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燕的头像

董燕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5/01
分享

明珠水乡白洋淀

茶余饭后,家人聊天,提起白洋淀总有很多话题,让我忆起儿时的课文白洋淀、芦花荡,想起老电影小兵张嘎、罗金宝叔叔、神出鬼没雁翎队,这是那个年代最美好的记忆。

白洋淀又名西淀,古称掘鲤淀,西晋左思在《魏都赋》中描述其“掘鲤之淀,盖节之渊”。唐代文人李缮曰“掘鲤之淀”在河间莫县之西,其位置与白洋淀的位置完全相符,“淀”这个名字由此而生。

白洋淀第一次在史书中出现,是在《宋史·河渠志》,不过那时的“羊”没有三点水,即牛羊的“羊”。资料说,该地水势浩大,风起浪涌,如奔跑的羊群故得名。

白洋淀古有北地“西湖”之称,今有华北“明珠”之誉,水域辽阔,烟波浩渺,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位于河北省中部,保定市东约45公里安新县境内,国家5A风景区。

踏着黎明的星辰,不到四个小时,我们就来到白洋淀码头车姓“荷花农家院”。门前5米就是他家的湾子码头,树木葱郁,岸柳低垂,有几只红嘴鸭在河边游来游去。门前的小汽船穿梭往来,游客翘首相望,迫不及待登上小汽船,一睹梦中白洋淀。

船家是一个四十几岁的中年汉子,穿着红黄两色的新马甲,熟练的掌舵停靠,热情地招呼我们上船。精致的小汽船一丈多长、两米宽,双排座可坐8、9个人,小船有扶手、有船桨,我们都穿着橙色救生衣,有序的坐在船上。小船顶子是用芦苇编成的轻密苇薄,遮阳透气,小船的顶部呈长方形,用橙色尼龙布围着,波浪形布帘垂下一尺多,像一面面耀眼的锦旗,似一双双漂亮的小手,欢迎远方的宾客。

我们坐的小汽船驶过弯道,眼前豁然开朗,水域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波光粼粼,天水相连。沿途是大片繁茂的荷花塘,葱郁的芦苇林。豪华游船有两层楼高,满载游客悠闲的逛景,船尾拖着长长的水道,泛起朵朵浪花。大小汽船来往穿梭,像蜻蜓点水,似游龙戏凤,为夏日湖面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啊!太美了”!小汽艇不断飞速,溅起碎玉琼花,我们紧紧抓着扶手栏杆,不断惊呼!乘坐的小汽船几次冲浪后,到达郭里口码头,这是一个中途转运站,有大小快艇不断接送游客。天气晴朗,微风轻拂,我们下船等候,眺望天水相连的码头风景。

宽阔的湖面,天空彩云倒影水中,像一幅缥缈的画卷;周边是黑白相间、高低错落的波浪形淀坝墙,黑色的琉璃瓦顶,雪白的坝墙,高出水面有七八米,就像巨人手托着一个盛满清水的瓷碗,闪现着无穷魅力。

“导游,围墙真美,新修的吧?”等船之时,我有点好奇,随口问了导游一句。这是一个四十几岁姓尹的渔民,古铜的脸庞,壮实的身体,熟练的开船技术,一看就知是一个勤快的渔民。

“是,近几年新修的龙形淀坝,周边渔民出人出力,给加高了!为了湖水干净,响应政府号召,建设美丽乡村。”

“啊!真漂亮,像小白龙卧在水面!”有游客称赞。

“是!这几年有国家好政策,修理淀坝,水质好了,鱼儿肥了,荷花香了,搞旅游生活好了!”船家眉飞色舞的调侃。

“姥姥,龙坝,有小白龙吗?”小孩子天真的问。

“有!远古传说小白龙,白衣白袍,心地善良,喜欢给人间做好事,没雨的地方,给下雨,没水的地方,给马刨泉,这里山清水秀,给刨了几下,清水就出来了!让老百姓过好日子。”

我家牛儿从小就喜欢听故事,我常给他说上几句,没想到他竟然手舞足蹈地说:“啊!我看到小白龙了,就在墙上趴着呢!”倒把我吓一跳,“哪里?”

“编呗!”逗得家人哈哈大笑。

“是!这龙形墙就是根据龙的造型设计的,黑檐琉璃瓦,远看就像高耸的龙脊,白墙就像龙的腹部,湖水涌动,溅起飞花,好似摇头摆尾的游龙浮在水面,也是白洋淀的一景!”渔家调侃,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聊天得知,他是这片水域带头搞旅游,发展经济的首户,也是颇有口才的金牌导游,下船时他热情地说:

“到大观园看荷花,仙境,花海,更美!外国人都来,白洋淀欢迎大家来!”我们也真诚感谢渔家导游的解说和盛情。

“早知有此园,何必下江南”。这是帝王巡幸之时发出的感慨和赞美。据说清代康熙皇帝,先后40次来淀区游览围猎,在淀区端村、郭里口、赵北口兴建行宫,认为这里是绝佳的风水宝地。

《荷花大观园》游人如织,远远望去,真是满湖的碧水清波,满池的映日荷花,满眼的绿意清翠,满心的欢喜留影。

在水天一线云雾缭绕的蓝天下,不远处高33米通体洁白端庄的观世音菩萨霞光四射,如瑶台仙境,我们坐上十里环园路的小火车,沿着百顷荷花塘,远瞧近看这个占地2000多亩,栽植300余种,品种多而美,景色雅而奇的花海之乡。

8月,生长在大观园的红、白荷花开得正红正艳,亭亭玉立、美若云霞,荷香怡人,每个圆形、方形荷花塘,都标有漂亮的名字:花单瓣,呈极淡堇紫色的叫冬花红、凤中笑、红满天;花重瓣,呈堇紫色的叫大紫莲、寿星桃、吉祥莲、鸳鸯荷;花重台,呈白色,尖端堇紫色的叫金荷映绿,花重瓣,呈黄白色的叫金太阳等等“名门花后”,眼花缭乱,数不胜数。

在一个名叫“克鲁兹王莲”的荷塘前,我们看到满是硕大的荷叶,足有一米多宽,边缘卷曲直立,像个绿色的“大盘子”,游客驻足惊奇:这么肥硕的荷叶,上面要睡个小孩儿,准没问题!人们议论,嬉笑,惊叹不已。

在巨型生态园,我们参观嘎子印象、孙犁纪念馆、雁翎队纪念馆,这是一个文化之旅丰满知识的地方。

儿时喜欢孙犁的课文“月光芦席”“水乡人家”,不由想起他创作的荷花淀、芦苇荡、白洋淀纪事等优秀作品。“诗中的小说,小说中的诗”,清新柔美,诗情画意。可以说,白洋淀的优秀革命文化,陪伴和教育了几代人的成长,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食粮。

《嘎子印象》吸人眼球,这是白洋淀红色旅游项目户外情景剧,是以人们熟悉的小兵张嘎抗日故事汇集凝练的雕塑群。我家孩子特别喜欢与嘎子、罗金宝、胖翻译官等电影中的泥塑人物亲密接触,武打格斗!缴枪不杀!成为互动的精彩画面。

在古树参天的绿水花园,人们瞻仰文学大师孙犁的雕塑,赞颂他的不朽作品,缅怀至诚的挽联:荷风荷雨荷花淀,文伯文豪文曲星。

平生德义人间颂,终身文章举世吟。

傍晚下榻在白洋淀渔家,丰盛的晚餐让我们亮眼:贴饼子熬小鱼又叫“一锅鲜”,饼子用的是玉米面、黄豆面、小米面、绿豆面、白洋淀菱角面、白洋淀藕粉等6种面粉制成,小鱼是水域里自然生长的长约一寸的野生鱼,出锅后的饼子带点鱼味,口味甜、香、酥。品尝“吃鱼不见鱼”的鱼肉馅饺子,第一次看到炸荷花、炸豆沙馅儿的荷叶卷,餐桌上的松花蛋、咸鸭蛋,干煸豆角、鱼鳞冻等都是农家自产自用的食品。

这里淀水丰美,家家都有小菜园、小鱼塘。我们下榻的车姓人家,除了停车场铺地,周边所有高台、洼地、边角,都栽种着一畦畦葱绿的小菜,搭架的是黄瓜、豆角、西红柿;“巴掌大”的小片地,都是绿绿的小葱、韭菜,还有培育的小秧苗。家家都有大鱼缸,供游客观赏,品尝鱼香,这是水乡人家独有的风景。

那日清晨我起得早,到门前遛弯儿,亲眼见渔家主妇,在自家小菜地摘了几条黄瓜,用门前的清水洗了洗,递给开船的中年男子。聊天得知,这是主家起早开船去上班,来不及吃饭,就拿着干粮带两根黄瓜,既当菜,又当果,水乡人家旅游旺季辛苦,有啥吃啥不讲究。

第二天白洋淀二日游,主家给我们联系好,坐渔家张导游的汽艇到《鱼人乐园》游玩,这是一个建于2001年占地10000亩,水域浩瀚,美如画卷,有着传奇色彩的景区乐园。

白洋淀有个传说,一个中秋之夜,天上的嫦娥偷吃了仙药,朦胧中飘然离开月宫,就在她即将落入凡间的时候,突然惊醒,随身宝镜跌落下来,摔成了大大小小的碎片,落地变成了143块大小不等的淀泊。信奉的人能在中秋之夜,看到嫦娥在对着白洋淀梳妆打扮。这是一个奇美的传说。

茫茫远古时代,大自然神奇造化之功,白洋淀大约形成于一万年以前,由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的扇缘洼地汇水形成,从北、西、南三面接纳瀑河、唐河、漕河等河流,向东汇入海河。与源出林莽山麓的温榆河、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潮白河、子牙河等支流共同隶属海河水系,是华北河流的最大水系,折射着华北平原的古老文明。

现其地大小淀泊143个,以白洋淀、烧车淀、羊角淀、池鱼淀、后塘淀等较大,总名为白洋淀。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修筑“因边山险,因河为固”。战国时期七雄的关塞重要地有40多处,其中燕国所筑长城有南、北两界,令疵塞(今河北迁安西)和居庸塞也位列其中。

白洋淀流域成为“燕南陲、赵北际”军事要地,燕国在此筑有三台城、混泥城,赵国在南边的安州筑有葛城。公元前314年,燕召王又沿着古黄河流经白洋淀的北岸筑起了一道500余里的长城,称为“燕长城”。到了宋代,出于军事需要,防止契丹辽兵的入侵建立一条河泊相连的水上长城。公元993年,沧州节度使何承矩发动诸州之兵一万八千人开河连泊,建成了一道绵延800里,最宽处达60里,“深不可行舟,浅不可徒步”的“塘泺防线”,也是白洋淀的东界。

在这浩瀚的水域,渔家张导游轻车熟路,很快来到史上传说是宋代名将杨延昭抗金御辽的古战场“烧车淀”。

这里烟波浩瀚,别有洞天!一片片茂密的荷花盛开,长势喜人;一排排像钻天杨一样高大的芦苇林,遮天蔽日,偶有微风吹过“唰唰”作响,天空有些阴沉,让人“不寒而栗”。

“张导,芦苇长得这么高大,中间的水道是咋形成的?”

“这是我们渔民种的苇子,自家的责任田。”张导说

“啥?责任田,水里还有田呐!分得清吗?”大家都很好奇,第一次听说汪洋大水里还有“田”有“地”!

“分得清,在这里五六十年了,天天出来打鱼,就像种地一样,习惯了。”张导自信满满地说:“各家都知道自家的地,每天出来打鱼,生活好了,收入多了,光我家就有6条船,旅游拉游客,打鱼有鱼船,现在手机传信儿,送货忙,高兴”!

“你们这里有多少村啊?水域够大的”。

“那可多了!淀子大,周边有四个镇,每个镇都有十几个小村,细算起来得有七八十个,我们郭里口是淀里最大的村,有百户,小村也就两三户,都是靠水吃水的人家。”渔家笑着说。

聊天得知,上个世纪的特殊年代,这里拦河筑坝,抽水造田,在大大小小的浅滩种粮食,渔民把芦苇栽种在自家责任田作为地界,一晃几十年,水质变好,长成茂密的树林,成为一道绮丽的风景!

张导还带我们去拦河大坝看了一眼昔日种水稻、如今种红莲、白藕的荷花塘。说那些年白洋淀上下截流几近枯竭,鱼虾水草都没有,渔民生活艰辛,吃水塘中的“三宝”即王子草、鸡头米、水菱角度日。

如今上游接纳海河水系,下游大清河排放,水域辽阔,绿水清波,保护生态,发展旅游,渔民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喜悦之余,热情的张导把小船开到他家的“自留地”,让我们观看标记下的捕鱼,拉起每一兜都是活蹦乱跳的小鱼、肥虾、蛤蜊、螺蛳,还带上来一条又粗又大的瞎蚂皮,俗称水蛭,吓得孩子们直躲,可渔民却捏在手里掂了掂,得意的说:这是个好东西,是一味中药材,养了十几年了,值钱!

渔民还顺手捞上有葫芦标记的自留地海带,绿绿的、嫩嫩的,足有两丈多长,还顺手撕下一块放到嘴里,让大家品尝一下。我撕了一小片尝尝,清爽鲜美,没有一点异味儿。

“海带不错!”游客赞美,渔民高兴,“白洋淀水好,水里的东西干净”。又给每家捞了两根完整的海带,算作赠品。

渔民在做标记的白花荷叶蔓藤下,扯出一段银灿灿的、乳白色的短茎,又拉出有两米多长的翠发长径,掰开藕芽,咬了一口,说“这是藕芽,你们尝尝新芽的味道”。

我家牛儿看的真切,接过藕芽轻轻掰开,放到嘴里舔舔,“姥姥,藕芽是甜的”。把渔民给的藕芽全给嚼了,大家上前七手八脚,每人掐一段,我也掐了一小段细心咀嚼,脆生生甜滋滋,好吃,不错,感觉比那黄瓜萝卜有滋味儿。

在他家的荷花淀还给摘了几个莲蓬,让孩子们品尝莲子,顺手掐了一把水中的“荷叶尖”,让带回家摊鸡蛋。至此我才知道农家院餐桌上的美食,油炸“荷叶卷”,就是淀里刚绽出的尖尖的、嫩嫩的,还未舒展的水中珍品,让游客尝鲜儿的荷叶嫩尖儿。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唐朝王昌龄的《采莲曲》,堪称荷花的盛开和美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古往今来,人水相合则兴,人水相离则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白洋淀既是一项重大的军事工程,也是一项庞大的水利工程。

如今的水上长城大多变成了农田,只有白洋淀依然存在,成为冀中平原最大的湖泊,或许这就是沧海桑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