第18窟的太武帝作为北魏战神,统一中国北方,曾下诏灭佛,而佛像却披上千佛袈裟,左手挽衣襟于胸前,似在扪心自问、忏悔缅怀;第17窟的景穆帝生前仅是太子,因与昙曜交好,在太武灭佛时施救僧众,死后被追封帝位,昙曜便将其设计为未来佛弥勒面目的交脚菩萨,虽气势恢宏却深陷地坪1.2米,以示未登帝位不与先帝平起平坐;第16窟的文成帝取消灭佛并颁令开凿云冈石窟,其对应的立佛便有着顶天立地的气势。昙曜以一己之力,将一个曾经灭佛的王朝转变为推崇佛教的国度,并推动云冈石窟成为国家工程,堪称古代最杰出的“营销大师”。

云冈石窟中,二佛并坐的造像多达近400处,双窟的存在也颇为常见,这一独特现象反映了当时“国有二主”的政治格局,而另一位“主”便是冯太后。冯太后出身北燕皇室,文成帝拓跋濬皇后。她在献文帝、孝文帝两朝临朝称制,是北魏太和改制的实际主持者。她推行均田制、三长制、新租调制,初立乡学,以先进的中原文化改革少数民族政权,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使北魏户口数大幅增长,国力走向鼎盛,云冈迎来艺术爆发。学者这样评价她施行的均田制:“北魏做到了之前将近三百年来所有统治者都没有做到的事”。这样一位极具政治智慧和改革魄力的女性,足以与历史上的杰出统治者比肩,能够入窟为佛与帝并坐,实至名归。

北魏拓跋氏这个少数民族政权,同样令人赞叹不已。石窟区入口处的昙媚造像碑,展示了独特的魏碑体,其隶楷兼形、方正凝重的风格,承前启后,被誉为“上可窥汉秦旧范,下可察隋唐习风”,是北魏王朝的一个壮美,这样的魏碑在第11窟东壁,第17窟明窗东侧,第18窟门拱西壁均有出现。故言碑者,必称魏也,这是书法界、史学界一致认可。草原民族不草莽呀。第16窟立佛的汉韵褒衣博带,胸前下垂的丝带,似与现代领带有着奇妙的关联;第6窟“第一伟窟”的塔柱直抵窟顶,33幅浮雕连环画讲述释迦成佛史,飞天衣带当风处可见南朝"秀骨清像"的渗透,也预示着一个游牧帝国与中原文明的交融势不可挡;第12窟的音乐窟,47件乐器雕塑涵盖本土及西亚等地乐器,宛如一支国际化的丝路交响乐队;第9窟的西方双翼儿童天使造型,更是彰显了北魏王朝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这个马背上得天下的民族,不仅结束了十六国战乱,还快速自我开化,兼容博采、推行汉化,输入中华文明的那股不羁豪气,有点剽悍,有点清冷,有点粗粝,却是那么开阔,那么自由,那么放松。诸子百家在河边牛车上未曾领略过的“天苍苍,野茫茫”马背雄风异域视野,变成了新的文化背景。中华文化也就像骑上了草原骏马,嘶鸣蹄飞,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成为世界文明的交汇中心。正如著名学者余秋雨所言,北魏以小集大、以野尊文,血缘相融、大气新凝,为大唐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何处赴唐第一步,云岗巨佛笑无语”,云冈石窟便是这一历史进程的铁证。

修建云冈石窟的工匠艺人同样功不可没。8万多工匠,历时60年,其中不乏来自印度、希腊、中亚等地的能工巧匠。他们一斧一凿,精益求精,将古希腊的爱奥尼亚柱式、波斯的兽形柱头、印度的佛塔雕刻、鲜卑的图腾与中国的斗拱飞檐巧妙融合,雕塑与壁画无缝衔接,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使云冈石窟成为中西艺术交融的殿堂,代表了公元五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传承千年依然是世界文化艺术的一颗璀璨明星。云冈不仅是佛国净土,是艺术沃土,更是用石头雕刻着胡汉融合的文明进程。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以“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赞美云冈,可谓恰如其分。

半天多的游览时光,稍显紧凑,虽有些石窟因维修未能得见,但云冈石窟所带来的震撼却深深烙印在心中。“五岳归来不看山,云冈归来不看窟”,这是对云冈石窟最贴切的赞誉。阅尽万卷尊北魏,平生只为拜云冈,书上读它千万次,不敌亲眼所见的一瞬。此趟云冈之旅,不虚此行,值得一生铭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